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满江红之崛起 >

第227部分

满江红之崛起-第227部分

小说: 满江红之崛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张靖谈容忍异端是,让查志清组建调查局亦是,和孙中山谈建国同样也是,即便是现在向叶祖圭说出这番话时,亦是如此。

“单靠买军舰是不行的,我们在修海天的时候,马鞍山根本不能提供舰用装甲钢,可现在已经能造装甲钢,虽说质量或许比欧美差点,但总能赶上的,我们的历史欠账太多,像这军舰,我们设计出最好的军舰,但工业技术上的落后却限制了我们,买军舰不行,同样买发动机、买部件是建不成大海军。”

“这两艘驱逐舰上的锅炉、蒸汽轮机都是从英国买的,在买的时候,我们连同专利技术一起买了回来,生产机器不行就买新机器,等将来我们造巡洋舰和战列舰时,就可以用国产代替进口,这个钱值得花,等到将来打仗时,若是买不来,或来不急,就后悔莫及了”

“执政所言甚是”

叶祖圭深以为是的重点下头,甲午战时,黄海海战的失利主要由于船炮落后之故,而当年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材料和工艺还未达到较高水准,以至于所制炮弹,大小不合膛有之,弹面皆孔亦有口,引信、拉火,亦也有不过引者,买的炮弹又不可能第一时间运回国,自己不能造,总是解决不了根本。

整整一天之中,叶祖圭一直在思考着上月自己同萨镇冰两人从上海前往南京任职后的所遭遇的一切,执政府对于海军的重视远超过他的想象,除去建训练舰队为海军储备人才之外,执政甚至规划着在未来五年内,以建造、购买轻型装甲巡洋舰和重型装甲巡洋舰为主,编建重型装甲巡洋舰舰队3队,轻装甲巡洋舰舰队3队,作为巡弋全球、培养水兵的载具。

而这一切的最终目的,却是为在五年后,扩充海军力量提供人员和技术支持,除此之外,执政府未给海军一个详细的海军扩建计划,而作为海军部长叶祖圭亦知道,今年别想再谈海军扩建计划,但执政府却制定了一个5年期的船舶工业计划,而江南造船厂的驱逐舰正在这个工业计划中的一部分。

“海军需要做的仅仅只是按照船舶工业发展计划,制定相应的扩建计划”

问题的关键还是人,等两艘战列舰回国后,仅两艘战列就需要1600名官兵,海军几乎为之一空,人啊还是要靠训练舰队一点点的训练出来

“桐侯”

陈默然扭头看着叶祖圭。

“工厂、技术、军舰,这些都会我都会给海军,但是海军……到时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卷吗?”

这一声反问让叶祖圭整个人陷入沉默。

陈默然不露声色的心下一笑。

“现在别急着回答我,你知道的,书写这个答卷意味着什么,而现在……”

把视线投向船坞中的军舰,陈默然继续说下去:

“我们要做的就是为赴考场作好准备”

离开位于高昌庙的江南造船厂后,陈默然并没有和叶祖圭一行前往码头,而是直接驱车去了位于埔东的东序大学,此时的大学依然是一片繁忙的工地,大学的主楼依在建设着。

“暑假结束后,两千一百名学生将入大学”

心想着一个月后,这所大学不再像现在这般,仅只是一座工地,而是一所正经的大学陈默然的心下不禁有些得意,这所大学将会是“新中国”的第一所高等院校,虽是东序但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理工类大学,南京正在兴建的辟雍大学,更偏向于法律、经济、人文,至于南京理工大学则偏重于精英教学,甚至于在未来几年内,南京理工大学都不会公开招生,按照规划那里将是中国理工大学的最高学府,至于东序才是真正为中国理工科专才的地方。

虽说是暑假,但步行在大学校园内,借着路灯,陈默然依然能看到那些因家在外省,未能返乡的学生,他们大都在那里抱着课本练习英语或是德国,同海军军官学校相同,东序大学同样实行英语或德国教育。

这种外语教育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学校里除去国学教授之外,几乎所有的专业教授都聘请自英、美、德三国,中国即没有合格的教授,也没有合格的专业翻译,这使得东序大学甚至没有足够的人材去翻译专业教材。

自然的就造成了现在东序大学内,学生们拿着英文或德文专业教材上课,英国或德国教授、讲师在课堂里用英语或德语讲课,从东序大学创立至今,读着预科的学生更多的是在学习外语,为的只是上课时能听懂,为创造语言环境,校园里的学生,自发的决定在校园内交谈不说中文。

“哎……这个国家……”

心想着创办一个现代中国的筚路蓝缕之程,陈默然颇为无奈的摇头轻叹着,一个国家,不仅不能为大学提供合格的教授,甚至于都不能提供足够的小学、中学教师。自己真的能在未来几十年内给出一张满意的答卷吗?

