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极品闲人 >

第667部分

大唐极品闲人-第667部分

小说: 大唐极品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李承乾病入膏肓,行将就木,谁也知道这位大唐皇帝什么时候会驾崩,离开他的帝国和臣民,皇帝已经成了一个躺在病榻之上的符号,权利最大的已经成了那位在深宫之中,不断向外张望的皇后。

这段时间武家兄弟入宫,简直称得上熟门熟路,什么宫禁根本就不被他们放在眼里,守卫的禁军兵士虽然心中愤怒,可是谁让人家的姑母是大唐皇后,也只能敢怒不敢言了。

武懿宗的马车轻松的通过了承天门,顺着甬道越过太极宫,直奔大明宫的立政殿而去,一路之上,竟然畅通无阻,可见武家兄弟的权势之重。

“那是何人车马?”

武懿宗的车架刚过,一个身着绯色官服的中年人恰巧从这里经过,指着那远去的车马,激怒道。

陪同中年人一同出来的内宦闻言,面色微微一变,强笑道:“上官大人说笑了,长安城中如今谁不认得武二郎的车驾!”

上官大人,这个中年人复姓上官,单名一个仪字,字游韶,陕州陕县人,家于江都。隋大业十四年,隋朝左翊卫大将军宇文化及在扬州发动叛乱,弑杀隋炀帝,上官仪父亲江都宫副监上官弘被宇文化及党羽陈稜所杀。上官仪年幼,藏匿幸免。

上官仪游情释典,尤精《三论》,兼涉猎经史,善属文。太宗贞观元年,上官仪被时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的杨仁恭看重,举荐赴京师长安参加科考。上官仪以“对求贤策”、“对用刑宽猛策”二策中进士,诏授弘文馆直学士,累迁秘书郎。

李承乾即位后,上官仪于永徽元年被任命为太子中舍人,永徽四年被任命为都讲令侍讲,永徽九年被任命为中书侍郎,参议朝政。

这几日李承乾因为杜睿即将归来的消息,精神好了些,便每日召见一名大臣,询问国事,今日恰巧轮到上官仪,刚刚在李承乾的驾前奏对完,正要回府,却见武懿宗的车驾居然直冲宫禁,登时大怒。

要知道,这里可是皇宫大内,是全天下最为尊贵的地方,除了当今圣上和皇后的龙辇,凤舆之外,不要说是乘着车马横冲直撞,就算是奔跑都是大不敬之罪。

上官仪虽然年纪不小,可是性情却刚入烈火,当初杜睿在朝中之时,一次饮宴,还曾为他提了“刚毅不屈”四个字,上官仪虽然年纪比杜睿要大,可是对杜睿一向都十分钦佩,杜睿的鼓励,更是让他一直以来,都以魏征为榜样,下定了决心要做永徽一朝的第一诤臣。

如今见得武懿宗这个外戚居然如此横行不法,心中岂能不怒,登时咬牙道:“小人!一朝得志,便如此猖狂放。荡,旁人容得你任意胡为,本官却容不得你!”

历史上的上官仪就是以刚直肯谏闻名,最后更是因为建议高宗废武则天,遭武氏嫉恨。最终被诬告与废太子梁王李忠通谋,上官仪及其子上官庭芝同时被处死,籍没其家,其孙女上官婉儿后为唐中宗李显妃嫔。

直到唐中宗李显即位时,才得平冤,被追赠为中书令、秦州都督、楚国公、以国礼改葬。肖像列入凌烟阁,牌号是西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兼弘文馆学士、楚国公。

熟习历史的杜睿自然知道上官仪这个人,这是一个与洛阳有着不解之缘的人,一个久居洛阳,死于洛阳的人。

他的名字很特别。上官这个复姓,好听,好记,高贵,神秘,杜睿前世看过的许多武侠小说里的厉害角色,都姓上官。或许看到上官仪这个名字,不少人会联想到某个神秘帮派的最高首领,他面冷气傲,武功超群,只报名字,便吓得众人胆战心惊。然而,上官仪却不会武功,他最擅长的是写诗、写奏折,舞文弄墨,精于案牍。

历史上的上官仪称不上多有名,他最著名等的就是舞文弄墨,然而他写诗,没有后辈李白,杜甫的名气大,达不到妇孺皆知的程度,他从政,没有长孙无忌的威望高,更没有李世绩的审时度势,最后还落了个身首异处。

