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刺明 >

第226部分

刺明-第226部分

小说: 刺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可以。”老田头很谦虚。
“不错了。”张准对这个结果很满意。
最好的田地每亩地可以打三百斤的大米,只要两亩地,在缴税以后,也肯定可以养活一个人了。换言之,其他三亩地,还可以做其他的用途。即使是差一点的田地,三亩地也可以养活一个人了。这年头种田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赋税、种子三大块。肥料都是农家肥。成本不算高。
张准帮老田头一家,粗略的算了一笔账。按照平均亩产量四百斥来计算,二百四十亩的田地,可以收获干稻谷九万六千斤。每个人每年的消耗,大约是七百斤。
四十八口人,就是三万三干多斤。另外扣掉需要缴纳的赋税九千六百斤干稻谷,还有五万多斤的干稻谷可以自由处理。要是卖钱的话,按照每石大约  鳃8斤一旧姚卜计算。可以卖差不多三百两银子。“随州
除了农忙季节,在别的时间里,老田头全家的劳动力,还经常出去帮忙干活,赚取工钱。加上老田头在农科司有工钱,两个孙子参军,也各有粮饷打零工的,每个月也有差不多六七钱银子。一年下来,整个家族的额外收入,超过一百两银子。集合卖稻谷的收入,就是四百两银子。在当时。四百多两银子,可以做很多事情了
难怪老田头笑得合不拢嘴。四百两银子的收入,要是放在以前。整个家族就算是累死累活的,五十年都挣不到。说不定,中间还得饿死几个人。因为粮食不够吃,被活活饿死的军户,在过去数十年的时间里,大家早就看得麻木了。只要想到自己家族有八万斤的存粮,老田头浑身充满了干劲。
有了足够的粮食,干活自然会更加的有劲,生产效率会更高。同时,在耕种田地之外,农户也会养殖更多的家禽和牲畜。鸡鸭牛羊这些,单单依靠大自然放养,是不可能满足市场的需要的。在日常的饲养中,必须添加一定的粮食。才能让家畜尽快的生长起来。
卖掉这些家禽牲畜,农户又有更多的银子,可以做更多的事情。他们可以购置更好的生产工具,学习更先进的耕种技术,养殖更多的家禽和牲畜。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只要粮食搞好了,其他的下游环节,就不需要张准操心了。相信聪明的农户,自己会做出决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在农业生产中,同样是适用的。
其实,在分田到户以后,各家的收成,不会相差很多。分到属于自己的田地以后,谁不是尽心尽力,起早摸黑的摆弄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啊。有了这么好的条件,你要是还偷懒,就算是白白饿死,也没有人可怜。再说,《均田令》还有明确规定,田地是不能丢荒的。否则,就要收回。因此,在浮山所周边地区,是绝对看不到丢荒的田地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杨映菡的母亲黄氏。其实,杨家的收入,足可以买米过日子,根本不需要种地了。但是,她不愿意。她就是愿意到地头去干活。每天都忙到胡天混地的。杨锐锋结婚的那天,黄氏也就休息了半天的功夫。因为人手不够,她还将杨敢生和杨凌雪两个半大不小的孩子也抓去了。
黄氏的田地收成也不错,平均下来,每亩三百五十斤干稻谷是肯定有的。杨家的田地也很多,张准以前的几十亩地,也都在这边。全部田地加起来,也有上百亩。因此,黄氏一年的收成,也相当的不错,三四万斤稻谷肯定是有的,足可以装满杨凯德修建的小粮仓。
大概是以前饿坏了,乡亲们收成以后,除了缴税,其他的稻谷。都全部藏起来的。本来张准以为,粮食丰收以后,肯定有很多人会卖粮的。结果,数天的时间过去了,一个卖粮的都没有。看来大家对以前挨饿的日子实在是太深,有了粮食,宁愿放在地窖或粮仓里,也不愿意拿出来卖。
整个十月份,最忙碌的,除了收割稻谷的农户。应该就是修建粮仓的工人了。公家的粮仓需要修,私人的粮仓也要修。因为活儿多,这些工匠忙不过来,工钱也是水涨船高。以前是三十文钱一天,现在要涨到四十文了。有些急于修建粮仓的家庭,甚至开出五十文一天的高价。
同时,水泥的销售,也是意外的火爆。乡亲们无意中发现,用水泥来修建地窖,无论是安全程度,还是防水的功能,都要比一般的材料好得幕此外,煤砖、红砖、青砖的销售,也被带动起来。由于没有足够的石头,这些砖头就被用来和水泥混合在一起,成为修建地窖的主要材料。有些聪明的工匠,还发明了瓷砖,用来铺设地窖的地面,据说防水的性能非常好。
