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中国骑兵 >

第6部分

中国骑兵-第6部分

小说: 中国骑兵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次去就认真多了,把一根杠子绑在电杆上,横着像推磨一样这么一转,电杆子倒了,电话线也扯断了,再把电线杆锯断。大家很得意:“哼!看你小鬼子怎么办!”等到天亮,坐摩托车的鬼子过来一看,不行,回去!又开来大卡车,忙乎好一阵,埋上新电杆,又把电话线接上——八路军骑兵傻眼了。 
  当时,八路军围攻一个据点通常要花四五天的时间,因此上级的命令是要让敌人的通讯中断五天以上。可是,这小鬼子的动作也实在是太快了,几个斥候骑兵玩命地锯电杆、割电线,日本人最多三天就能恢复;而且敌人还加强了巡查力度,发现有人在线路附近转悠就开枪。几个回合下来,大家的嘴上都急出了火泡。 
  一天,几个斥候骑兵到金滩镇(今邯郸大名境内)割电话线。天刚黑,卫河渡口上的电灯刷地亮了。“川老汉”刘金魁没见过这新鲜玩意儿,吓得趴在地上不敢动弹。刘春雷好心告诉他:这电灯和电话一样是用电线连着的,没啥了不起。……不料刘金魁气急败坏地说:“既然没啥了不起,你怎么不把电线破坏了?只会吹牛不会办事。” 
  这句话把大刘气坏了,闷了两天没言语,还真让他憋出了一个主意——再去割电话线的时候,其他人在电线杆上套绳子,用两匹马拽倒(这样搞虽然动作快,可是很伤战马);刘春雷就不跟着干,他找个地方爬到电杆上,把电话线从电壶底座那里切断,再弄根黑色的弦线连接上,别人来明的,他来暗的。 
  天亮以后鬼子又来了,忙活两天抢修完毕,电话还是不通;于是继续检查,线没断,可电话就是不响。敌人急了,大鬼子骂小鬼子,小鬼子骂汉奸,汉奸骂线务员。这回好,电话足足断了一个礼拜。 
  割电话线的目的是破坏敌人的通讯,可八路军也要让老百姓听到自己的声音,这就需要写标语,贴布告,发传单。   
  抗战时期,地方政府和军区各部队都经常张贴布告,散发传单,这些宣传品大都是手刻油印的,比较粗糙。而一二九师骑兵团的却不同,都是根据地大印刷厂印制的,样式精美,其中《告日军官兵书》还是日文的,一看就知道是大部队的正规东西。所以,每次鬼子汉奸一看见骑兵团的传单就认为是八路军主力部队来了,四里八乡也都传言附近埋伏着化了装的老八路。敌人立刻全城戒严,关闭城门,好几天都不敢出动。这样,八路军和抗日政府在乡村开展活动就方便多了。 
  刚开始的时候,刘春雷他们胆子小,把传单藏在袖口里混进乡村集市,趁人不注意就偷偷塞到箩筐里面;要不然,就是半夜在老乡家的院墙上贴布告。结果是影响不大后果却不小——鬼子下令发现谁的筐里有传单就没收东西,发现谁家墙上有布告就烧房子,搞得老百姓都怕了八路军的宣传品,见了传单就躲,见了布告就撕。 
  后来,斥候兵们就豁出去了,直接进城,把传单撒进伪军兵营,布告贴到了日本宪兵队的墙上。干这事讲究的是胆大心细,先把马匹藏在城外,身着便衣进城,贴布告,散传单,出城打马就走。刘春雷一年里进过二十多趟县城,从来没有出过差错。 
第13节:第四章 斥候骑兵(3)         
  有时候也大张旗鼓地行动。有一次去鲁西的东阿县贴布告,回来的时候还剩下两张。地方上的同志说,当地有个恶霸,倚仗着大汉奸李连祥是他亲戚,有十几个狗腿子给他看家护院,经常欺压百姓,报复抗日积极分子,简直坏透了,干脆把这两张布告贴到他家去。 
  崔连喜年纪小,刘金魁“没心没肺”,两人都爱凑热闹。小崔在布告边上写了个顺口溜:“狗汉奸,丧天良,不认爹,不认娘;帮鬼子,害老乡,日后没有好下场!”刘金魁说:“加一句:老狗日的不得好死!” 
  崔连喜说:“那样就不押韵了。”   
  “不押就不押,过瘾就行,就这么写!”   