心中略带着些苦涩的陈默然继续朝前走着,在树林中传出一阵德语交谈声,顺着灯光看去,可以清楚的看到几名学生,正在灯光下和一个外籍老师在那里用德语讨论着什么,而其中还有几名学生在对话的时候,甚至还翻看专业语译手册。

离的近时,陈默然突然瞪大了眼睛,因为他看到一个熟人,准确的来说一个后世诸人非常熟悉的老外,现在的他非常年青,但依稀可以看到那张熟悉到极点的脸庞、发形。

他……他怎么会在东序?难道只是模样像?

就在震惊之余,正好身旁有人经过,陈默然连忙一把拉住从身旁经过的人。

“同学,你知道那个人是谁?”

而这会被陈默然拉住的学生刚一开口提醒对方用英文说话时,学生的两只眼睛同样瞪大了,是执政而陈默然的眼睛却依还盯着那个正和学生们交流着的人,他……难道是东序大学的教授?


第230章 枪与笔



《民族光复,百废待兴,教育、实业何者更为重要》

虽只是一道普通的考题,可这道题却是出给整个民族的,最初这道题只是南京国立高等师范大学的考题,但最后这道题最终还是在从考场转向社会,在光复后的社会上引起一番不少的争论,而这种争论的根源实际上是由执政府内教育部与农商部争夺经费所导致,最后在的“教育主脑”、“实业主躯”的争论下,这场争论得以结束。

如果说争论带来最大效果是什么,恐怕就是国人开始正视现代教育,“普法战争的结果于讲台前便已决定。”、“甲午之败,从日本大办教育起便已注定”教育强国或许正是从争论中得到国人的认同。

同样的师范学校免则学费、膳宿费,毕业后即可担任教师的招生广告,教师工资由县、省、中央三极保障,也使得不少人相信这或许是个谋生的好职业,更何况“师者为尊也”,当教书先生,也不辱没体面。

虽说一些人还梦想着新朝重开科举的举动,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从光复至今,先是“公务员”招考,又是用公务员为诱使他们的念那些用曲里拐弯的“横行文”写成的“算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动植物学和外国文。”的现实,虽说科举梦并没有顷刻间醒成一枕黄粱。但也彻底绝了大多数人“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

虽然说一部分士大夫并没死去那份读“四书五经”,钓“布衣卿相”的侥幸之心,可现实总是残酷的,报纸上教育部的编成,公务员的招考,“不废而废”的现实,虽说令自认被国家遗弃的举子们变得有些失魂落魄,可与之相对应的,国家还是给了这些人指了一条路,教师,对于绝大多数穷书生来说,教师成为了他们最后的生计。

虽说一些前朝候补为官的士大夫精英们,依然的在等待新朝开恩,许前朝补官为用,可面对新朝重视的新学,他们也不得不去学习新学,而更多的穷书生却没有他们的那份休闲,为了生计,纷纷投身于各县、府创办的师范速成学堂,也有一部分人投考省城办的半年预科,五年学制的高等师范学院。

国立南京师范大学,在南京城外紫金山下,与国立南京理工大相领,背对郁郁葱葱的紫金山。周围的大自然环境显得极为优美。从学校附近,又可看到马鞍山至南京铁路上驰过的火车发出隆隆的轰鸣声,满天飞扬的烟尘,不绝于耳的“咔嚓咔嚓”声,长长的蒸汽萦绕在机头,这似乎带着时传来时代的气息。只不过这条从马鞍山延伸的铁路在光华门站便成为断头路。

国立南京师范大学是南京最早招生并投入使用的大学,它的规模、教师力量和设备,都是优先保障的,甚至执政府还提出了“最优秀的人才去师范大学”的要求,由此可见执政府对的师范教育这“群学之基”,国家教育建设根本的重视。

