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唐极品闲人 >

第480部分

大唐极品闲人-第480部分

小说: 大唐极品闲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狄仁杰虽遭贬谪,但是他的才干与名望,已经逐渐得到武则天的赞赏和信任。

天授二年九月,狄仁杰被任命为地官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开始了他短暂的第一次宰相生涯。

身居要职,狄仁杰谨慎自持,从严律己。一日,武则天对他说:“卿在汝南,甚有善政,卿欲知谮卿者乎?”

狄仁杰谢曰:“陛下以臣为过,臣当改之;陛下明臣无过,臣之幸也。臣不知谮者,并为善友。臣请不知。”武则天对他坦荡豁达的胸怀深为叹服。

狄仁杰官居宰相,参与朝政之时,也正是武承嗣显赫一时,踌躇满志之日。他认为狄仁杰将是他被立为皇嗣的障碍之一。

长寿二年正月,武承嗣勾结酷吏来俊臣诬告狄仁杰等大臣谋反,将他们逮捕下狱。当时法律中有一项条款:“一问即承反者例得减死。”

来俊臣逼迫狄仁杰承认“谋反”,狄仁杰出以非常之举,立刻服了罪:“大周革命,万物惟新,唐室旧臣,甘从诛戮,反是实!”

来俊臣得到满意的口供,将狄仁杰等收监,待日行刑,不复严备。狄仁杰拆被头帛书冤,置棉衣中,请狱吏转告家人去其棉。

狄仁杰的儿子狄光远得其冤状,持书上告。武则天召狄仁杰等“谋反”的大臣面询:“承反何也?”

狄仁杰从容不迫地答曰:“向若不承反,已死于鞭笞也。”

又问:“何为做谢死表?”

答曰:“臣无此表。”

武则天令人拿出谢死表,才弄清楚是伪造的。于是下令释放此案七人,俱贬为地方官。狄仁杰被贬为彭泽令。如此,狄仁杰运用自己的才智机谋死里逃生。以后,武承嗣欲根除后患,多次奏请诛之,都被武则天拒绝。

在彭泽令任内,狄仁杰勤政惠民。赴任当年,彭泽干旱无雨,营佃失时,百姓无粮可食,狄仁杰上奏疏要求朝廷发散赈济,免除租赋,救民于饥馑之中。

万岁通天元年十月,契丹攻陷冀州,河北震动。为了稳定局势,武则天起用狄仁杰为与冀州相邻的魏州刺史。

狄仁杰到职后,改变了前刺史独孤思庄尽趋百姓入城,缮修守具的作法,让百姓返田耕作。契丹部闻之引众北归,使魏州避免了一次灾难。当地百姓歌颂之,相与立碑以记恩惠。不久,狄仁杰升任幽州都督。

狄仁杰的社会声望不断提高,武则天为了表彰他的功绩,赐给他紫袍、龟带,并亲自在紫袍上写了“敷政木,守清勤,升显位,励相臣”十二个金字。

神功元年十月,狄仁杰被武则天召回洛阳朝中,官拜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加银青光禄大夫,兼纳言,恢复了宰相职务,成为辅佐武则天掌握国家大权的左右手。

此时,狄仁杰已年老体衰,力不从心。但他深感个人责任的重大,仍然尽心竭力,关心社会命运和国家前途,提出一些有益于社会和国家的建议或措施,在以后几年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圣历元年,武则天的侄儿武承嗣、武三思数次使人游说太后,请立为太子。武则天犹豫不决。狄仁杰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劝说武则天顺应民心,还政于庐陵王李显。

当时,大臣李昭德等曾劝武则天继续以四子李旦为嗣,但没有为武则天接受。对武则天了解透彻、洞烛机微的狄仁杰从母子亲情的角度从容地劝说她:“立子,则千秋万岁后配食太庙,承继无穷;立侄,则未闻侄为天子而附姑于庙者也。”

武则天说:“此朕家事,卿勿预知。”

狄仁杰沉着而郑重地回答:“王者以四海为家。四海之内,孰非臣妾?何者不为陛下家事!君为元首,臣为股肱,义同一体。况臣位备宰相,岂得不预知乎?”