  于是就添上了这句粗话。   
  骑兵们带上布告,穿戴整齐,全副武装,直奔恶霸大院而去。刚进村,地方干部就喊:“八路军骑兵团下战书来了!”老百姓于是都跑出来看热闹。恶霸家院门紧闭,刘金魁抬手朝着大门就是一枪。崔连喜把布告、顺口溜都贴在门上。 
  办完这事,向人民群众挥挥手,跃马扬长而去。嘿嘿,动作着实潇洒!   
  当晚,恶霸老头又气又怕,暴毙了。呵呵,果真不得好死。   
  斥候骑兵的另一项工作是乘骑侦察。这是个非常危险的任务,稍不留神就会中埋伏,甚至让敌人活捉了去。通常情况下,八路军士兵作战时能携带三十发步枪子弹就算是很不错了,可乘骑侦察的出勤装备是八十发。因为要作骚扰射击、警戒射击、示警射击,弹药消耗特别大。 
  卫东战役时,刘春雷和刘金魁执行任务时要过卫河,刚到河边就发现不远处有一群敌人在吃饭。当时那个季节河水还很浅,刘金魁图省事。“冲,一下子就过去了。”说完,他打马就往河里跑。他冲在前面,敌人还没来得及反应过来他就窜到对岸不见了,可跟在后面的大刘却倒了霉。 
  这个河段的河沙特别细,像淤泥一样,刘春雷的战马腿短、个子小、爆发力差,结果就被陷在了河中间。敌人嗷嗷叫着追过来。大刘平时是很少打马的,这时候也顾不上了,抡起鞭子拼命地抽。战马“公鸡”被打急了,挺了几下终于挣了出来,冲到岸上,这才跑脱了。 
  “好家伙,马一身水,我一身汗,全是急出来的呀!要不是敌人想抢马、要抓活的,我那回肯定玩完了。”   
  027 ① 列宁室:相当于俱乐部。         
第14节:第五章 铁骑护卫(1)         
  第五章   
  铁骑护卫   
  刘春雷的第一匹战马有个外号叫“公鸡”,它其实是匹牝马。起这么个怪名字是因为这匹马有个习惯,每当天亮公鸡打鸣的时候,它也爱跟着嘶叫,好像自己也是公鸡似的。所以,遇到清早出任务的时候,大刘总得时不时地拉几下马嚼子,怕它乱叫唤暴露了目标。这匹战马在1942年反“铁壁合围”时牺牲了。为纪念无言的战友,刘春雷以后的战马也都叫做“公鸡”。 
  战马“公鸡”也立过战功。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武汉以后回师华北,使其在华北的兵力达到十一个师团零九个混成旅团,并逐渐把军事重点转向在敌后坚持抗战的抗日军民。11月,日军对冀南进行了残酷的“四路大扫荡”。就在反“扫荡”斗争的紧张时刻,军区指挥部的电池不够用了。 
  那时候,八路军电台用的是干电池,由于敌人对无线电器材控制得极严,专用的大电池很难买到,只好使用手电筒上的那种小电池。最小的电台是二点五瓦的,发报机高压一百八十伏,要串联一百二十节电池;收报机四十五伏,要三十节。一部二点五瓦的小电台一次就需要一百五十节电池,常用的十五瓦电台就更不消说了。手电筒电池虽然在集市上买得到,但一次也不能够买得太多(鬼子侦缉队也知道这玩意儿能干什么用),所以必须先请地方上的同志零散地收集起来,再由骑兵团派人去取。并且,地方同志还得准备焊电池用的锡块(把锡酒壶熔化了)以及连接电池用的铜线(把铜脸盆化了)。 
  当时,河北、山东的邻近地区已打得烽烟四起,因为刘春雷熟悉当地的情况,就派他去收集电池。他穿越封锁线,两天三夜马不卸鞍,足足跑遍五个县才完成了任务,到最后人累瘫了,马也快累倒了。团里给刘春雷记功,他不要,把功劳算在了战马的身上。 
  那战马“公鸡”也知道立功受奖是件光荣的事,看见脖子上的大红花,兴奋得不得了,一直不愿意把花取下来。   
  立过功的战马有特殊待遇,即使战斗伤残了也不能杀,要由部队出钱出粮,交给老百姓喂养;万一“功臣马”牺牲了,还可以专门建坟。当骑兵的要处处为自己“不说话的战友”着想。 
  1938年12月下旬,刘伯承师长、邓小平政委和李达参谋长从太行山来到了冀南平原,在河北威县召开干部会议,传达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强调放手发动群众、坚持独立自主的抗日原则。会议着重指出:一定要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一定要加强军队和地方的团结。 
