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 >

第3部分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第3部分

小说: 生,还是不生? 作者:李叙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诚然,这种压力和挑战超越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时代,但是,有什么办法呢?而且,这些方法就一定能培养出一个精英么?在这个追求时效、鼓励竞争、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残酷社会环境中,无论你是否愿意,开创精英时代的担子已经落在你和你的孩子肩上。
  当然,你并非别无选择。身为70年代新新人类的你,完全可以加入“丁克一族”潇洒地避开这些头疼的问题,或者,更简单一些,只要你决定:这辈子不要孩子,一切烦恼便自动离你远去,一劳永逸。
  然而,问题就在于,你真的能够作出这样的选择吗?
  准备好的第一标志——放弃
  你有着你的梦想,你正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你不愿意受到任何阻碍,那么请先别生孩子。
  你的玩心未减,还正处于被花花世界诱惑的时刻,那么请先别生孩子。
  你还不明白为什么生孩子,只是为了满足长辈们抱孙子或外孙的愿望,那么也请不要生孩子。
  这些是忠告。
  因为你生下的这个小生命,将终你一生,与你纠缠,你的人生将从此多了一份无法割舍的牵挂和责任。你需要慎重选择。假如,你在精神、物质、能力、感情甚至无数细微的部分还有无法承担子女的脆弱,请都不要冒险。
  如果你已有孩子,那么问一下你自己,你能在孩子身上花费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如果你留给他的时间还不足你一天的10%,则请好好反思。
  如果你或你的太太已有身孕,则请为孩子的出生制定好你的作息时间表,不要做不负责任的造人机器,将孩子扔给自己的父母,自己则继续忙碌于自己的生活。
  养育一个孩子,你必须放弃单身贵族时的工作作派和二人世界中浪漫逍遥的情怀,你背负起对另一个生命负责的重担,只有当你有了这样的认识,才算对生孩子做好了初步准备。
  你会说你很无奈,因为社会的竞争导致你不得不放弃孩子,选择工作。
  面对孩子,你每个周末不能睡懒觉,而要陪孩子去上兴趣班,前提还得是他自己喜欢;你可能一周没有任何空余时间,中午吃饭时为孩子的阅读课程做预习,你在下班的车上需要考虑孩子的晚餐,你在晚上需要放弃电视而陪孩子阅读和带他们玩耍……只有到晚上9点以后,当孩子睡去,那点微薄的时间才属于你。
  这是一种抉择,在抉择之前请先将你的孩子定义一下,你如何理解孩子的意义,你希望你孩子有怎样的未来……在这一切都想清楚后,请选择究竟是放弃个人的工作和享乐还是放弃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选择好了就请这样做吧,永远记得一点——你的前一种放弃将会让你得到生命的延续。



