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成君忆新作:管理三国志 >

第3部分

成君忆新作:管理三国志-第3部分

小说: 成君忆新作:管理三国志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3。 渔夫的管理学总是一方面鼓励那种追逐和争夺财富的英雄主义情结,一方面又让人们落入“浪花淘尽英雄”的宿命。

  第7节:渔夫的管理学(3)

  14。 曹操无疑是一个杰出的渔夫。他的故事,也无疑是一个很有研究价值的典型案例。
  《老人与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1954年,海明威因为这篇小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它反映了渔夫在这个“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和勇气”。小说中这个名叫圣地亚哥的老渔夫,也一直被人们看做是一个艰苦奋斗的英雄,甚至被很多人看做是美国文化的象征。
  中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战争文学作品之一。这部著作成书的历史,比美国的历史还要长好几倍。在我看来,它其实也是一部渔夫的小说。
  我做过统计,《三国演义》中有名有姓的人物共计有1191人,其中包括文官451人、武将436人。这1191个人物,大抵也可以被看做渔夫。他们和《老人与海》中的那个圣地亚哥一样,都在苦苦地追求,都在坚强地奋斗。在所有的渔夫中,曹操无疑是最杰出的那一个。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逐鹿中原。这只鹿,与“福”、“禄”、“寿”的“禄”谐音,是财富的象征。而他们所争夺的财富,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不动产——土地。后来,整个中国,偌大一片土地,被曹操、孙权和刘备分成了三部分。曹操占有了其中的三分之二,成了全中国最显赫的大地主。
  我们也可以把象征财富的这只鹿,看做是老渔夫圣地亚哥追逐的那条大马林鱼。《三国演义》中的那些英雄人物,董卓、吕布、袁绍、曹操……就好比是在惊涛骇浪中大显身手的渔夫。他们追求着、奋斗着……可是,这样奋斗的结局是什么呢?
  《三国演义》的卷首词说得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三国争战的历史,原来也是一部浪花淘尽英雄的历史。在那些惊心动魄的情节里,我们看到了英雄们博取成功的力量和谋略,也看到了一个个被风吹浪打去的悲壮结局。
  如今,英雄主义不仅是美国文化的象征,也是现代人欲罢不能的情结。人们识英雄、颂英雄,却很少有人能够在惯看秋月春风之后,理解那些英雄们的宿命。【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15。 在我们这个海洋一样神秘的经济社会,出现了商业意义上的两种渔夫,一种叫做老板,一种叫做员工。
  16。 在渔夫们的社会里,非常强调那种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但他们之间的斤斤计较和互不忠诚,却使得团队精神沦为了一句空洞的口号。
  如今,在我们这个海洋一样神秘的经济社会,出现了另一种商业意义上的渔夫。他们的人生使命,似乎就是为了捕捞到更多的金钱和商业利益。由于他们在组织结构中的不同地位,这些渔夫也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渔夫,人们习惯地把他们叫做老板。所谓老板,意味着他们有自己的产业,那就是他们的船。有的船比较小,像社区里的夫妻店。有的船比较大,我们把它叫做公司。他们在商业的海洋里打鱼,但他们能否打到鱼,完全取决于他们各自的打鱼技巧和莫名其妙的运气。尤其是那些担任领导者的渔夫,他们还需要管理一个渔夫团队的技巧。
  第二种渔夫,就是那些大船上的打工族,人们把他们叫做员工。这些渔夫没有自己的船,所以需要到别人的船上去上班。在这条被叫做公司的渔船上,老板与员工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通常有明确的分工,但他们也需要彼此之间的协作。他们就这样组成了一支人数不等的渔夫团队。
  在渔夫们的社会里,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现象:第一,他们非常强调那种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在那些渔夫化程度很高的公司里,经常会组织一些主题为“团队文化建设”的培训。渔夫化的程度越高,就越是强调同舟共济,越是强烈地向员工们灌输一种所谓的团队意识。第二,尽管他们是如此赞美团队精神,但他们却仿佛是同床异梦的夫妻,彼此之间斤斤计较,却没有多少忠诚可言,使得团队精神沦为了一句空洞的口号。各位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第8节:渔夫的管理学(4)

