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刺明 >

第265部分

刺明-第265部分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个后台。
除了皇上,张海滨实在是想不出第二个人了。
作为水军左卫最郁闷的水军军官,张海滨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跟从一个能干的上司。
真的做出一番事业来。
而不是好像刘义中这样,浑浑噩噩的过日子。
现在,这个人似乎就在自己的眼前。
更重要的是,此人似乎是皇帝陛下信任的重臣。
张海滨的内心里,对于皇帝陛下,还是非常敬重的。
“大人…”水军左卫的情况如下”张海滨定下神来,有条不紊的向张准报告。
他对水军左卫的情况,的确非常的熟悉。
相对于刘义中而言,他才是真正的水军左卫指挥使。
所以,尽管刘义中不喜欢他,却也时时将他带在身边。
他介绍说,按照编制,水军左卫,应该有三十三艘的战船。
其中,一号福船一艘,二号福船三艘。
三号福船五艘,四号福船(即海沧船)十艘。
其他的都是梭船、鹰船、鸟船、连环船、字母船、火龙船、赤龙舟、车轮柯、蜈蚣船等。
现在还有多少战船,,张准已经看见了,只剩了最后一艘。
水军左卫的官兵编制,和步军卫的编制是一样的,都是五千六百人。
现在,水军左卫,还有不足两千人”嗯,这个说法不准确,从账册上来看,这些人都是存在的,但是,如果你要找到他们的人,就不知道在哪里了。
水军左卫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没有清点过人口了。
军户们散落在天南地北的,天知道他们在哪里。
水军右卫的情况,同样不乐观。
水军右卫残存的军户,甚至不足一千五百人。
水军右卫的指挥使。
叫做那元善,是定远侯邓文圆的儿子。
这位邓公子,要比刘义中出色多了。
刘义中虽然惫懒,吊儿郎当,油嘴滑舌的,好歹经常在水军左卫出现,偶尔还驾船出来长江巡查一番。
那位那公子,据说一直都在苏州的某个青楼里面,恋栈不归。
水军右卫的人见到他,好像还是去年过年的时候。
大过年的,他不得不回来。
南京城的三股势力,镇守太监、兵部尚书、守备勋臣,刘允极和邓文圆,就属于守勋臣中的一部分。
因此,他们掌管的水军,外人也不会插手的。
这是规矩。
勋臣权贵无法出任文官,剩下的,就是掌兵的这点特权了。
如果外人胡乱干涉的,这群勋臣的后代。
是要造反的。
水军的战船和很多器具,都是值钱的。
历任的水军指挥使,都是能卖就卖只要能换到钱,管它卖给什么人。
哪怕是卖给海盗都没关系。
所以,即使刘义中和那元善,将水军左卫、水军右卫,闹得不像样,也没有人出来说什么。
大家都装作没看见。
何况,南直隶的卫所“敌人来袭,怎么不见水军右卫出动?”张准皱眉问道。
“回禀大人,您有所不知,下半年是我们左卫值班,右卫的人是不会出现的。”
张海滨晦涩的说道口“啊?你们值班还分时段的?”张准诧异的问道。
听了张准发自内心的惊愕的不经意的说话,张海滨面红耳赤简直要找个地方钻下去。
对于一个有上进心的,不想浑浑噩噩过日子的水军军官来说,这的确是强大无比的羞辱。
军人,应该是时时刻刻都准备战斗的。
哪有什么分时段的?这不过是偷懒的借口而已。
看到张海滨羞愧的样子,张准倒对他产生了几分兴趣,心想,他或许还有培养的可能。
沉默片刻。
张准自言自语的说道:“也就是说,我就算攻破南京,水军右卫的人,都不会出现。
是吧?”张海滨苦笑着说道:“大人,右卫的人都去忙碌生意了,就算是教子打到江南来,他们也不会回来的”的确是的。”
张准已经无语了。
大明朝的军队,都是些件么样的怪胎存在啊!幸好北方还有边军挡着鞋子的骑兵,否则,鞋子只要几百骑兵。
说不定就可以杀入江南了。
难怪勒子入关以后,一路平推,基本上没有遇到什么得力的阻碍,原来江南的明军,都是这样的货色。
嘉定三屠,扬州十日,与其说是轻子的罪行,还不如说是自己的无能。
后世的南京大屠杀也是。
你自己要是够强,率先来个东京大屠杀。
还有什么南京大屠杀?少不得,张准也要感慨一声,深沉的说道:“江南明军,糜烂至此,”张海滨更加的肃然起敬了。
