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文学其他电子书 > 故事4 >

第5部分

故事4-第5部分

小说: 故事4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章一开始,三毛卖了个关子,并没有直说偷钱,只是在叙述“这件事情,说起来是十分平淡的……”第一段的末尾才指出“我要说的是——偷钱”。 
  这种表达方式,是将答案放在后面,先制造悬疑,才揭晓意外的结果。令我联想起王尔德到美国,海关人员问他:“您随身携带的,有没有需要打税的贵重物品?”王尔德的回答是:“没有,除了我的天才之外。” 
  第一部分叙述偷钱的各种下场。“最后那个远走高飞的小朋友是受罚最轻的一个,他的父母在发现人财两空的时候,着急的是人,人回来了,好好看待失而复得的儿子,结果就舍不得打了。” 
  这段话充满了反讽的意味,令人联想起梁实秋《雅舍小品》中的《孩子》: 
  “危及父母的生存和体面的时候,也许要狠心咒骂几声,但那咒骂大部分是哀怨乞怜的性质。其中也许带一点威吓,但那威吓只能得到孩子的讪笑,因为那威吓是向来没有兑现过的。” 
  这样的文字为何特别动人呢?三毛写童年为何选择偷钱的臭事呢?因为“真”,一针见血,反映了真实而深刻的生活,而不是冠冕堂皇的表面话。 
  第二部分描叙偷钱的经过。 
  “走进母亲的睡房,看见五斗柜上躺著一张红票子——五块钱。”这真是莫大的诱惑。真正下手的情况是“我的呼吸开始急促起来,两手握得紧紧的……再有知觉的时候,已经站在花园的桂花树下,摸摸口袋,那张票子随着出来了,在口袋里。” 
  看起来,真是轻易到手,得来全不费工夫,文字也很平淡。可是细味之下,却是以具体的动作神情,充分显现了抽象的心理感觉,紧张之态,状溢目前。 
  其实,几乎每个人都有“偷”的念头。三毛长大之后,仍然是童心未泯,照偷不误。可别误会她是窃盗宵小之徒。(白手成家)里就有一段是叙述她和荷西在晚上爬进总督家的矮墙,用四只手偷挖花的故事。后来被卫兵发现,临机应变,装作谈情说爱的情侣才得以脱身而出。 
  第三部分刻划偷钱之后的心理。 
  整个人变了,坐也不是,立也不是,好像生了病。其实,母亲发现掉了钱,并没有怀疑三毛,可是,她“样子的确像在发高烧,口袋里的五块钱就如汤里面滚烫的小排骨一样,时时刻刻烫着我的腿。”用譬喻的手法,夸张地形容钞票烫着腿,在客观上当然不是事实,钞票怎么会滚烫呢?可是在主观感觉上,非如此过甚其词,还真不足以描绘她心里面的紧张与不安。 
  就在这样“心里有鬼”的情况下,折腾了一整天,最后的下场是“赤着脚快步跑进母亲的睡房,将钱卷成一团,快速的丢到五斗柜跟墙臂的夹缝里去,这才逃回床上,长长的松了一口气。” 
  三毛用回溯的口吻刻划她童年的心境,生动传神,而活现纸上。当然,还钱之后,想到梦想因为胆小而付诸流水,心里面还是酸酸的。 
  第四部分描叙偷钱事件结束后的尾声。 
  偷钱的滋味并不好受,因此,她没有再偷,并且发现,原来姐姐弟弟们都有共同的经验。 
  这样一次童年的回忆,一个许多人共同的出轨经验,在三毛的笔下,如此一幕幕地排演到读者面前,真是栩栩若生,好像看电影一样。没有讲理、没有说教,而寓教化于诙谐之中,耐人寻味。 
  
    
 
您所在的位置:倾城>正文 上一页 回目录 
读三毛的《倾城》 菩提 
shu 
  李延年在汉武帝面前,唱了支颇为令人心动的歌,说也奇怪,就此一曲便促成一桩千古美谈的爱情故事,其歌曰: 