  这是因为:他们都是渔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追求。他们所谓的团队,其实是一种互相利用的关系。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在每个渔夫的眼里,他的团队和伙伴都是可供利用的工具。
  他们之间在互相打量:“他会听从我的使用吗?为了使用他,我付出的成本划算吗?他作为工具的性能和效用能够让我满意吗?”
  出于商业交易上的考虑,他们也会接受利用,但他们会打打自己的小算盘:“好吧,我接受你的利用,但是,你愿意付出怎样的代价利用我呢?”
  于是,在利用别人和被别人利用之间,经常会发生这样或者那样、剧烈或者不那么剧烈的矛盾和冲突。以至于每个人都过得很艰难,每个人都好像是一个像圣地亚哥、或者像曹操那样艰苦奋斗的英雄。
  老板是一种渔夫,员工是另一种渔夫。老板在利用员工,员工也在利用企业和他的同事们。他们互相利用,互相控制,彼此折磨,使得企业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团队,事实上却充满了明争暗斗的恶念,造成了管理上各种各样的不可预知的漏洞。
  在惊涛骇浪的大海上,这些被称为企业的船,也因为这些层出不穷的漏洞和防不胜防的危机,而变得吉凶难卜,令人心惊肉跳。【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17。 曹操对人才有两个定义:第一要有能力,第二要能够为我所用。这就是典型的渔夫式管理。
  曹操是一个渔夫式的老板,也是一个很善于利用人才的管理者。他也因此被很多企业家和管理工作者看做是一个伟大的CEO,或者是一个优秀的HR。
  汉献帝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曹操发布过一道《求贤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谓贤人,指的是道德上的贤良之人。曹操推翻了传统的定义,他认为所谓贤人要符合两个条件:第一要有能力,第二要能够为我所用。他举例说,即使是像陈平那样盗嫂受金、像吴起那样杀妻求将的人才,他都会“得而用之”。
  陈平盗嫂受金,是说他在家跟自己的嫂子偷情,在单位大搞贪污腐败。曹操认为,尽管陈平有很多道德上的污点,但他却帮助汉高祖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的基业,因此是一个值得肯定的人才。
  至于吴起,是战国时期的名将。为了博得上司的信任,他竟然不惜杀害自己的妻子,甚至连母亲去世也不回家奔丧。曹操认为,尽管吴起是一个毫无人性的杀人机器,但只要他带兵打仗,就一定会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因此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人才。
  在另一道《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中,曹操更明确地说道:“真正的人才,大都有他们各自的缺点,绝对不可以因为这些道德上的缺失而否定他们的才能。”很多学者赞美说,曹操这种选拔人才的心态,显示了他“海纳百川”、“唯才是用”的“博大胸怀”。
  事实上,曹操始终保持着这种“唯才是用”的心态。早在10年前,也就是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官渡大战的时候,就发生过“曹操跣足迎许攸”的故事。许攸原来是袁绍的谋士,有贪图钱财的毛病,总觉得袁绍给他的待遇太低。刚好许攸的家人犯了法,许攸因此遭到袁绍的训斥。于是,许攸一气之下就投奔了曹操。曹操正在睡觉,听说许攸来了,高兴得不得了,“跣足”——光着脚就跑出来迎接他。因为曹操知道,尽管许攸禀性贪鄙,但此时此刻却是一个相当有利用价值的人。
  曹操果然料得不错,许攸带来了极其重要的情报,并且向他提出了有效打击袁绍的计谋。根据许攸提供的情报和计谋,曹操袭击了袁绍设在乌巢的粮仓,极大地动摇了袁绍的军心,官渡大战的局势也因此发生重大转变。曹操以最初的弱势兵力,彻底打败了他的劲敌袁绍。
  然而在官渡大战之后,曹操并没有继续重用许攸,也没有给许攸多少物质上的待遇。许攸感到很失望,竟然直呼曹操的小名,说:“阿瞒,你没有我,怎么会得到冀州呢?”曹操听了,回答说:“你说的没错。”然后一笑而过,依然没有对许攸做出任何奖赏。后来,许攸经过邺城东门,满怀怨愤地对左右从人说:“他们曹家没有我,不可能出入此门。”曹操听到这句话,觉得许攸已经没有多少利用价值,便假手于许褚,杀了他。
  某些学者评价说,由于曹操这种“海纳百川”、“唯才是用”的“博大胸怀”,使得他的麾下人才济济,并因此成就了他的大事业。
  那么,我们是否也应该向曹操学习,采用这种“唯才是用”的渔夫式管理呢?【成君忆的管理学理念】
  18。 如果说官渡大战的胜利,是因为曹操幸运地得到了许攸的话,那么赤壁大战对于曹操而言,运气就不是那么如意了。渔夫的管理学就是这样,总是摆脱不了运气的怪圈。
  也许,我们真的可以把曹操的团队称为公司。相对于他的手下而言,他的确是一个做老板的人。只不过他们那个时候把老板叫做主公。袁绍的手下把袁绍叫做主公,曹操的手下把曹操叫做主公。古之谓主公,今之谓老板,意思大约是一样的吧?至于听命于曹操的这些人,也就可以称之为员工了。
  我做过一个调查:如果把《三国演义》看做是若干个公司的经营历史,请问你会到哪个公司去求职?调查的结果,55%的人愿意去曹操的公司,29%的人愿意去刘备的公司,16%的人愿意去孙权的公司,没有人去吕布的公司、袁绍的公司或者荆州刘表的公司。从这个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很多情况。其中最令人感叹的是,人们总是习惯于以成败论英雄。这也正好印证了日本人的一句话:“无法打胜仗的将军手下无人跟从。”
  董卓是一个失败者,吕布是一个失败者,袁绍是一个失败者,刘表是一个失败者……相对于这些失败者而言,曹操却是一个光彩照人的成功者形象。在赤壁大战以前,他简直就是一个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横扫千军的战争神话。但令他意想不到的是,随后而来赤壁大战却无情地粉碎了他的神话。
  如果说官渡大战的胜利,是因为曹操幸运地得到了许攸的话,那么赤壁大战对于曹操而言,运气就不是那么如意了。我在前面说过,“成功=技巧 运气”。于技巧而言,曹操是一个相当有军事谋略的人,尤其在利用人才方面,的确可以称得上长袖善舞。但是,无论他怎样长于技巧,也总是被奇怪的运气弄得惊慌失措。
  赤壁大战的失败,不仅让曹操失去了统一全国的机会,也让他的公司暴露出了许多令人触目惊心的问题。那么,曹操的公司在管理上究竟存在哪些问题呢?为什么他也像老渔夫圣地亚哥那样,总是无法摆脱运气的怪圈呢?
  请听下一讲——赤壁之歌。