总之,随着浮山所粮食的丰收,这边的各种生意,都被带动起来了。除了粮食商人挨家挨户的上门,希望收到粮食之外,其他的商贩,也是挨家挨户,贩卖各色货品。在这段时间里,即使是浮山所最偏僻的角落。都有货郎的叫卖声。对于货郎的到来,最欢喜的,自然是各家各户的小孩了。
大人们有了足够的粮食,对小孩的要求,自然是慷慨了很多,新衣服、新玩具都非常的畅销。什么麦芽糖、棒棒糖、四色千果、柿饼、松糕之类的小吃,也大受欢迎。比如说,杨凯德就提前买了不少的新奇玩具,准备等孙子出世的时候小送给孙子玩。杨锐锋才结婚一个多月,媳妇的肚子还没有动静呢,老人家已经是迫不及待了。
好像杨凯德这样的老人,在浮山所还有很多。甚至,还能看到不少老人家,拿着小孩子的玩具,啃着小孩子才吃的零食,一个人玩的乐呵呵的。没办法小的时候,没条件,从来没有玩过,现在老了,有条件了,要抓紧时间补回来,这才算是不枉此生。十月二十八,浮山城水稻的收割工作。已经进入尾声。九成以上的水稻,都已经收割完毕。部分的水稻,已经晒干入仓了。张准出现在浮山城的千户官厅,听取有关农业收成的总体报告。
和张准一样,在过去数天的时间里,王铭宇、刘航、刘宝玉、侯江  平、杨立仁等内政管事,全部都到田头监督收割工作去了。他们掌握的,也是第一手资料。毫无疑问,他们对于十月份的丰收,也是充满了兴奋之情的。
王铭宇兴放放的报告说。浮山所十月份收获稻谷的,总共是五万亩地,平均亩产量大概是三百三十斤都是按照晒干以后的重量计算左右,总产量是一千六百五十万斤。折算成石,就是八万七千三百多石。平均亩产在一石七以上。
月票又被人爆菊花,兄弟们拉我一把啊!谢谢!我会努力更新,回报大,
':'
'  '
第287章 扩军
“一千六百五十万斤!
“八万七千三百多石!
“平均亩产在一石七以占”。
王铭宇特别强调这三个。数字。
“多了,还是少了?”
张准缓缓的问道。
“当然是多了!以前,浮山所的粮食产量,最高的时候才不足四万石!今年的收成,足足是它的两倍!以前平均亩产最高不到一石三!我们足足提高了四斗”。
王铭宇兴奋的回答。
“不错!”
“要再接再厉,将播种面积和亩产量都提上去!”
“明年的种植面积,希望增加到二十万亩左右。”
“明年的平均亩产量,要争取突破两石。”
张准满意的点点头,随即又对大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前这些田地,都是佃户耕种的,大部分的收获,都要交给各级军安,自己提留的甚至不能保证温饱,大家的积极性当然不会高。再说,以前又没有这么多的水列设施,根本无法保证水稻生长发育需要的水源。水稻没有水,产量能上得去才怪。在自己投下去了大量的资金以后,有这样的成绩,并不奇怪。
在这些数据里面,最关键的,乃是亩产量的提升。田地的开垦,相对轻易。亩产量的提升,就要涉及到种子、肥料、耕种技术等一系列的问题,相对而言,难度就要大一些。但是,正是因为难度大,才要集中力量,突破难关,争取进步。
平均亩产量一石七,才三百多斤,张准当然不是很满意。后世的水稻,动辄就是亩产上千斤的,有的地方,甚至接近两千斤。这个距离,实在是太远了。即使扣除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因素不说,将平均的亩产量,提升到五百斤左右小还是可行的。每亩地提升一百五十斤,几十万亩,几百万亩,甚至是几千万亩的田地,计算到一起,数量绝对是惊人的。
对于普通的农户来说,致力提升亩产量,对他们也有极大的好处。毕竟,纳粮的额度是固定的,每亩地四十斤干稻谷。按照亩产量三百三十斤计算,扣掉缴税的四十斤小还有二百九十斤左右。五亩地就是一千四百五十斤。足够三个人一年的粮食了。但是,如果亩产量继续提高的话,甚至可能够四个人的口粮。亩产量越高,可以用来卖钱的粮食就越多,这是最浅显的道理。
至于张准这里,收入也不错。每亩地收取四十斤的赋税,五万亩地。总共是两百万斤。现在需要消耗公粮的人不多,主要是虎贲军的将士。大约两千人左右。平均下来,每人有一千多斤。事实上。每个人只要七百斤就足够了。剩余的相当一部分,都可以用来做其他的事情。
相对于农户手中的大量存粮,张准收取的赋税,的确不多,不过,王铭宇、刘航等人心里已经很高兴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啊!如果说京城的朝廷是大朝廷,那么,浮山城里面,就是小朝廷。无论哪一个朝廷,最怕的都是没钱没粮。没钱没粮,谁愿意跟你干啊?要是那个大朝廷手里有钱有粮的话,陕西根本不会有民乱,张准等人也不需要起来造反啊!