最终,武则天感悟,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亲自迎接庐陵王李显回宫,立为皇嗣,唐祚得以维系。狄仁杰因此被历代政治家、史学家称为有再造唐室之功的忠臣义士。

圣历元年,突厥南下骚扰河北。武则天命太子为河北道元帅、狄仁杰为副元帅征讨突厥。时太子不行,武则天命狄仁杰知元帅事,亲自给狄仁杰送行。

突厥默啜可汗尽杀所掠赵、定等州男女万余人退还漠北,狄仁杰追之不及,武则天改任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面对战乱后的凋残景象,狄仁杰采取了四条措施:一、上疏请求赦免河北诸州,一无所问,使被突厥驱逼行役的无辜百姓乐于回乡生产。二、散粮运以赈贫乏。三、修驿路以济旋师。四、严禁部下侵扰百姓,犯者必斩。很快恢复了河北的安定。

久视元年,狄仁杰升为内史。这年夏天,武则天到三阳宫避暑,有胡僧邀请她观看安葬舍利,奉佛教为国教的武则天答应了。

狄仁杰跪于马前拦奏道:“佛者,夷狄之神,不足以屈天下之主。彼胡僧诡橘,直欲邀致万乘所宜临也。”武则天遂中道而还。

是年秋天,武则天欲造浮屠大像,预计费用多达数百万,宫不能足,于是诏令天下僧尼日施钱以助。

狄仁杰上疏谏曰:“如来设教,以慈悲为主。岂欲劳人,以在虚饰?比来水旱不节,当今边境未宁。若费官财,又尽人力,一隅有难,将何以救之?”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罢免了其役。

作为一名精忠谋国的宰相,狄仁杰很有知人之明,也常以举贤为意。一次,武则天让他举荐一名将相之才,狄仁杰向她推举了荆州长史张柬之。

武则天将张柬之提升为洛州司马。过了几天,又让狄仁杰举荐将相之才,狄仁杰曰:“前荐张柬之,尚未用也。”

武则天答已经将他提升了。

狄仁杰曰:“臣所荐者可为宰相,非司马也。”

由于狄仁杰的大力举荐,张柬之被武则天任命为秋官侍郎,又过了一个时期,升位宰相。

后来,在狄仁杰死后的神龙元年,张柬之趁武则天病重,拥戴唐中宗复位,为匡复唐室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此外狄仁杰还先后举荐了桓彦范、敬晖、窦怀贞、姚崇等数十位忠贞廉洁、精明干练的官员,他们被武则天委以重任之后,政风为之一变,朝中出现了一种刚正之气。以后,他们都成为唐代中兴名臣。

对于少数民族将领,狄仁杰也能举贤荐能。契丹猛将李楷固曾经屡次率兵打败武周军队,后兵败来降,有关部门主张处斩之。

狄仁杰认为李楷固有骁将之才,若恕其死罪,必能感恩效节,于是奏请授其官爵,委以专征,武则天接受了他的建议。

果然,李楷固等率军讨伐契丹余众,凯旋而归,武则天设宴庆功,举杯对狄仁杰说“公之功也”。由于狄仁杰有知人之明,有人对狄仁杰说:“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重是群臣莫及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由于精明、断案入神、办事公正严谨,朝中很多人称之为“老狐狸”。

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

狄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狄仁杰为人正直,疾恶如仇,把孝、忠、廉称之为大义。狄仁杰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多所匡正;狄仁杰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或许在后世狄仁杰的名气远远比不上频繁出现在影视剧当中的包青天,海瑞等人,可是如果说论其功绩的话,狄仁杰绝对要远远超过那些被树立为清官典型的人们。

在杜睿门下,一方之才比比皆是,而杜睿唯重狄仁杰,除了看中了狄仁杰的聪慧,更重要的是看中了他的德行二字。

在封建社会,一个司法官员的公正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个人的道德品质。狄仁杰一次在赴任途中,登上太行山,远远望见一片白云孤飞,狄仁杰告诉同行的人说:“我的亲人就在那片白云的下方。”说完注视良久,直到白云飘去才又重新上路。

狄仁杰的同僚郑崇质将要被派往西北绝域持行公务,而他的母亲年迈多病,狄仁杰劝道:“你怎么可以让年迈的母亲在万里之外为你担忧。”于是进见并州长史蔺仁基,请求代替郑崇质远行。

