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刺明 >

第657部分

刺明-第657部分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示标记,禁止无关人员靠近。在核心区域,警戒也是相当的森严,即使是张准到来,也是要验证身份的。
孙勤恺正在忙,听到张准到来,便急仓促的出来迎接,将张准带到试验工场。试验工场是整个铸炮厂最忙碌的处所,也是整个铸炮厂最机密的核心所在。要进入这里,还需要经过重新的细致的检查。
张准到来的时候,不单孙勤恺等人在,炼铁厂的几个技术骨干,全部都在。他们是和孙勤恺一起,共同努力解决炮管的材料问题的。对红衣大炮来说,最大的难点,就在于炮管。在炮管的材料问难的到有效的解决之前,说其他什么的都是白搭。
偌大的试验工厂,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原材料,还有好几门的样炮。每门样炮的颜色和形状,都有点不太相同,上面还有很是醒目的编号。这是使用不合的原材料制造出来的,质量和性能都不太一样。不竭的研究,不竭的制造,频频的试验,直到性能满意为止,就是孙勤恺他们每天要做的工作。
现代化的研究,基本上都是从理论开始的,先从理论上证明,这是可行的,然后才会开始脱手制造实物。可是在那时,晓得理论计算的人,一个都没有。因此,他们只能是采纳最拙笨的体例,那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不竭的探索,不竭的改善,一直到鼓捣出自己满意的产品为止。因为不晓得理论研究,试验的耗费自然是很大的。
“情况如何?”
张准和大家打过招呼以后,就关切的问道。
“不是很好。”
孙勤恺有点欠好意思的说道。
有关红衣大炮的复制,孙勤恺开始的时候,简直是有点大意了。他认为在有实物对比的情况下,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结果,后来他发现,自己简直是小看了红衣大炮了。修复它难度不大,想要重新铸造出来,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事实上,他的父亲,昔时也是在葡萄牙技术人员的帮忙下,用了几年的时间,最终才将红夷大炮复制出来的。可见,这铸炮的工作,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现在,虎贲军手上,完全没有相关的资料,难度简直很大。为此,孙勤恺和身边的人,几乎头发都要发白了。
孙勤恺他们已经做出了好几门的样炮,频频的用来试验,寻找改善的途径和体例。可是,这些样炮的性能,都不是很令人满意。有的,是炮管的强度不敷,容易炸膛。有的,是大炮的射程不敷,只有六七里远。有的,是可靠性不高,容易呈现技术故障。还有的是炮管的寿命太短,打了十几发的炮弹就完蛋了。
显然,这样的样炮,是无法满足虎贲军海军的需要的。幸好,虎贲军海军在剑牙舰的上面,其实不配备红衣大炮,而是在更大型的龙神舰上配备。龙神舰下水的时间,应该还有两年左右。这样一来,孙勤恺他们还是有更多的时间继续改善的。
“不要灰心”
“继续测验考试”
“总会有功效的”
张准搞清楚情况以后,鼓励说道。
红衣大炮究竟结果是那时世界上威力最强大的火炮之一,虎贲军赤手起家,在没有任何相关资料的情况下,想要一下子将有关的技术全部掌握,简直不容易。可是,无论何等的不容易,有关火炮的研究,都必须进行下去。
对现代的战争来说,没有大威力的火炮,简直是不成思议的。炮兵号称是战争之神,这绝对不是夸夸其谈的。大炮的威力,将会越来越严重的关系到战斗的胜负。关键是不克不及灰心。只要不竭的努力,即使红衣大炮无法研制出来,也可以找到另外路子。
想了想,张准缓缓的说道:“大家也辛苦了,都休息休息。要是有兴趣的话,我给大家说点另外,开拓开拓思维。”
所有的工匠骨干,立刻都包抄了过来。
他们都知道,张准要说的,肯定是和大炮的研究有关。每次张准的讲述,其实都是有备而来的,主要是为了开拓大家的思维,开阔大家的视野,从而帮忙大家找到更多的途径。这年代的人,由于通讯工具落后的缘故,最缺乏的就是信息和经验的交流,有关技术的推广,更是难上加难。
