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衣当国 >

第263部分

锦衣当国-第263部分

小说: 锦衣当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三百九十六章 泼天一般的收钱

“万岁爷,王通那边折子已经通过通政司递上来了。请万岁爷御览。”

赵金亮在边上轻声细气的说着,一边从一叠奏折中抽出来递给万历皇帝。

比起刚进宫的时候,赵金亮的个子已经长高了不少,地位则是比个子长高的幅度更快,经过西苑劝谏被打那件事之后,赵金亮已经被上上下下认为是知晓大义道理,值得培养的后辈。

张诚对他也更加的放心,现在有些时候忙碌,就让赵金亮贴身侍从,这可是内廷宦官中做梦都想要的机会。

听说是王通的奏折,本来没什么精神的万历晃晃头,伸手接过了奏本,打开看了几眼,颇为无趣的说道:

“不过是招降几个海盗,这等事呈文知会下有司就是,何必报到朕这边来。”

说完就把折子丢到了桌面上,赵金亮也没多说什么,上前把折子收起,又踮着脚把其余的奏折推到了万历皇帝的手边,把这些做完才开口说道:

“万岁爷,王大人那边的呈文已经报给兵部和河间府地方。”

万历点了点头。没有接话,又看了几眼别的,突然想起来什么似地说道:

“小亮,记得去问问张伴伴,广东陈璘那边对澳门的清剿开始了没有,地方上做事不盯着就要拖沓,记住了。”

“奴婢知道了。”

**********

兵部和河间府对有海盗投诚招安这件事也不怎么在意,在他们看来,无非又是王通想出来邀功请赏的手段,前段时间不是闹过海寇入侵,想必这次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的海盗投诚,显出他的本事来。

既然报上来了,那就批复就是,无非是点检人员,不可使其复为盗贼,彰显朝廷恩义云云。

王通在报上去的时候,根本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的轻描淡写,戚继光、俞大猷等人千辛万苦平定了侵袭东南各省的倭患、胡宗宪招降了巨寇汪直,海盗倭寇已经不敢对大明大陆沿海进行什么行动。

除却整日和海上打交道的人之外,朝中大臣们都觉得海疆已平,至于那前次对天津卫的侵袭,不过是胆大包天的蟊贼,只需派人清剿福建广东沿海,加强巡视就是有备无患,他们根本意识不到“三水王”在海上的势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存在。

但对于王通来说,打了这个招呼,事后如何。都可以说自己行文问询过上峰,有各种旨意和公文作为凭证,如果不这么做,他日这事情要是有什么反复,那可就是自己私通倭寇,意图谋反。

那一日的交谈,并不值得让王通对那沈枉和董创喜有什么信任,那两人离开后,王通派人跟去不说,还直接把他们软禁了起来。

同时安排快马去往山东,打听这董创喜到底是何等人,是不是跟他自己所说的一般,如果有假,那就在天津卫直接了结了。

天津卫走河间府从德州入济南府这路程尽管不短,可一马平川,而且人烟不断,六天内详细的消息就送了回来。

董创喜的身份无误,说是在山东的生意做的泼天一般大,和鲁王关系颇为不错,经常采买些外洋的精致玩意送进去,据说还送过泰西女子云云。

而且欺男霸女、好色如命的也打听了出来。这种种行径倒是做不了假,也和王通的判断相同。

真正让王通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这位董千户还真和张阁老府上关系不错,据说曾经拜游七为义兄,对外还声称拜过张阁老为义父,山东上到巡抚,下至知县,都不敢得罪,对他客气的很。

至于要给张阁老送什么,王通在天津的坐探自己进了这董千户的住处,私下搜查,除了些送礼必备的金银珍玩之外,还有海狗几条,已经晒干,随时可以入药。

这海狗是做什么用的,找了个中药铺子一问就问出来,说是用来壮阳的*药……。

事情综合起来有些荒谬, 不过,王通的确听说过张居正府邸中蓄养姬妾甚多的传闻,似乎这送海狗也靠谱。

等软禁一解除,明显有些害怕的董创喜派人来和王通这边告辞,自己则抓紧上了官船去往京师。

**************

倒是那沈枉做事的确有些决断,二十万两银子在被放出的第二天,就用大车拉到了王通府邸的门口,都是足色的沙金。

海盗们横行海上容易,可在岸上有个可靠的补给停靠的港口很难,抢掠来东西很容易,可想要销赃出手很难。

沈枉说的很明白,自从天津卫开港收税之后。他们的利润不少都损失在了这个税上,想在其他地方收货装运,但却因为运输的路途加长,且其他地方的关节并未打通,各种不确定的风险太多。