  “北方有佳丽 
  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 
  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 
  倾国佳人难再得” 

  汉武帝只说歌好,不信有其人,偏偏他的姐姐知道,说李延年的妹妹便有这等绝世的美丽。从此武帝获得新宠。乐师李延年也从此腾达起来,以至于后来招魂相思,弄出一句“何翩翩其来迟”的绝句,也都因为这“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缘故。 
  三毛的一段往事,写成万八字的散文——未尝不可视之为小说——题名《倾城》,读之再三,只觉荡气回肠,扰人心肺,一个苦读的学生只怕连她自己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一幕在她的生活中出现。然而事情毕竟发生了,发生得那么短暂,那么灿烂,那么苦,那么甜,那么死去活来,险些把条小命送掉。 
  纵观这篇散文,固然由于或然是事实,而觉得愈发动人(其实文学作品,大可不问其是实是虚,只问其合理合情与否便好)。由于灿然迸发了预料之外的情节,展现人性深处一层难以叙述深邃的情结,使人臣服了“爱是一切”的信念。爱,就是一种无需解说的契合。 
  爱,是性灵堤防的总溃决。 
  爱,也是孤寂深处唯一可以爆发的火山。 
  《倾城》的故事很简单:写一个在西柏林苦读的学生,因为度假之必须,要到东柏林去申请许可,半路上,绝处逢生的遇到一位东柏林的军官,承他之助,方始有成。而这位军官,几乎是一见到她便倾倒,但情的流露却极其含蕴、温柔、细致、深刻。全部故事只在于那灵光的一闪。刹那的过程中,却隐藏着某种人世的不幸、人生的不幸、和世事的不可能完美。 
  若以小说视之,这篇《倾城》大约在二分之一以后的部分,进入了急促、迫切的旋律,正是一种“铁骑拼出枪刀鸣”的韵律。类似意识自由流动的告白,完全无需什么脉络轨迹的自然发展,仿佛,人,到这种地步才豁然解脱一切枷锁,奔放出人的本元面目来。在这一部份里,作品只用了“反正是不想活了,不想活了。……不想活了”简捷的语句,做为情节发展和心理描写的基调,一切都要从这根本问题上考量。一种拚死的搏斗,以一个女孩子的情景来衡量那种冲撞,或许只有拚着一死才能做得那番奋斗。“母性最大的光辉,是把死摆在其他任何心爱人的前面”。如此子子孙孙才会绵延流长,倾城主角中的“我”,在当时真是拚死一掷,一切均在脑后了。 
  这种旋律急促,直接表现主题、叙述故事本体的手法,逼人屏息细赏,真真绝妙。但也常有闲闲的幽默笔触,当她看到一双靴子,她会一笔倾出她整个生活的窘迫。“街上行人稀少,有女人穿著靴子,那是我唯一羡慕的东西”。也点透一个女孩的心灵。在整块的文章中,这,并不必须,但有了“它”确愈发衬出文章的丰润悠闲来。 
  可喜的是,这一篇里最重要的情节是:“一个春花般的女孩,被一双深井似的大眼睛沈入漩涡之后,在寒风凛冽中耗到最后一班车,到非走不可时”却出现了这样的一段文字:“‘最后一班了,你上!’他说。我张口要说,要说什么并不知道,我被他推了一把,我哽咽着还想说,他又推我。这才狂叫了起来——‘你跟我走——’‘不可能,我有父母,快上!’‘我留一天留一天!请你请你,我要留一天。’我伸手拉住他的袖子,呀!死好了,反正什么也没有,西柏林对我又有什么意义。” 
  “……那双眼睛里面,是一种不能解、不能说、不知前生什么关系的一个谜和痛。直到火车转了弯,那份痛和空,仍像一把弯刀,一直割、一直割个不停。” 