可是即便如此,上官仪仍是一个真诚的诗人,一个被政治出卖的诗人。他创下的上官体,对推动唐诗走向成熟,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他赤胆忠心辅佐太宗、高宗,为救皇帝脱离困境,不惜押上性命,遗憾的是,他把宝押错了,把命搭上了。

历史没有刻意地去记忆上官仪的生日,却记住了他的死。古往今来,有的人死得很壮烈,有的人死得很古怪,上官仪就是一个死得很古怪的人。所以,他的卒年,历史记得很清楚,他的生年,历史记得很模糊。

他生于公元608年前后,这正是隋炀帝杨广最丧心病狂的时候,在他的黑暗统治下,老百姓死的死,逃的逃,没有安生日子。上官仪的家乡在陕州,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陕县,离洛阳不远,直接受隋炀帝淫威的辐射。这样,上官仪的生存环境很糟糕。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就被人杀害了。好心人把上官仪藏到一座寺庙里,使他侥幸逃过了仇家的追杀。

后来,高祖率领起义军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大唐,解放了上官仪的家乡,上官仪这才结束了东躲**的窝囊日子。

童年的苦难经历,磨砺了上官仪的意志,使他拥有同龄人难以企及的成熟和智慧。他重拾学业,用心苦读,没几年便可写出漂亮诗文。乡邻们都说,上官仪真是个才子啊!才子在民间,而朝廷不知,是很遗憾的一件事情。

上官仪不愿自己的才华被埋没,决定考官。贞观初年,太宗执政,普通人要想当官,必须通过科举考试,进士及第者,才有当官的机会。那些考不中进士的人,顶多当个跑腿的差役,没有官职,不入品流。

但要考中进士,谈何容易!

每年的应试者都有数千人,最后被录取的,却只有寥寥数人,那可真是千里挑一,比后世的公务员考试难得多!

读书人多是年年备考,考了又考,有的人连考十几次仍然不中,耗费了岁月,贻误了青春。所以有“五十少进士”之说,意思是说考中进士很难很难,以致五十岁的进士还称得上“年轻”,还为“少年”,难怪有人感叹“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了。

上官仪一头乌发,远没到“白头”的年纪,他能考中进士吗?

亲戚们都替他捏着一把汗。上官仪却一点也不紧张,他昂着头,挺着胸,踌躇满志,进了考场。没过多久,发榜了,上官仪榜上有名,考了个全国第三名,进士及第!

这下子不得了,太宗皇帝御笔亲点,让他当了弘文馆直学士,杜睿在前世所看到的《晋书》,就是上官仪在这个岗位上参与编修的,这也是为什么杜睿会对这个在史书上没留下多少笔墨的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原因。

无论是在原本的历史上,还是在如今的历史上,上官仪的官运都十分不错,在弘文馆没多长时间,太宗很快又提拔上官仪当了机要秘书,专管校对皇帝的诗文。上官仪成了最年轻的侍臣。太宗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每次宴会群臣,都要让他作陪。

上官仪的好运气来了,此后步步高升,俸禄越领越多,官职越做越大,及至历史上唐高宗李治即位时,他又连升三级,先任秘书少监,再任西台侍郎,最后当上了世人瞩目的宰相!

当上宰相的上官仪,对高宗自然是忠心耿耿,恨不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是高宗却不给力,是个典型的“气管炎”,他惧内惧得要死,皇后武媚娘咳嗽一声,都吓得他半天不敢说话。

上官仪自然因为高宗的事,忧心忡忡,适时武皇后得志,专作威扬,高宗欲有所为,动为武皇后所制,高宗不胜其忿,有道士郭行真,出入禁中,尝为厌胜之术,宦者王伏胜发之,高宗大怒,密召西台侍郎、东西台三品上官仪商议。

上官仪于是言:“皇后专权自恣,天下人都不说好话,请废黜她。”

高宗意亦以为然,即命上官仪起草诏书。皇帝左右有人奔告于武后,武后赶忙找高宗诉说。当时,诏草还在高宗处。高宗羞缩不忍,复待之如初。

武后怒,高宗哄骗她说:“我初无此心,皆上官仪教我。”

可怜上官仪一片忠心为社稷,居然就这么被高宗给卖了,因为上官仪先为陈王李忠谘议参军,与宦官王伏胜俱服侍过被废黜的太子李忠。武则天于是使许敬宗诬奏上官仪、王伏胜和李忠谋大逆。十二月,上官仪下狱,与其子周王府属官上官庭芝、宦官王伏胜皆死,籍没其家。