已经有两船水银和牛尾药被官府和沿途的豪强查扣,血本无归,其他的算上多走的路程,多花的这些打点银子,反倒不如来天津卫收货运输,一来做的熟了,二来是处处正规,得到的货量反倒是大。

三水王豢养大批势力,在海上坐地收钱,下面的吃香喝辣自然快活,可他作为首领,手中有大笔的金银只能存放,却也不是办法。

人都有富贵还乡的心思,何况整个东面,最富庶繁华的所在,都是大明的南北各处,有了钱,在这里花用才是至乐,孤悬海外。在异乡漂泊,实在没什么意思了。

何况三水王势力做到这般大,也想求个功名富贵,但也怕死在官府手中,当年巨寇汪直降后被杀,让人实在是不敢步其后尘。

不过,王通却有些不同,这个千户做事有规矩,似乎不是为了自家的富贵,而是为了天津卫的兴旺,为了送到宫里的钱多。

既然如此。沈枉思虑之后,觉得自家有打动对方的条件,可以冒险一试。

当然,这一切一切都是在沈枉将整个天津卫走了一遍,发现海河边运河边尽管没有城墙工事,驻扎的兵丁也不多,但种种布置都是针对海上,攻打进来必然损失惨重,没什么好处。

到后来,三水王下面最不服管的顾老虎独自率众前来,却被尽数歼灭,更是让三水王庆幸自己的判断正确,也让他更容易统一起下面的意见,最大的刺头都已经被灭掉了,其他人没有话语权。

在王通开会筹办保险行之前,沈枉又来了一次天津卫,这次就不用看攻打目标的态度来观察,而是看好不好赚钱做生意的角度。

游览几日,不由得感叹王通点石成金,天津卫海河边他来过多次的地方,不过是连种庄稼都种不活的荒地,现如今却成了寸土寸金的商业区,热闹虽然比不得苏州、松江,但那种蓬勃的势头却有所超过。

若是旁的商人还罢了,偏生这天津卫海河边的商业都和海贸有这样那样的关系,沈枉看的很清楚,自家那庞大的船队需要这么一个地方,同样的,天津卫海河边也是需要他们这样的海上势力。

双方的关系互斗会两败俱伤,要是合作则有巨大的利益,甚至不仅仅是相加的效果,而会更大。

既然那王通是个做事的人,是个追逐利益的人,是个讲理的人,那用这种合作后的巨大前景来诱惑对方,肯定会有效果。

在王通召集众人开会之前,沈枉已经请来了熟悉的分驻山东锦衣卫千户董创喜。想要通过他来引荐。

等王通在会上说出他那匪夷所思的计划之后,沈枉一边庆幸自己做了个好的判断,一边想到了一个更好相见的法子“小人愿出十万两”。

至于沈枉为什么要叫做三水王,无非是姓名中的‘沈’字和‘枉’字各借一个偏旁而已,让人想起汪直种种也不是坏事,最起码可以涨涨威风……

*************

保险行王通设想出来之后,并没有太大的把握,毕竟这是个超前的产物,尽管可以看见种种好处,却不知道天津卫海河边商家的接受度如何。

不要小瞧古人,王通本以为自己超越时代的一套套思想理论,这个时代的商人们理解起来都没什么困难,这次也是一样,七月十一这天,算是保险行征求各家意见完毕的日子,经过那些沉浸商海多年的老商人的补全,那套保险行的经营规条已经颇为完备。

不过提意见的商人们都有自家的条件,那就是要求多买些保险行的股份,并不仅仅是沈枉一人看到了其中的好处。

七月十一这天,王通手下人见到了从来没见过的奇景,这番景象他们多年后还在跟子孙讲述“你们见过拿着银子上门求你收下的景象吗?”“你们见过为了争抢个前排交钱的位置打起来的吗?”