与任何一所教育部主办的大学一样,国立南京师范大学的校章规定的教育方针“除照部定教育宗旨外,特采最新民本主义”,即“道德实践”、“身体活动”、“社会生活”,“各种教授应提倡自动主义”,很强调人格和学识的全面培养。学校更是从社会上聘请了一批学识渊博、思想进步、品德高尚的教师,用于教学。

虽说教学主楼未成,但时不过是刚进洋历8月,师范大学便已经开始,来自各省的近4000名学生将在临时搭建的木板房内住宿、学习,在这里开始他们未来五年半学习生涯,在这些学生中,有十七八岁的接受新式教育的少年,也有三十余岁的中过秀才甚至举人的老书生,校舍虽是简陋,可那正在施工中的大学教学楼和宿舍楼,无一不让这些学生们感觉有些新奇。

此时这些年岁不等的学生,却穿着黑色的学生制服,按班分成方队站立在操场上,他们将在开学之前,进行一个月的军训,这是教育部制定的教育章程中的一个环节。

“……你们不要以为军训其实无非就是一群人列队站在操场上面向太阳站半小时,”

手端着步枪的军事教官面对着学生大声喝喊着。

“你们离开学校之后,将会负育人子弟之责,其责任远甚于其它任何学业,教育强国,教育强国,教育同样也可祸国”

年龄甚至比他们还中的许多人还要小上十几甚至二十岁的军事教员的语气非常严肃。

“现在,你们谁能告诉过,为何教育部会制定中国教育当以军国民教育为主”

环视着面前的学员,军事教官走到一个学员面前,盯视着他的眼睛。

“你来回答”

“报告教官,我国处于邻强交逼,亟图自卫,而历年丧失之国权,非凭借武力,势难恢复。意图族存民强,非军国民教育而不能行”

微扬下巴,梁志致大声回答着教官的问题,他知道自己必须要用最大的声音回答教官的问题,否则准会遭受斥责。

“很好你来回来”

“报告教官,军国民教育,在于养成国民尚武精神,去除满清奴役两百六十年来奴性教育之必然”

“你来回答”

“人类的历史乃是人种竞争淘汰的历史,生存竞争、优胜劣汰不无纵贯人类历史,我民族遭泰西诸族侵袭,若不奋起行以军国民教育,复我民族千年尚武精神,复我民族之士精神,他日我国必陷国亡族灭之境,如印度、南洋诸如为历史所淘汰”

……

学员答着,教官点着头,军国民教育是教育部制定的方针大纲。断然行以军国,以护民族存亡。也正因如此,民族的危机和社会的责任才会促使教育部制定了以军国民教育为中国教育根本,意图以军国民教育重建民族尚武精神和士之精神。

“何为士之精神”

“士之精神信仰之条件,可得十数端。一曰常以国家名誉为重,有损于国家名誉者刻不能忍。一曰国家交涉有损于国家权利者,以死生争之,不畏强御。一曰苟杀其身而有益于国家者,必趋死无吝无畏。一曰己身之名誉或为他人所侵损轻蔑,则刻不能忍,然不肯为短见之自裁,不肯为怀忿之报复,务死于国事以恢复武士之誉。一曰对于所尊长,常忠实服从。虽然,苟其举动有损于国家大计或名誉者,虽出自所尊长,亦常抗责之不肯假借。事定之后,亦不肯自宽其犯上之罪,而常以身殉之。一曰有罪不逃刑。一曰居是职也,必忠其职,常牺牲其身乃至牺牲其一切所爱以殉职。一曰朋友有急难以相托者,常牺牲其身命及一切利益以救之。一曰他人之急难虽或无与于我,无求于我,然认为大义所在,大局所关者,则亦锐身自任之,而事成不居其功。一曰与人共事,而一死可以保秘密,助其事之成立者,必趣死无吝无畏。一曰死不累他人。一曰死以成人之名。一曰战败宁死不为俘……要而论之,则国家重于生命,朋友重于生命,职守重于生命然诺重于生命,恩仇重于生命,名誉重于生命,道义重于生命,是即我先民脑识中最高尚纯粹之理想……”

回答长官提问的学员在那里道着的“士之精神”就象鼓槌般击打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