这就是杜睿熟习上官仪的第二个原因,被自己效忠的主君阴死,上官仪也算是死的格外憋屈了。

还有第三个原因,是因为上官仪在历史上的那个孙女,大名鼎鼎的上官婉儿,和自己的孙女相比,无论是才华,权势,上官仪都是远远比不上的。

历史上,在上官仪父子被杀之后,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在掖廷为奴期间,在其母的精心培养下,上官婉儿熟读诗书,不仅能吟诗着文,而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

相传婉儿将生时,母亲郑氏梦见一个巨人,给她一秤道:“持此称量天下士。”郑氏料想腹中,必是一个男孩,将来必能称量天下人才,谁知生下地来,却是一个女儿,郑氏心中甚是不乐。这婉儿面貌美丽,却胜过她母亲,自幼儿长成聪明伶俐,出世才满月,郑氏抱婉儿在怀中戏语道:“汝能称量天下士么?”婉儿即呀呀地相应。待往后婉儿专秉内政,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果然“称量天下士”。

仪凤二年,上官婉儿曾被武则天召见宫中,当场命题,让其依题着文。上官婉儿文不加点,须臾而成,且文意通畅,词藻华丽,语言优美,真好像是夙构而成。

武则天看后大悦,当即下令免其奴婢身分,让其掌管宫中诏命。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罪犯死刑,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而已。

以后,上官婉儿遂精心伺奉,曲意迎合,更得武则天欢心。从通天元年开始,又让其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

上官婉儿不仅有文词,而且明习吏事,逐渐获得了武则天的信任,得以参与奏章的批复和政令的拟定,成为武周王朝的政治核心。

《景龙文馆记》记载:自通天后,建景龙前,恒掌宸翰。其军国谋猷,杀生大柄,多其决。显然已达到政治上的巅峰状态。

神龙元年,唐中宗复位以后,又令上官婉儿专掌起草诏令,深被信任,又拜为昭容,封其母郑氏为沛国夫人。

昭容为九嫔之一,当时在后宫地位仅在皇后之下,上官婉儿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其政治地位又非武则天时代所能比拟。按照惯例,朝廷文告均由名儒学士草拟。《旧唐书》职官志记载:武德、贞观时,有温大雅、魏征、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褚遂良。永徽后,有许敬宗、上官仪,皆召入禁中驱使,未有名目。乾封中,刘懿之、刘禕之、周思茂、元万顷、范履冰,皆以文词召入待诏,常于北门候进止,时号北门学士。天后时,苏味道、韦承庆,皆待诏禁中。中宗时,上官昭容独当书诏之任。上列诸人,均为朝廷重臣,一代文宗。与之相比,上官婉儿以一人之力,批复四方的表奏和草拟朝廷的政令,其政治才干和文学修养由此可见一斑。

适时武三思依靠韦后和安乐公主等人的支持,从几乎被李家王朝彻底摒弃,摇身一变,成为了堂堂的司空,三公之一,名副其实的大唐首相。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也进拜司徒,亦为三公。除太尉之外,三公中便有两席被武家强占了去,而且都是实权岗位。

武三思相继设计贬杀了张柬之、桓彦范、敬晖、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权倾人主,不可一世。上官婉儿又与其私通,并在所草诏令中,经常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致使太子李重俊气愤不已。

景龙元年,李重俊与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等,矫诏发羽林军三百余人,杀武三思、武崇训于其府第,并诛其亲党十余人,又引兵从肃章门斩关而入,叩击阁门而搜捕上官婉儿。

上官婉儿急忙逃至唐中宗和韦后处,并扬言说:“观太子之意,是先杀上官婉儿,然后再依次捕弑皇后和陛下。”

韦后和中宗一时大怒,遂带着上官婉儿和安乐公主登上玄武门躲避兵锋,令右羽林大将军刘景仁率飞骑二千余人,屯太极殿前,闭门自守。太子兵败被杀。

在度过了太子李重俊发动政变的危机后,上官婉儿更致力于辅佐朝政。设立修文馆,“盛引当朝词学之臣。”是相当富有政治智慧的手段。《大唐新语》记其“大搜遗逸,四方之士应制者向万人”。说穿了搜英猎俊主要是为了扩充自己的政治力量,然而此举对促成中宗朝宫廷诗创作日益繁盛局面的形成功不可没。《景龙文馆记》这样评价婉儿“至幽求英俊,郁兴辞藻,国有好文之士,朝无不学之臣,二十年间,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