果然是一位忧国忧民的大人啊!张准忽然说道:“张海滨,我大老远来一趟也不容易,你能介绍一下,江南”…比如说,你们的水军左卫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吗?”张海滨疑惑说道:“不知道大人需要什么?”张准随口说道:“不管我要什么,只要是你觉得有价值的就行。
不然,我回去无法交差。”
好吧,张准忽然觉得,自己其实也是很龌龊的,在骗小朋友呢!但是,演戏演全套,既然对方已经认定自己是京师来的,自己为什么不顺水推舟,将计就计呢!江南本来就是藏龙卧虎的地方,或许真的有什么宝贝也说不定啊!水军左卫糜烂至此,还能有什么好东西?张海滨搜索枯肠的想了好半天,才慢慢的说道:“我们水军左卫,倒是有些造船的图纸,据说是龙江船厂昔日遗留的,好像和宝船有些关系。
只是不齐全”张准顿时两眼发亮,差点就要上去,抱着可爱的张海滨狠狠的亲一口。
这家伙。
冷不防居然冒出宝船的图纸来,实在是太意外了。
随即马上抑制住,脸色依然是淡淡的,缓缓的说道:“你确信和宝船有关系?”之前,薛知蝶一直说,宝船的制造图纸资料,基本遗失殆尽,找不到了。
没想到。
居然在这里能够听到宝船的消息。
这可真的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啊!虽然自己距离建造宝船还有很远的距离,不过,从现在开始准备,不是刚刚好吗?张海滨犹豫着的说道:“大人,属下不敢保证。
即使在水军左卫,也就是我和几个老工匠知道。
其他人都懒得搭理的。
以前,也有些人到这里来寻找资料。
不过,他们也就是打听打听,没有认真深究。
毕竟,宝船太庞大了。
除了国家。
私人一般是无法建造的。
建造需要的材料太多,建成以后,维护的耗费也非常高,成本划不来。”
张准点点头,赞成张海滨的说法。
这年代的宝船,就如同是后世的航空母舰。
威力固然巨大。
但是耗费也是相当的高。
日常的维护费用,就足够建造好几艘其他的船只了。
按照薛知蝶的成本计算,一艘排水量三百吨的剑牙舰,全副武装起来,也只要五千两银子左右。
从成本的角度来说,要比动辄数万两白银的宝船划算多了。
不过,宝船建不建造,能不能建造,那是两回事。
宝船是国家实力的象征,它的威慑作用,是剑牙舰无法比拟的。
既然有宝船的图纸在,无论如何要搞到手。
张准想了想,沉吟着说道:“只有你和几个老工匠知道,…资料真的不齐全吗?”张海滨不肯定的说道:“属下不是船匠,无法判断。
但是听他们说起,好些资料,以前都损毁了。
当年的兵部尚书刘大夏,对水师的发展不以为然,就是他下令销毁宝船的制造图纸的。
现在保存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顿了顿,张海滨又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他们都将图纸保存在很秘密的地方,要是”没有那个”他们是不会将图纸拿出来了。
那是他们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唯一值钱的东西了。
大人,属下老实说吧,要是没有上千两的银子。
他们是不会将图纸拿出来的。”
张准点头说道:“银子不是问题,你立刻带我去看。”
还以为会有什么麻烦,原来是要银子,他现在最不缺的就是银子,江阴巡检司那里拨刮到十几万两小在顾家又勒索到十万两”好吧,开始败家了。
不过,为了宝船败家。
怎么说都是值得的。
张海滨说道:“那请大人驾船前往龙江船厂。”
张准点点头,随即让张海滨带路,出发前去寻找宝船的资料。
福海和宁海重新起航,向龙江造船厂的遗址开过去。
之所以说是遗址,是因为这个造船厂已经荒废一百多年了。
昔日繁华的造船厂。
现在已经变成了人烟稀少,杂草丛生的巨大的水塘。
原来好像蚂蚁一样忙碌的工人,现在都已经全部散去,只剩下一些孤孤零零的老船匠了。
求月爆掉《重生在康熙末年》,
'  '
第330章龙江造船厂
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建立明朝政权、统一全国后,就注意采取和平友好的外交政策,发展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他曾说:”吾恐后世子孙绮中国富强,贪一时战功,无故兴兵,致伤人命,切记不可。”