  第9节:管理学的出路(1)

  第四讲:管理学的出路
  对于曹操而言,赤壁大战就好比是一场赌博。我们的企业家赌的是钱和时间,曹操赌的却是百万将士的性命。他以为他会赢,他也曾经赢过多次。他赢过吕布,赢过袁术,赢过张绣,甚至赢过官渡之战的那场豪赌。可是,在赌场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不确定性,即使是富可敌国的豪门巨贾,也同样可能输得倾家荡产。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摆脱那种赌博似的管理模式呢?
  渔夫的管理学往往具有赌博的特点。用经济学的话说,就是以最小的成本,博取最大的效益,并承担由此可能带来的投资风险。于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商场如赌场,职场亦如赌场,每个人都在追求所谓的效益最大化。企业在追求效益最大化,客户在追求效益最大化;老板在追求效益最大化,员工也在追求效益最大化——我们就这样陷入了一场争名夺利的战争。
  曹操算得上是一个绝顶聪明的赌棍,但他却不可能每一把都赢。我们在前面说过,在渔夫的管理学里,有一个令人伤感的成功方程式:“成功=技巧 运气”。你的赌技可以训练得非常机巧,但你却无法保证你永远有好的运气。就像老渔夫圣地亚哥那样,有时候他打得到鱼,有时候却打不到鱼。你呢?有时候你会赢,有时候却会莫名其妙地输,甚至输得很惨,惨到身败名裂。
  难道企业管理真的只能是一场赌博吗?难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