来自后世的张准,显然要比这个时代的人,掌握太多的常识。二十一世纪是个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在互联网的帮忙下,足不出户,就可以掌握到很多的知识。张准在学校里担负教练的时候,没事就上网,处处翻翻,处处看看。他既然是军队身世,对军事方面的知识,自然是浏览得最多的。因此,他在军事科技知识方面的掌握,也是最全面的。
在这些军事科技知识里面,就包含大量的和火炮有关的记忆。古往今来的火炮成长,张准基本上都耳熟能详。就算不完全明白其中的事理,说出来的很多见识,也可以让他人感觉到很是的新鲜,很是的有趣,从而深深的记忆在自己的脑海里。
这一点,对在场的工匠们来说,是很是关键的。因为,张准的话,就等于是在他们的面前,举起了一盏引路的明灯,他们只需要顺着灯光摸索过来,就能顺利的找到出口。如果没有这盏明灯,他们甚至连标的目的在哪里,都根本搞不清楚。
事实上,张准要说的,简直是自己关于火炮的一些所见所闻。在感觉红衣大炮的研究受到阻滞以后,张准有需要,帮忙在场的工匠,找到更多的前途,引导他们跳到另外轨道上。条条大路通罗马,没有需要钻死胡同的。
其实,火炮的成长,不该该是只有红衣大炮一条路的。红衣大炮,只是大炮的一种,因为它恰好传到了中国,所以才会被中国人熟悉。实际上,在红衣大炮和佛郎机火炮之外,还有更多的大炮类型。只是,这些大炮并没有传到中国,没有被当下的中国人知道罢了。
中国的火药和火器西传以后,火炮在欧洲开始迅猛成长。十四世纪上半叶,欧洲开始制造解缆射石弹的火炮。十六世纪前期,意大利人N。塔尔塔利亚,发现炮弹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发射时,射程可以达到最大的规律,为炮兵学的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
到十六世纪中叶,欧洲呈现了口径较小的青铜长管炮和熟铁锻成的长管炮,取代了以前的臼炮(一种大口径短管炮,类似后世的迫击炮)。还采取了前车,便于快速行动和通过起伏地。到十六世纪末,呈现了将子弹或金属碎片装在铁筒内制成的霰弹,用于杀伤人马。所谓的霰弹,在海战的时候,就被称为葡萄弹。
公元1600年前后,欧洲一些国家开始用药包式发射药,提高了发射速度和射击精度。到十七世纪,伽利略的弹道抛物线理论和牛顿对空气阻力的研究,推动了火炮的成长。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间(公元1611~1632),采纳减轻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标准化的体例,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
公元1697年,欧洲用装满火药的管子取代燃烧孔内的散装火药,简化了瞄准和装填过程。到十七世纪末,欧洲大大都国家使用了榴弹炮。拿破仑的呈现,更是将炮兵的成长,推到了一个新的**。
红衣大炮其实是加农炮的一种,和后来普遍使用的榴弹炮是有一些区另外。加农炮的炮管比较长,弹道平直低伸,有利于直接瞄准。榴弹炮的炮管则比较短,弹道比较弯曲,必须间接瞄准。从冲击目标的角度来说,加农炮更加适合冲击固定的点目标,而榴弹炮则比较适合冲击面目标。
固然,两者之间的不同,有时候是可以忽略的。到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火炮技术已经成长到巅峰,加农炮和榴弹炮的区别,基本上消失了,大大都的时候,两者被合称为加榴炮,意思是同时具备两者的性能。大部分国家军队装备的,都是加榴炮。
张准提到这两种大炮的区别,只是要告诉铸炮厂的工匠,这个世界上,其实不是只有一种红衣大炮的,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火炮。这条路行欠亨,可以换另外一条路,没有需要在一棵树上吊死。这样做的目的,既是减轻工匠们的压力,也是希望工匠们可以阐扬自己的伶俐才干,设计出比红衣大炮更加先进的火炮。
其实,要不是在中国的战场上呈现,并一不小心的打死了努尔哈赤,红衣大炮简直没什么特另外。红衣大炮的设计,是几十年前的。到现在,英国人自己,都不再使用这样的设计了。英国人有更先进的火炮。因此,虎贲军海军日后要争霸世界的话,肯定要有比红衣大炮更先进的火炮。
