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大学.中庸.孟子 >

第6部分

大学.中庸.孟子-第6部分

小说: 大学.中庸.孟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愿耕于其野矣;廛,无夫里之布,则天下之民皆悦,而愿为之氓矣。信能 
行此五者,则邻国之民仰之若父母矣。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有生民以来 
未有能济者也。如此,则无敌于天下。无敌于天下者,天吏也;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大意】 
     这三章的内容还是阐述实行仁政的必要性、仁政的具体措施以及“仁者 
无敌”的道理。孟子指出:以力服人,则人心不服;若以仁德服人,则人心 

… 页面 24…

悦诚服。实行仁政,重要的是任贤能、明政刑、免赋税。他还引用《尚书·太 
甲》中的话,指出不行仁政的必然下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 
活。” 

                                  第六章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 
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 
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 
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 
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 
能者,自贼者也;调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 
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 
以事父母。” 
      【大意】 
     这一章非常重要,阐述了人性善的理论。孟子认为,人性的善良是仁政 
的基础。人类的天性是善良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都是人类本性中固有的,并非外在的功利所决定的。这四心是人类的本质特 
征,无此四心,就不属于人类。这四心是人类的伦理道德——仁、义、礼、 
智的基础和根本,即所谓“四端”。如果推广和扩充此“四端”,就能保全 
天下;反之,连服事父母也做不到。 

                                  第七章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 
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 
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 
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 
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 
求诸己而已矣。” 

                                  第八章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 
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自耕稼、陶、渔以至为帝,无非取 
于人者。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第九章 

     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非其友,不友。不立于恶人之朝,不 
与恶人言;立于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推恶恶之心, 
思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是故诸侯虽有善其辞命而 

… 页面 25…

至者,不受也。不受也者,是亦不屑就已。柳下惠不羞污君,不卑小官;进 
不隐贤,必以其道;遗佚而不怨,厄穷而不悯。故曰: ‘尔为尔,我为我, 
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故由由然与之偕而不自失焉,援而止 
之而止。援而止之而止者,是亦不屑去已。”孟子曰:“伯夷隘,柳下惠不 
恭。隘与不恭,君子不由也。” 
      【大意】 
     这三章的内容都是论述人的品德修养。孟子认为选择谋生的职业要谨 
慎,要以“仁”为标准。追求仁德的方法是自我内省。 
     君子应当乐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抛弃自己的缺点,吸取别人的优点。他 
还以伯夷和柳下惠为例,阐述了正确的处事原则。 

… 页面 26…

                            卷四公孙丑章句下 

                                  第一章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 
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 
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 
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大意】 
     这一章还是论述“仁者无敌”的道理。其中“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 
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在今 
天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 

                                  第二章 

     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 
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不能造 
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 
无归,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 
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 
心曰: ‘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 
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 
     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 
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 
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 
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 
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 
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 
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 
为管仲者乎?” 
      【大意】 
     这一章体现了孟子对待君臣关系的看法。在孟子看来,国君应尊重有道 
德和才能的大臣,君臣关系应建立在道义和共同事业的基础上。臣子不应绝 
对屈从国君,表现出庸俗的恭敬;国君的尊贵也不应仅是外在地位的优越, 

… 页面 27…

而应体现在“尊德乐道”的内在品德上。这表现了儒家蔑视权贵、自尊自强 
的精神。 

                                  第三章 

     陈臻问曰:“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馈七十镒而受; 
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 
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 
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 ‘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 
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第四章 

     孟子之平陆,谓其大夫曰:“子之持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 
乎?” 
     曰:“不待三。”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赢转于沟壑,壮者散 
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 
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 
为王诵之。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第五章 

     孟子谓蚔蛙曰:“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 
月矣,未可以言与?” 
     蚔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巨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蚔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公都子以告。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第六章 

     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欢为辅行。王欢朝暮见,反齐 
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 
与言行事,何也?”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 页面 28…

                                  第七章 

     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赢。 
     充虞请曰:“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 
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 
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 
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 
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第八章 

     沈同以其私问曰:“燕可伐与?”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有仕于此,而 
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 
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齐人代燕。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 
彼如曰, ‘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杀 
人者,或问之曰, ‘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 
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第九章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 
     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王曰:“恶!是何言也!”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 
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曰:“古圣人也。”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曰:“然。”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曰:“不知也。”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 
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 
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大意】 
     以上七章的内容比较庞杂,在这里只简要介绍一下:第四章通过比喻, 
论述了国君和官吏应对百姓的生活负有责任。第八章表达了孟子 “仁者无 
敌”、吊民伐罪的思想。第九章体现了孟子极高的辩论技巧。在辩论中,孟 

… 页面 29…

子还赞扬了勇于改过的品德。其它四章体现了孟子为人处事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