第二章:缔造70年代父母自己的教育理论
  只有到了70这一代,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才受到关注,甚至形成了育儿理论热潮,瞬间大批教育理论涌入我国,就目前来说,涌入的和国内自己所提出的理论不下30种,一些是原著,量很少,大部分为他人的编著。这些教育理论颇有独到性,也号称权威,却不完全科学性,如果从数学模型的角度来分析,这些理论都该被质疑。
  出生于70年代的父母们虽然不是权威,也不是育儿专家,但他们是理论的鉴赏者、审视者和实战者,用一种育儿的科学精神,用70年代父母毒辣的眼光、颠覆一切的气势来看这些理论,会发觉其实所有的理论都是在提醒和反思我们教育观念中的盲点,因为有了盲点,育儿理论才会如此的风靡。
  生于70年代的父母如同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他们的世界观那样,是具有颠覆性的,每一位70年代的父母都曾有过一个培养孩子的远景,这个远景可以通过各种途经来实现,通过教育理论是一个便捷的方式。让70年代的父母寻找出自己在育儿方面的盲点,发挥育儿天才能力,缔造独一无二、适合你孩子的教育理论。
  卡尔?威特——用实践验证理论
  卡尔?威特不是教育家,他只是十九世纪德国哈勒附近一个叫洛赫的小村庄的牧师。52岁时,他的孩子才出生,但儿子是个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当地村民都知道这个孩子是个弱智儿,连他的妻子也对这个孩子绝望了,但在卡尔?威特的努力下,儿子小卡尔,成了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8、9岁时能自由运用六国语言,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
  卡尔?威特,一个在没有孩子前便提出了育儿理论的牧师。他把自己的理论实践在儿子小卡尔?威特的身上,培养出了一位神童。1818年,《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第一个揭开神童面纱,而后三个世纪,屡次成为别人攻击的对象,却无法动摇其“教育经典”的权威地位。
   卡尔?威特教育理念:神童不是上天创造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他的儿子小卡尔?威特便是最好的例子:7岁就能自如地使用六国语言,擅长数学,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9岁进大学,14岁获哲学博士头衔;16岁获法学博士学位,之后被柏林大学聘作法学教授……
   威氏理论一经传入我国,为人推崇备至,有些人按照他提出的教育思想和教子经验,的确先后培养出若干个“神童”。
  但,良种加上妙方,枝头结出的究竟为橘为枳,还决定于水土。威氏教育理论对于父母核家庭的素质要求很高,教给父母的不二法门——耐心和细腻。在满室尿布如旗帜招摇的不悦气味里,在午夜婴孩的啼哭划破美梦的时刻,所有的父母都必须学周星星把嘴角拉开,让我们来笑。威尔早教理论的核心,是要对孩子的教育要持之以恒,循环重复,这样到了孩子能够理解该事物的时候,由于记忆中有痕迹存在,所以智力启动得比同龄未经过教育的孩子早。
  如果要选择使用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培养孩子,需要做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第一,家庭氛围如何,是否是书香门第,是否能潜心读书……
  第二,配偶是否与你心心相通,能否共同为实现一个目标而努力……
  如果以上结果为否,你可以有以下两种选择:
  第一,改善家庭氛围,重新找个配偶
  第二,往书的后面看,选择其他优秀教育理论
  既然选择了卡尔?威特的教育理念,那么这便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充满试验的挫折和艰辛,循序渐进和持久反复乃教育的王道,因此需要家长付出极其高昂的心血和高度的耐心。若你无法不厌其烦并有理有据地回答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你就不能胜任威氏教育法。若家长又想用奇法培育奇才,又没有相应的耐心和牺牲精神,再好的一帖良方,也会成了一剂毒药。揠苗助长之苦,会使家长和孩子都受折磨。中国人受威氏教育法的鼓动,在打造神童的道路上越挫越勇,其探索精神值得褒扬,但付出的代价也触目惊心。中国家长对待孩子如将军对兵卒,以自己的偏好规定什么是该问的,什么又是不该问的。事实上威氏教育法,旨在激发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鼓励他们自己发现问题,而父母应做到有问必答,有求必应,决不敷衍。
  花开两枝——语言和数学
  威氏非常反感把幼孩交给习惯讲方言的仆人带,而在中国,由于读书人工作繁忙,很多人的亲子教育是由保姆或老人来代管的。威氏郑重的告诫大家,在孩子哑哑学语时,就教他正确的语言,而不要把小猫说成“猫咪”。 
  卡尔威特早期理论的基石之一,就是准确规范的语言教育。在小威特刚出襁褓,有了初步的辨识能力后,老威特及其妻子就念出身边器皿花鸟的名字,并渐渐扩展到动词和形容词,来大大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并且他们极富有耐心,在小威特牙牙学语时与其积极谈论天地间飞虫走兽和简单的故事。在这里卡尔威特也着重指出,孩子进入学校后,接触学科知识的一道壁垒,就是难以理解老师的语言,在这点上,教师家庭的孩子比较占优,因为他们所受的早期语言熏陶和掌握的语言技能,为其今后走向公共教育奠定坚实基础。教师本身就掌握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教育方法,还能及时有效地发现现行学校教育的种种问题,会对孩子们所受的学校教育进行矫正和补充。
  数学是自然科学的桂冠。老威特看中数学的原因,在于它能启发小威特特独立思考和逻辑组织的能力。于是在这两个学科的学习上,老威特执行着非常苛刻得标准,他如铁面无私的法官,时刻明察小威特在知识学习上的丝毫瑕疵。小威特在14岁拿到哲学博士的头衔,正因为他拥有极为出色的数学才华。
特立独行的父亲——家庭教育 

