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衣当国 >

第780部分

锦衣当国-第780部分

小说: 锦衣当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王通晃晃头,深吸了口气,撑着床边坐了起来,他这一动,身边的妇人也是被惊醒,睁眼问道:

“皇上。。。。。。”

“你再睡一会就是,朕睡不着。”

“皇上又做梦了?”

记得刚见到身边卢若梅的时候,她还是满头黑发,此时也是霜色点点,王通下意识的摸了摸自己脸,现在也满是皱纹。

“人老了,梦也就多了。

“陛下起床了,快进来伺候。”

床边那卢若梅已经披着衣服坐起,拉动床幔上的一根挂绳,能听到外面铃铛响动,床前也响起了脚步声,有人恭敬的说道:

“恭请陛下穿衣洗漱。”

王通已经是下床,看到外面有几名宫女躬身等待,一旁有一位穿着蟒袍的宦官在那里等候,这宦官四十多岁年纪,颇为儒雅,看到这个人,王通眉头皱起说道:

“沈安,这些伺候人的事情你还是少操心的好,你在秘书监做的是中枢活计,可不是这些内宅管家的事务。“

那宦官笑着躬身说道:

“万岁爷圣明,宫里这些宫人对内官们做的活计还都是不熟,万岁爷和几位娘娘这边用起来也不方便,等奴婢将她们调教好了,就专心国事。”

大华武二年,西历一六二三年,皇宫中一天又是照常开始,有人伺候洗漱,有人负责穿衣,还有人急忙去安排早膳。

宫女们往来奔走,一片繁忙景象,但比起明时宫中的排场,这充其量也就是个富贵人家的规模。

在繁忙的宫人中,见不到几个宦官,偶尔出现一个也都是三十岁以上的年纪,从前这类活计可都是十几岁的小宦官来做。

万历皇帝四十一年的时候,开始停止招纳内官入宫,武元年,武皇帝将宫内三十岁以下的内官全部派往辽宁和建州将军府,发给土地农具以及第一年的口粮,命其自食其力,并有严令,阉人以及自宫者斩立决。

三十岁以上的内官,根据所长各有任命,宫内二十四衙门与宫外各官署对应,内官们各有差遣,皇宫的管理设置内务府,内宫事宜,都由内务府操持。

现在的宫廷,除了安全方面比民间加强很多之外,其余各方面并不比富贵豪强之家有什么不同,民间也有士人私下笑谈,说是如今的皇宫也不比当年的辽国公府富贵多少,都做到皇帝了,还不知道隔绝中外。

秘书监虽然有个“监”的名字,可并不是内官衙门,他是由前朝司礼监、内官监的部分宦官还有王通幕府的人员组成,参赞机要,辅佐王通处理政务,秘书监设秘书长一名,左右秘书参政各一名,另有秘书参事十一名,还有秘书主事一百二十人。

这个机构刚刚成立的时候,颇多人风言风语,说是从前华朝将以秘书监代内阁和司礼监,以内官掌国政。

不过,大家很快发现,这个秘书监位置在新朝的体系中并不高,曾被众人以为要被取消的内阁反倒是大大加强了。

在秘书监中有很多宦官,这些宦官也和其余臣子一样,在京师有自己的住处,并不在宫内居住,但皇宫的运转和保持并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的,也是有几名在皇宫之中指点操作,让内务府的人学习,这几名内官也不能常住在宫中。

现在的皇宫就是在西苑所在,紫禁城的其余位置除了几个大殿堂之外,都在不断的进行翻修和改建,充当官署,御花园则是扩大了规模,变成一个允许勋贵和大臣们出入的皇家园林。

西苑并不太大,王通洗漱完毕之后,和卢若梅一起用了早膳,然后就照例去往临湖的望天楼。

皇帝处理政事的所在是政事堂,在文渊阁的隔壁,严格来说,现在那个位置也是宫外了,天子办公的地方和内阁毗邻,民间也是颇多不解之处,但不得不承认,这个效率比从前高了很多。

“陛下,今日李顺来京觐见,等见过陛下之后,奴婢安排人领他来这里,也好让画师临摹。”

一直是跟着王通的宦官沈安禀报说道,王通点点头,望天楼窗户不是用纸糊的,而是用的是天津卫匠坊制造的玻璃,尽管制造玻璃一直有只能某年某日某时才能制造的说法,但王通还是臣子的时候就亲自破除了这个迷信,但技术上还是要比欧洲落后很多,锦衣卫花费了几千两黄金的代价才在意大利买来了配方,大明富贵人家的室内,比起几年前可是要明亮太多了。

