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大学.中庸.孟子 >

第3部分

大学.中庸.孟子-第3部分

小说: 大学.中庸.孟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 
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这天德者,其 
孰能知之? 
      《诗》曰:“衣锦尚絧,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 
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 
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 
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诗》曰: 
 “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铁钺。《诗》 
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曰:“予 
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诗》曰:“德 
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大意】 
      “中”,指不偏不倚;“庸”,平常不易,即永恒的意思。朱熹认为, 
本篇为孔门传授的心法,即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之孙子思担心其失传,故 
作此篇。本篇的中心思想在第一段,阐述道出于天,确然不易,人禀赋此道, 
这就叫做“性”。因而道存在于人的本身之中,片刻也不能离开,能离开的 
东西就不是道,人若要得道,就必须注意自己的品德,一刻也不能疏忽,即 
便是在暗无人处也要保持自己的德性,这就叫慎独。人若能达到道 (中和、 
性)的境界,则天地得位,万物化育。以下各段都是引用孔子的言论,间或 
有子思自己的话,论述上面的道理。其中关于“诚”的论述最为重要,“诚” 
的意思与“慎独”相近,是一种精诚的精神状态。篇中认为,人若能达到诚 
的境界,就可以认识人的本性和万物的本性,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并且能 
与天地并立,协助宇宙的生化。 (即所谓“参天地、赞化育”),这一观点 
对宋明理学家的修养理论影响很大。 

…  0…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第一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 
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 
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第二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 
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 
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 
为沼,而民欢乐之,渭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 
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 
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大意】 
     第一章阐明了儒家对待义利关系的看法。孟子认为,如果大夫、士子、 
百姓等各阶层的人都只强调自己的利益,那么国家就很危险了。国君只要讲 
 “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讲什么利益。因为仁义就是最大的利益,有仁义, 
大家就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的人都不会有利。 
     第二章阐明了“与民同乐”的思想。在孟子看来,国君只有实行仁政, 
使百姓富足,才能与民同乐;反之,实行暴政,引起百姓的怨恨,只能走向 
灭亡,更别说什么享乐了。 

                                  第三章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 
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 
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 
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1…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 
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 
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 
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 
之民至焉。” 

                                  第四章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 
也?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 
民饥而死也?” 
      【大意】 
     这两章论述了“仁政”的思想及其具体内容,并强调“仁政”是统一天 
下的根本保证。 
     梁惠王认为自己对待百姓的政策比邻国都好。但孟子却指出,魏国的政 
策虽然好一些,但与邻国相比,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如果能实行“仁政”,使百姓不饥不寒,就可以使天下归服。 

                                  第五章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 
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 
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 
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 
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 
      ‘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第六章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 
然问曰: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 
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 
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槁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 

…  2…

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 
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大意】 
     这两章的思想核心是“仁者无敌”,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的根本保证。 
孟子认为,国君如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 
姓,就可以使天下归心。 

                                  第七章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 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 
  ‘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 
而就死地。’对曰: ‘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 
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 
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 
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 
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 
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 
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 
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而一羽之不举,为 
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 
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 
语人曰 ‘哦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 
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  3…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 
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 
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 
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独何与?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於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 
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 
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葢亦反其本 
矣。 
      “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 
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 
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 
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 
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