  为保证干部大会顺利召开,一二九师骑兵团担负了会议的警卫任务,负责保卫师首长和师部机关的安全。   
  召开这么大规模的会议,想要完全保密是很困难的。日本人很快就发现一二九师师部和部分主力在冀南,先后调集了第十师团、一一○师团、二七师团、一一四师团和大批伪军,对冀南抗日根据地进行了“十一路大扫荡”。八路军随即展开反击,与日军作战一百多次。其中,三八六旅旅长陈赓指挥的威县香城固战斗,还创造了“平原模范游击战”的范例。然而,也就在这次反“扫荡”作战中,骑兵团的老政委、时任东进纵队政治部主任的邓永耀同志,在武邑县不幸牺牲了。 
  “十一路大扫荡”期间,一二九师骑兵团一直护卫着师部机关,和鬼子捉迷藏。穿插封锁线,把握时机很重要,走早了会被敌人缠上,走晚了又会被合围。就在首长们寻机跳出鬼子的包围圈的时候,刘春雷却在考虑要不要开小差回家去。 
  这是1939年的2月,大刘参军后的第一个春节就要来临了。往年,这正是穿着新衣裳置办年货、揣着压岁钱串门拜年的时候;可今年,却要在鬼子的“围剿”中东奔西走,每天都和枪炮声做伴,每天都会看到死去的人。当初,以为拿起枪打日本,鬼子就能很快被赶走;没想到现在师长、政委这么大的首长在旁边,却还是打不过敌人,小伙子就有些悲观失望了。 
  刘春雷参加八路军的时候,其实谈不上有什么革命觉悟,更多的是受到抗日荣誉的吸引,觉得从军报国光荣;再加上和伙伴们一起跟着队伍走,有人管吃住,既不受长辈的约束,也没有掌柜的催着干活,骑马挎刀扛枪十分痛快。可时间一长、新鲜劲一过,就有些想家。 
  本来嘛,部队再好也不如家里好。特别是换了新团长以后,有些基层干部的脾气立刻见长,对部下动不动就喊“立正”,训话踢屁股。老兵们之间认同乡,论交情,烧香换帖拜把子,开小灶搞聚会;连长指导员都不称“同志”了,要叫“大哥二哥”,谁和“大哥二哥”关系铁,谁就可以吃香喝辣、横着膀子走路。 
  刘春雷是斥候兵,直属团部领导。团长政委管得严,不许这不许那,大刘即使想和别人攀交情也没有机会,整天看着人家混得开心,只觉得自己有说不出的孤单。   
  春节的前两天,刘春雷在村口站岗,看见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哭哭啼啼地回家。那孩子大概是到哪里玩水,掉到坑里了,大冬天的,裤子破了,浑身是泥浆。小孩的妈妈拎着个小棍跟在后头,走几步敲打一下。那孩子咧着小嘴满 
  脸鼻涕眼泪,被敲一下走几步,然后站住大哭,再敲一下又走几步,又站住   
  哭……刘春雷一开始觉着好笑,可笑着笑着就突然想起自己的娘了,想家想得不行,于是把步枪挂在树上,准备开溜。当时部队的驻地离南宫县不远,他的兜里还缝着两块大洋,只要能骑上马,第二天就可以到家。 
  那天是崔连喜负责遛马,小八路年少单纯,丝毫也没察觉哨兵脱岗是想要开小差。他拿着两个大红薯,一个劲地央求刘春雷帮忙——小家伙不会烤红薯,而大刘是厨子出身,烧烤技术娴熟。 
  “幸好幸好,那两个红薯救了我一命。”   
  过了没多久,参谋长来查哨,发现枪挂在树上,哨兵却不见了,急忙四下寻找。看见两个战士在地头刨坑烤红薯,就把刘春雷骂了一顿,并没往别的上面想。大刘只好接着去站岗,逃跑的计划暂时取消。 
  1939年2月19日是农历新年,刘春雷起得很早。   
  那一天,一二九师骑兵团驻扎在河北莘县赵官村附近,不远处住着师部机关和师首长。因为头天晚上是除夕,老百姓放鞭炮整得挺热闹,把一帮骑兵小伙子也逗得心痒痒的。于是,天不亮大家就起床凑钱买鞭炮,准备白天也高兴一下。鞭炮要到好几公里以外的张鲁镇去买,因为怕被领导发现挨批评,两个斥候骑兵换上便衣,四更天就出门了。他们必须在出操之前赶回来。 
  五更刚过,买东西的人回来了,鞭炮挂了满脖子,年货买了半口袋,可脸上却一点喜气也没有,喘着粗气直嚷嚷:“鬼子!鬼子来了……”大伙还以为他俩开玩笑呢——外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