望天楼名号虽大,却只有两层,建筑手段也和这个时代有很大不同,是以砖石为主,非常的宽敞高大,王通成为皇帝后,为自己修建的唯一一项私人建筑就是这个了,还是用自己的花费,没有触碰国库,修建的过程中,有来自欧洲的建筑师参与。

进入望天楼的大门之后,能闻到一股油墨的味道,这味道很刺鼻,好像还有类似药材的东西在其中。

楼下的侍卫看到王通后都是躬身施礼,武人带刀办差不用下跪,这是新朝的规矩之一,施礼的时候禀报说道:

“陛下,画师都已经来到,开始做画了。”

王通点点头,和众人一同走上了二楼,望天楼的一层还有些石柱,二层更加的宽敞,十几名画师正在全神贯注的在墙壁上描绘画卷。

偌大的一面墙壁,整个被当成画板,画师们被招呼了一声才知道皇帝过来,众人连忙的过来行礼参见,自从开始作画,他们对王通过来的习惯已经很了解,沈安打了个几个手势,一干人都是静悄悄的退下,只有几名亲卫远远的站着。

画还没有画完,很多地方还是残缺,可王通还是看得入神了。。。。。。



有些感慨,不多说了,谢谢大家,谢谢大家

正文 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廷对

第一千一百三十二章 廷对

“分守江户参将李顺觐见~~~~”

门外的侍从高声唱礼,王通点头,不多时,两名侍从领着一名二十出头的将领走了进来,到了王通跟前,这名将领跪下见礼。

“自家人跪什么,快起来,赐座,赐座”

看到这个参将李顺,一直神情不怎么变化的王通却露出了笑容,满脸都是疼爱的表情,侍从们并不感觉奇怪,早就预备好了座位。

在王通身边担任侍从大都是勋贵和武将以及各地贵族的子弟,也有些文官的后代走了这条路。

这算是一条捷径,历练一段时间之后,到军队中一般会从副营官做起,在地方上,也会担任县一级实权衙门的副手。

实际上,真正难熬的是这些侍从的第一个实际职务,在军方要做满四年,前线可以缩短为三年,如果有军功的话,则是两年,文官如果没有皇帝亲自认可的功劳,必须在地方上实打实的做满五年。

这其中也有特例,比如说,一些在担任侍从期间就已经有优秀表现的年轻人,会被指派到南洋和倭国担任县级地方的正职,这个制度实际上在王通未称帝前就已经实行,在王通身边担任亲兵和文书的年轻人实际上就是为了文武系统准备的后备人员。

他们的第一个实职做满之后,表现和评价会直接被中枢各个衙门审核,然后决定任命,接下来的升迁就要比其他途径上来的年轻人迅速很多了。

有传闻说,侍从们离开王通身边后就会得到一个简单的评价,如果评价不好,他们会在第一实职任期满后就地提拔成正职,再行考察一段时间。

毕竟这个制度也刚刚成为正式的法度一年,从前不过是辽国公和乐浪郡王自家的规矩而已。

现在帝国的青年才俊们,不少人都是在王通身边担任过这样那样的位置,这个倒是人所共知的。

但在皇帝面前能被这么亲热对待的年轻人却不多,而且这个年轻人从未在王通身边担任过侍从,是从军中一个普通的长矛兵一步步被提拔起来,六年之间从一个士兵到分守一方的大将,算上明时也都是头一份了。

这个叫李顺的年轻人的确很出色,驻扎在江户城的时候,城内的德川残余叛乱,是他先行发现,派人急速通报江户驻军之后,又叫起十几名同伴兵卒,三十几个三江商行的护卫,守住了江户城的西门,挡住了足足三千人的进攻。

德川残余有几百名原来的武士出身,还有几十杆铁炮,这样的力量不能说不强,而且城外还有被鼓动的近万农民,一旦城门打开,局面立刻会糜烂,当时,王通在大明的声望已经是如日中天,大事也在进行中,容不得有任何的闪失,这位李顺争取到了两个时辰的时间,只有两个同伴活了下来。