王通预计是筹措一百二十万两白银,这基本上可以保证天津卫开发的持续进行,还有天津卫商户们的抗风险能力。

当时本以为是个天文数字,能否筹齐还不知道,现在看,这额度太小了……。



给张居正送海狗这个典故,明人笔记中有记载,当然,明人笔记也是天马行空。

谢谢大家

正文 第三百九十七章 那时东风压倒西风

第三百九十七章 那时东风压倒西风

王通本来的打算。他自己要有二十万两的股份,三江商行、古家和张家再占去四十万两,一共占去一半的股份,保险行牢牢在自己的控制之下。

但‘三水王’沈枉用鲁海商行入股十万,然后还表示在城内新开几家店铺,通过这几家店铺再投三十万两。

别人说出这些数字或许令人难以置信,王通那些股份还是用形形色色资产折抵,也拿不出这么多的现银,可‘三水王’纵横海上,不知道抽了多少头,做了多少买卖,存银真是山河一般。

保险行新立,为了完全,自然本金多多益善,而且三水王拿出这么多银子来,也有做个担保凭证的意思,不能不要。

可要是这般,王通和三水王两人就已经占去了八成多,其他的全城商户根本不够分配,那肯定要被以为是聚敛民财,借公务贪墨。反倒是不美。

而且二十万两的剩余,最大的几家商户一下子就是分了个干净,这其中兵备道于计勇,监粮许广、清军厅的高同知,参将孙志彬每人都是来买了一万两的份子,明眼人都看出来,银子投在这上面,比种地赚的多许多,比贸易买卖少了许多的风险。

这保险行修建的目的,本来就有聚拢商户们的人心,让大家在这个天津卫长长久久的呆下去,彼此有个帮扶照顾意识。

如果股份被寡头豪门分掉,那莫说是凝聚人心,恐怕直接人心就是散掉。

七月十一从早忙到晚之后,下午王通这边就关上了门,说第二日再议,七月十二这天,保险行的股份金额确定为二百万两白银,一千两为一股。

天津卫各大商户都是各显其能,把手中能够动用的银钱都给投入了进去,很多小店铺甚至把货物低价卖出去,然后用所有钱来买,结果他们又成了保险行的第一批顾客,过来申请借贷,用来周转。

看到大批的银子入账,再看看这无比汹涌的热情,王通的心情还真有点复杂。自己成立这保险行是为了促进大家的生意,可现如今却影响了不少商户的正常运作,细想起来,还真让人哭笑不得。

不过那些周转不灵甚至是破产的店铺,迅速被等待进入的其他商家们补充,人人都感觉到了天津卫的大发展就在眼前。

***********

万历七年,七月初,广东。

“斯威士中校,明国香山县的官员要求进入澳门进行检查。”

在澳门中心区域的一座西方建筑中,外面有几个人急匆匆的跑进来,他们的穿着以番人的标准来说很体面,都是本地的官吏,从欧洲本土派来。

一张大明样式的书案之后,一个穿着红色军装的军官立刻跳了起来,但从他的外貌看也分辨不出来年纪,那山羊胡须显得他年纪不小,五官什么的又显得很年轻。

“荒唐,澳门是皇帝陛下的领地,明国的官员怎么有权力检查,快去回复这些东方人,说这是对葡萄牙帝国的严重侮辱。我们要动用武力!”

这军官在那里挥舞着双臂大声咆哮,可官员们彼此对视,却没有任何人行动,等那斯威士的喊声停歇,一名官员冷冷说道:

“中校,如果你觉得你手中的三百名士兵和五百名民兵可以去战斗,请您自便,我们先去投降。”

被这官员一问,那中校一愣,又有一名官员冷声说道:

“斯威士先生,这不是第一次提醒你,现在我们仅仅是借用对方的土地,不管将来如何,现在这个措辞一定不能有错误。”

斯威士愣了愣,脸猛地涨红,手在桌子上重重一拍,喊道:

“你们既然已经有了定论,还来和我说干什么,我是皇帝指派到此处的最高官员,可却无法行使自己的职权,等我回到里斯本一定会说明……。”

“中校先生,我们一起来这里是为了和你打个招呼,先把你南洋那些朋友藏好,先把那些该死的尼德兰人和西班牙人藏好,不要被明国的官员发现什么,找出什么来!!”

那位斯威士中校听到这个,双手扶着桌面,死盯着前面那几个人说道:

“我的事情不需要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