  这一个小小的段落,却爆发人生弥足珍贵的内涵。从《倾城》二分之一偏后部分的描述,整个的情节调子,到此已达到最高潮,层层细波,节节涟漪、细微之处她把说话的气质、给小帐的微笑、卑视与同情,乃至盘查细故都笔笔不苟的写了。而且写得痛快淋漓,妙趣横生,令人只在山中领略享受,无法稍事暇顾,错过峰峰美景,正所谓荡气回肠,却又悄不敢语的逼你非细读不可。但是在紧要关头,作者又用“反正不想活了”的简略手法为你留下大幅的空白,供你自由联想,让你自己的联想去弥补作品的留白,这也是满足读者创作欲望的方法——也就是说作者给读者留下足以自我满足的空间与情感——再细致的文章如果失去这一点仍不会讨好,也不能登艺术的殿堂,也难于引起共鸣,其实,所谓的“移情作用”,乃是作者在挥出移情笔墨之后,读者仍可在此,做比较广阔的优游。因此,愈是在“情节”的深远处、普遍处,愈多留些空白给读者就愈能见及作品妙谛。《倾城》一开始便着力写一个苦读的学生。笔墨细致生动,简练的几笔便能把许多细节勾勒清楚而且传神,诸如功课的压力,同学的交往,知心朋友的情分深浅的传达,处处着墨不多,便能如见其人其事,但,也正因为如此,使一个弱女子,无形中进入荒凉的精神世界,孤寂与肩负看来真不但是凭忍受便能冲得过去。从心理因素上探求此乃后半部《倾城》远因,德国人急攻猛进,仍非“学者”所宜。(事实上,学校已经说明了,应该停息一段时间再学才好。)只是主角人物为情势所逼,非头悬梁、锥刺骨的猛攻猛读不可。那里知道,人毕竟是情感、情绪、情爱、综合性的动物,非在有情世界里生活不可。一旦逾越过远,便会产生反常的事情。后半部《倾城》戏剧效果虽好,但非有(苦读)的前因,就不足致之。 
  果然,当主角不得已把书住雪下一埋,事情就在近乎茫然不知的懵懂状态下展开了。 
  然而,仿佛精灵般的一个女孩,处在随时可以倾覆的危机中,梦游般闯了一关又一关的展示著情节的浪漫情调,这其中却处处流淌着爱国情操。头脑清明,而作风豪爽大胆,碰到稍有得理之机便不肯让人分毫,施展她的处事手段,和“外交”手法——如答覆白色通行证的获得,就敢骂了过去。遇到那些无知的家伙也能“唬”他一顿,真真狡黠精灵般的玻璃人也。 
  《倾城》虽采取直述式的散文形式,却处处隐藏著警惕告诫的内容,流露着黾勉激励的情节。也用了直接了当的手法,让读者无庸置疑非信不可。“那时的我,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我知道,我笑,便如春花,必能感动人——任他是谁”。这样的文字,真会产生“一笑倾人城,再笑倾人国”的威力。 
  但是,前半部压抑与困窘,变成后半部奔放与爆发,当你在临结尾前,为诸多情节所眩惑之后,你会发现,三毛在处理这种爱的情节也是倾城的绝妙好手。单单以“深井般的眼睛”做为单一主旋律的连连出现,便动人心弦。加上似曾相识的宿命哲学,和“不知生前是什么关系的一个迷与痛”,便把那痛彻心肺、刻骨铭心的爱,写绝了。 
  最后,她用一位老太太(一个老女人)的话结束全文:“你看,那边再过去,红砖公寓再过去,就是围墙,东柏林,在墙的后面,你去过那个城吗?” 
  到此,读者可以幽默的发现,老女人哪里知道,这个春花般的病女孩正因为东西柏林有一道“哭墙”而倾倒呢!故事总因为内中有爱情而变得最好。最好的爱情故事又在于她并不来自烦琐的纠缠。三毛处理类此的情节,总如撞击的石火,只见其火花灿烂,不见其吃力劲道,真是治大国如烹小鲜。不问其是实是虚,人生如此,怎不快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