但随即城内的驻军被集合起来,在东门外的驻军也赶了过来,叛乱被镇压了下去,局面稳定。

李顺在“泰昌江户之乱”立下大功,这就是他被提拔的功劳基础,不过,严格说来,这个大功也不能让他在六年之内成为参将,因为他是鲁王李虎头的独子,对于功臣勋贵的爵位倒是按照明时制度,王爵仅仅追赠,不封生者。

原本王通以为李虎头没有子嗣,后来史七派人调查,才知道李虎头虽未婚娶,却曾和当地一商人女儿住在一起,并且答应要纳对方为妾,但李虎头出事之后,那女子也急病而死,那家人怕遭祸一直是隐姓埋名的抚养李顺,并且送他进禁军当兵。

也是巧合,追查到李顺身世的时候,李顺正好在江户立下大功,这就一步步顺理成章的被提拔了起来。

“外将入京,办差事是第一要紧的,不然会被加上个“不勤”的考评,所以来京师办差,早饭都是吃不得的,你还没吃吧?”

侍从们在那里口鼻观心,不过也有些不沉稳的互相交换眼色,心想武皇帝对自己的儿女都是严厉的很,对这位小爷却是如此的亲切。

“回陛下的话,臣还没吃早饭。”

“你现在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不吃饭怎么行,来人,安排御膳房的人送些饭食上来。“

一名侍从点头答应了,刚要走,却又被王通叫住,王通拍拍额头笑着说道:

“让厨房用干豇豆和炖肉混着烧一下,大火烧,红烧的法子做。”

接到命令的侍从在下面呆了下,怎么陛下这等人还说起这样的厨房规制,难道自己听错了,不过迅速的反应过来,急忙的去了。

李顺也是帝国武人中的传奇之一,加上这身世后,更是受人瞩目,王通一共见过他两次,今天是第二次,身边的侍从们尽管有所耳闻,可今日见却感受到了李顺的恩宠。

在王通面前,李顺明显有些紧张和拘谨,王通的态度越和善亲近,他就越不自在,听到这么说,连忙又是起身称谢。

说话的时候,王通一直是打量李顺,看到他起身称谢,摆摆手笑着说道:

“你父亲当年最喜欢吃这道菜,大碗米饭一次能吃三碗,还非得让我烧。。。。。”

说到这里,王通又是用手拍了拍额头,却是沉默下来,政事堂中的气氛有些沉闷,一边的沈安刚要去劝,王通清了清嗓子却自己转了话题,开口说道:

“这次让你回来述职,主要是想听听你奏折上的说法,书信往来总有说不到的地方,你讲讲吧”

谈及公事,李顺却是自然了些许,连忙站起说道:

“陛下,倭国虽然连年战乱,可也是有我大华两省之地大小,人口近千万,我军驻倭国共五万,分在要地守备,我军乃是天下强军,倭人羸弱,如今看太平无忧,但却不是长久之计,若是加派兵马,军费浩繁,若是大华承担则是靡费,若是倭国承担,短时间或许可以,可长久看,也是坏处。。。。。

这一日在宫中的对谈,差不多形成了日后大华对倭国政策的底子,当然,后来对倭国的称呼就是海东省,海东省开始有八个府,后来变成了十三个府,一共六十六县,还有四个单列的州城。

最初的百年,各个府之间的进出有如异国,检查严格无比,唯有华商才能通行无阻,在大华武帝三年时候开始吸纳倭人进入军队,不过倭人的军队不配火器,唯有在驻军驻地居住有产业的男丁才有资格报名,必须有家人兄弟作为担保,必须懂得汉语。

这支由倭人组成的军队称之为治安军,本地兵不得在本地,而且在有意的调遣下,往往是世仇地方的人彼此驻守治安。

在没有王通的时空中,对于倭国来说,“日本”这个概念一直只是个概念,各个藩国的人只知道自己是这个藩国的人,而不是什么日本人,丰臣秀吉整合倭国的时间太短,各个藩国之间还没有融合,明和华的征服以及严格划分对待边界的做法,加剧了这种分别,让倭国各处始终不能捏合为统一的力量。

治安军的升迁规定连倭人自己都是赞叹,只要积累军功到了程度,马上就有擢升,但不会在自己的营头,往往会调往他处,如果获得两次提拔之后,并且汉语等同于汉人,那就会被调往大华本土,驻守在建州行省或者海西行省,在那里他不会被当做倭人,而是被当做汉人对待。

如果愿意,这个人可以将家眷搬到建州或者海西去,在那里获得一块世袭的土地,如果不愿意,他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