为了发展对外交往,朱元璋及其儿子朱槽高度重视发展造船业和海运,其中以京师南京的龙江造船厂最为突出。
据记载,洪武元年,朱元璋就“命汤和造海船”造海船的船厂。
当时最著名的就是南京的龙江船厂,又称都船厂。
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记载:“都船厂在仪凤门,即宝船厂”该厂建于洪武元年,隶属工部都水司,位于下关及三汉河地区,占地总面积弛口亩,是明初全国最大的造船厂。
据《龙江船厂志,建置志》载“洪武初,即都城西北隅空地开厂造船。
其地东抵城壕,西抵秦淮街军民塘地。
西北抵仪凤门第一厢民住官廓基地,南抵留守右卫军营基地。
北抵南京兵部首宿地及彰城伯张熊田(深巫4丈)。”
在今定准门至兴中门一线以西、惠民河(原秦淮河)以东的部分地区。
永乐二年,明成祖朱特“将遣使西洋诸国”为满足“下西洋”所需的大量船只,龙江船厂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扩建范围向南越过秦准河。
延伸至三汉河地区。
这里,东萦秦淮,西临夹江,河渠港塘交错,是制造大型海舶的绝佳处。
据《景定建康志》记载,五代南唐时就在这里开厂造船,是当时最负盛名的造船处。
此处也正是《郑和航海图》上所标的“宝船厂”的位置。
由于”郑和下西洋宝船”名噪一时。
因而宝船厂也成了这一地区的地名,“宝船厂下宝船”、“中宝船”、“上宝船”、“宝船滩”等等一直沿称下来。
今天。
南京城西中保村等地名就由此而来。
当时,扩建后的龙江船厂以中保村的天妃宫为中轴,向北依次为“头作塘二作塘三作塘”向南则依次为“四作塘”“五作塘六作塘”原“三作塘”以北还有“七作塘”每个作塘长红回米。
宽巫一的米不等,塘与塘之间隔刃坠米。
这些排到有序的作塘遗迹,反映出当时龙江船厂规模的巨大。
除有作塘外,扩建后的龙江船厂还有七个作坊:细木作坊、捻作坊、铁作坊、蓬作坊、油漆作坊、索作坊、缆作坊。
这些作坊是造船工业的配套工程,每个作坊的规模也相当可观,仅其中专门制造船篷的作坊篷厂,就有厂房的间。
世代以造船为业并在龙江船厂工作的工匠约叨户,外加杂役、临时雇用的小工和定期参加生产劳动的军夫。
常年在厂劳动的人数在千人以上。
龙江船厂制造的海船,在发展对外关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在”郑和下西洋”期间,龙江船厂承造了大量巨型海船。
据《明太宗实录》卷刀、引、凹已载。
永乐二年,朱林“命京卫造海船凹艘”;永乐五年九月,命都指挥王浩改造海运船钢艘,备使西洋诸国;永乐六年正月。
再命工部造宝船昭艘。
自永乐二年至六年的四年中,共命工部及京卫造海船呕艘,改造海运船碘艘。
龙江船厂在“郑和下西洋”中是立了大功的。
除此以外,龙江船厂还制造了很多其他船舶。
如正统七年,参与制造了劲艘遮洋船,这些遮洋船都在一千耕以上,都是巨大的海船。
后来还相继制造了四百科以下的战船、黄船、巡船、湖船、淡船等。
不过。
自“下西洋”结束后。
船厂的规模日渐缩至嘉靖十五年后,则主要制造四百料以下的战船、黄船、巡船、湖船、淡船等等五大类羽种规格型号的内河船舶了。
只可惜,如此雄伟的造船厂,却突然陨落。
明朝随后的禁海政策,让龙江造船厂彻底的被荒废了。
要是龙江造船厂没有被荒废的话,十五、十六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怎么会没有中国人的影子?西洋列强的舰队。
又怎么有资格在南洋上晃悠?说不定,明朝的舰队,都可以抢先控制地中海了。
福海和宁海在张海滨的指引下,缓缓的进入龙江造船厂。
张准放眼看着四周,果然是一片的荒芜。
所有的作塘,都已经变成烂泥塘。
由于多年没有清理。
原来的作塘,都已经被淤泥堵塞了。
水面上到处都是杂草,到处都是水浮莲之类的。
时不时的,有不知名的水鸟飞起。
寒冬腊月的。
水面上的植物,却是格外的旺盛。
水面是暗绿色的,时不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