张准一直都相信中国人的伶俐才干,绝对不在外国人之下。在场的工匠,伶俐才干也绝对不在西洋列强的技术员之下。只是,由于中国人太伶俐了,所以,有时候伶俐反被伶俐误。最突出的表示,就是这些伶俐没有用对处所。
好比说,明朝的官员,有哪个是傻瓜?他们比任何人都要伶俐只是,他们的伶俐没有用对处所,都用来内部的勾心斗角和争权夺利上面了。要是阉党和东林党不是互相死掐,而是团结一致对外的话,哪里轮到皇太极出头?早就不知道被灭绝到哪个位面去了。
因为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的数理化基础,简直很是的亏弱。这对火炮的研究,简直是很晦气的。在没有理论基础支撑的情况下,单单依靠摸着石头过河这样的研究体例,本钱太高,时间太长,简直要比西洋列强弱上很多。
任何的投入,都是要求有产出的,大炮的研究,同样如此。也就是张准是穿越者,知道很多大炮的性能数据,对大炮的作用也有清醒的认识,才会在这方面投下重金,积极的进行研究。要是换了其他的人,未必有这样的信心和毅力。
好比说,朝廷,因为看不到火炮的威力,它肯定不会在这方面投入重金。当初徐光启和孙元化研究红衣大炮的资金,都是自己张罗的。并且,他们的研究,是在有实物,有葡萄牙工匠指点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纯粹的仿造,和研究是完全不合的。
“所谓的抛物线研究,其实其实不是很复杂……”
张准缓缓的说道。
有关伽利略的研究,要是用专业的名词说出来,简直很难解释。在场的工匠,也不成能掌握有关的数学知识。可是,张准可以使用一些简单的体例,例如,固定的角度,固定的速度,抛物线的形状等,来加深他们的理解。
对在座的所有工匠来说,抛物线理论,绝对是崭新的,是他们历来没有接触过的理论知识。想要深刻的理解,固然需要他们自己努力研究。张准的解释,只是让他们明白,埋头不竭的试验还不敷,还要在理论上进行一定的研究。要是理论能够和实践相结合,火炮的研究,就有可能事半功倍。
空气阻力的研究,同样如此。要是列出相关的方程式,张准自己都要脑晕。可是没关系,这些都是可以用简单的例子讲述的。关键是,要让大家知道,火炮的射击,和这些理论有密切的联系。只要工匠们有心,相信他们是可以解开其中的奇妙的。祖冲之的圆周率,不也是在很简陋的条件下推断出来的吗?
“我们的虎贲铳,威力为什么这么大?关键是使用了膛线”
“那么,我们的大炮,是不是也可以使用膛线呢?”
“弯曲的膛线如果不可,那么直的膛线呢?”
张准循循善诱的说道。
要是红衣大炮无法复制,张准就准备将虎贲铳的制造经验,复制到飞龙炮的上面。放大了的虎贲铳,就是新型的线膛炮。放大了的米尼弹,就是新型的炮弹。固然,其中还有很多的难点需要克服。可是,这不也是一条可以试验的路子吗?
在真实的历史上,之所以没有呈现米尼炮,是因为米尼枪呈现的时候,已经开始有后膛炮呈现了,没有需要搞前装的前膛炮了。其实,米尼枪的风光,也就是那么十几年的时间,后来就迅速被后装线膛枪取代了。米尼枪作为前装线膛枪的典型,简直是有点生不逢时的。
不过,现在的情况,和真实的历史,显然有些不合。因为米尼枪的提前呈现,因为后装枪的遥遥无期,这使得后膛炮的呈现,也是遥遥无期。在可以想见的未来,应该还是米尼枪的天下。因此,在这个时候,呈现米尼炮,一点都不奇怪。
从火炮呈现到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装炮,发射实心球弹,部分火炮发射球形爆炸弹、霰弹和溜霰弹。最初的线膛炮是直膛线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前装弹丸便利。这种火炮发射速度慢,射击精度低,射程近。为了增大火炮射程,十九纪初欧洲各国进行了线膛炮的试验。
公元1846年,意大利的G。卡瓦利少校制成了螺旋线膛炮,发射锥头柱体长形爆炸弹。螺旋膛线使弹丸旋转,飞翔稳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击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线膛炮呈现的同时,炮闩获得了改善,火炮实现了后装,发射速度明显提高。
在后膛枪和大口径火炮无法解决技术难题的情况下,张准不克不及不考虑一下,在火炮的制造方面,引入线膛炮和米尼弹的经验。既然可以在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