随着粮食压力的减少,张准手中的银子,也可以用来做更多的事情。买粮的价格是越来越贵了,如果还单纯依靠买粮的话,得耗费很多的银两。现在的浮山城、鳌山城、灵山城、雄崖所、夏河塞等地  还有各个港口的建设,都需要大量的银子。
可以这么说,即使张准凭空获得上百万两的银子,也根本不够看的。更何况,张准根本没有这么多的银两。所以,能省则省。
浮山所的丰收,对于鳌山城民众的刺激,也是很大的。因为收割水稻的人手不够,那些家里有亲戚在鳌山城或者是其他各城的,都全部请来帮忙了。这些来自其他各城的农户,亲眼目睹浮山所的水稻丰收,一个个家里的粮仓都堆得满满当当的,当然是羡慕得眼睛都发绿了。
比如说,黄氏就从鳌山城请来了十几个远房的亲戚,帮助自己收割水稻。他们每天劳作回来,坐下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不断的感慨。浮山所就是命好,张准出生在这里。最先在这里造反,最先在这里颁布《均田令》。现在,大家都已经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了,从此不用挨饿。幸好,其他各城也不算很晚。到明年六月份的时候,自己家里的田地,应该也会有这样的丰收。
就连旁边的灵山卫军户,也都有点心动了。谁不愿意自己家里的粮仓,都被堆放得满满当当的啊。不过,他们还仅仅是心动而已。他们还是没有胆量积极的站起来,主动的将田地分到各自的手中。张准他们也愿意在灵山卫发展大农庄,不准备那么快分田分地。结果。那边还是保持了现状。
和分田分地比较起来,大农庄的收入,才是张准的大头。浮山所的水稻总收成,
第三协驻扎鳌山城,指挥官是杨子拜。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防止马贼的袭击,同时,做好主动进攻的准备。鳌山城面对的,主要是莱州府的各个势力。相对于登州府而弄,莱州府的官兵实力,不是非常的强大。但是,在平度州的方向,有很多的马贼。马贼马贼,既然叫马贼,说明他们是有战马的。鳌山城周围都是平原地区,马贼来去如风。要是他们在冬小麦丰收的时候。突然来袭掠张准,张准还是很受伤的。
第四协驻扎浮山城,作为战役的总预备队,指挥官是吴清亮。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随时发起主动的进攻,又或者是支援受袭击的区域。为了满足多方面作战的需要,第四协的官兵,还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和水军合练。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配合水军作战。
第五协驻扎在鳌山城,指挥官是杨集文。
他们的主要任务,和第三协是一样的,在防备马贼袭击的同时,准备主动的发起进攻。新成立的第五协,配备的虎贲镝,质量最好,威力最强,也最耐用。同时,他们也是老兵最多的一个协。张准的编制原则,只要是新部队,老兵都是最多的。
炮兵协驻扎鳌山城,同样属于战役预备队的序列,指挥官是许子文。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不过,由于缺乏足够的马匹,佛郎机火炮不方便快速机动,所以,他们的主要作战方式,只有两种:攻城或者是守城。
此外,张准还成立了一个新兵吾练营,由林斌负责主管,集合虎贲军的大部分伤员。新兵练营的主要任务,就是每年定期招收部分的青壮年,进行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