  父母摈弃学校教育,改为亲力亲为教授孩子,在我们的时代仍被封为叛逆者,然而一百多年前的老威特就已经是家庭教育的拥趸,他尖锐地指出,学校无法真正针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如果能力允许,应当给予孩子家庭教育,因为家庭教育远胜于学校教育。
  有趣的是,正应验了古语,同行是冤家,在中国进行家庭教育试验的勇者,一般本身就是教育工作者,所以他们更容易下决心彻底摈弃单纯书本知识灌输,对学校教育对于孩子身心的“摧残”更有切身体会。。
  细节决定一切
  老威特笃信从小对孩子严格要求,要求其像成人世界的君子那样自制和自律,认为这样才能被雕琢成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活习惯的人才。在生活上,老威特的脑如海量,包罗下小威特一切的生活细节,甚至严格杜绝小威特的零食习惯和戏谑动物的小动作。在人格品行锤炼上,老威特更是创造性地撰写“行为记事本”,事无巨细,笔笔心血,其辛苦程度可见一斑。
  水土不服——威氏教育未必是万灵药
  威氏早期教育理论,仍然是一种试验理论,在实践时要因材施教,结合不断更新的教育观念加以矫正。比如卡尔?威特认为孩子不需要接受与学识教育无关的玩具,无需跟同龄人社交,不能表扬,这些观点现在看来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培养弊大于利。
  威氏教育要求父母在孩子幼年时候必须如影随形,然而中国现代职业的生活节奏高度紧张,若在职家长想同时身兼这两项重任,恐怕难以持久支撑。一方的孩子早期教育是一条看不见尽头的连环,一环出错,就此断裂,难以补救;而另一方的工作是一出棋局,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因此对那些要遵循威氏教育方法的家长来说,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做出一个谨慎、长远的家庭计划,安排好夫妻间的角色分工,甚至是在个人事业和孩子的将来,做出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
   投桃未必报李,但爱必然意味着牺牲
  在已有的案例里,我们看到每一个神童背后,必有一个或者一对牺牲的父母,他们牺牲的是自己的事业和生活,他们遵循威氏教育理论,把自己作为孩子教育的祭品。如湖南的“天才少年”魏永康,4岁进小学,13岁读大学,17岁时考上中科院的硕、博连读班。姑且不论结局,魏永康人生前十几年经历“神乎其神”,曾让无数人艳羡。这辉煌的背后是一位母亲十几年如影随形,而且其他成功的神童教育先行者们,也有相当的人做出了壮士断腕一般的选择,即为孩子牺牲职业。可惜2003年,在魏永康攻读研究生3年之后,由于长期生活不能自理,再加上他的知识结构无法适应导师规定的研究模式,他不得不肄业回家。  

  让我们看看,家长的全职陪伴在孩子的早期教育中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
  老威特与他的儿子保持着一种形影相随的关系,作为一名工作繁重的乡村牧师,他把工作之余的时间全部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小威特的观察、指导和教育中去。可见不单单是中国父母含辛茹苦,可怜的是天下所有的父母心。
  请注意,这里的一个关键词是“素质较高的全职母亲(或父亲)”,如果本身素质较低,则难以担负起诸如良师、益友、陪伴者、行为督导官、兴趣催化剂、品位培养者等多重角色。老威特是一个全方位的相伴者,但他的意义不仅仅局限在一个相伴者。他是一个有自己独特思想、知识渊博并且深刻谙悉教育理念的相伴者。结果证明,老威特成功了,而与此相比,中国的相伴者们却心酸大过喜悦。


  赛德尔兹博士的自由王国
  1914年,美国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了。他的名字叫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他的父亲是著名心理学家鲍里斯?塞德尔兹。鲍里斯?塞德尔兹师从于美国心理学教育之父詹姆斯博士。史料显示,最早发现《卡尔?威特的教育》这本书的价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