蔺仁基被他们二人的友谊所感动,联想到自己与同僚李孝廉之间的种种不和,深感惭愧,主动与李孝廉和解。

狄仁杰后来被酷吏来俊臣诬陷下狱,有人让他指证宰相杨执柔也是同谋以求免死,狄仁杰气愤地说:“皇天后土在上,我狄仁杰怎么能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

说话间,用头撞向柱子,血流满面,吓得游说者连忙安慰他。从以上可知,至亲至孝的狄仁杰不仅是一个相当合格的司法官员,而且也堪称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楷模。

杜睿门下,学法之人,原本只有一个杜痒盛,狄仁杰初投在他的门下欲学法,杜睿之所以能那么痛快就答应下来,就是因为对历史上的狄仁杰知之甚深,一个德行有亏的人,杜睿是不会教给他的,可是对狄仁杰,杜睿完全没有这个顾虑。

杜睿原本以为狄仁杰至少要再等数年之后,等学业大成之时,才会出仕,却没想到,这一天来的居然这么早,今日狄仁杰既然已经说出这番话来,杜睿料想他定然是已经考虑周全了。

“你想出去闯荡一番,这样也好,不过你想好没有,将来要走哪一条路!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为师知道你的心气,也知道你立志为民谋福,如今你要离开,为师自不会阻拦,只是为师希望你能够想明白,出仕之后,如何为民谋福!”

狄仁杰年岁虽然不大,但是养气的功力却是十足,闻言稍稍思虑了一番,道:“恩师!学生已经想好了,只是学生倘有言语不当之处,还望恩师见谅!”

杜睿闻言一笑,道:“好!你无需如此拘束,为师曾说过,在这学堂之上,首先要牢记的就是质疑权威,你大可畅所欲言!”

狄仁杰躬身道:“是!恩师的教导,学生牢记于心,学生想的便是大唐之法!”

《大唐律》!

杜睿见狄仁杰居然将注意打到了《大唐律》的身上,也是微微一愣,并不着恼,而是笑道:“好!你继续说!”

如今的《大唐律》和当年武德皇帝定鼎天下之时,在隋朝律法基础上完善出来的《大唐律》大为不同,现而今大唐境内颁布的《大唐律》乃是杜睿变法之后,在他,房玄龄,长孙无忌,岑文本,褚遂良,马周,李世绩等人反复推敲,反复争论之后,重新修订出来的,算起来,到现在也已经推行了十几年的时间了。

若是旁人,听到有人居然要打自己穷尽多年心血,打造出来的一部律法,定然会异常恼怒,可杜睿却根本没有那个念头,他甚至还希望,能尽快有人将他这个权威推翻,越快越好。

狄仁杰原本内心之中也是有些惶恐的,毕竟《大唐律》颁布十余年,都不曾改动一个字,尤其《大唐律》还是自家恩师杜睿的心血之作,他如今居然提出了质疑,就连他自己都觉得大逆不道,原本以为杜睿会大发雷霆,将他责罚一番,可是如今看来,他的担心根本就是多余的,不由得胆气也壮了几分。

“恩师曾教导学生,凡事当实事求是,因此学生觉得这《大唐律》也应当与时具进,大唐现行律法已经颁布推行十余载,当初恩师编纂《大唐律》之时,正值贞观中期,那时节,大唐尚且没有今日这般盛世景象,因此学生料想,《大唐律》适合那时,却未必适合今日!”

杜睿闻言,点了点头道:“你说《大唐律》未能与时具进,不知现而今你有何想法?”

狄仁杰见杜睿并不曾见罪,胆子也就更大了,言道:“恩师曾言,大唐当以人为本,社会的发展,到最后当极力避免一人一言而决,而学生遍读《大唐律》,期间株连,肉刑比比皆是,何来以人为本之说,况且皇权往往能临驾于司法之上,一个人的权利大了,便长长以个人喜好而横加论罪,如此一来《大唐律》又有何公正性可言,便如倭州事,刘仁轨谋反,恩师却因独爱其才,便予以赦免,这岂不是王法!?”

狄仁杰话音刚落,一旁的杜承学和李象的脸色瞬间都变了,他们可没想到狄仁杰的胆子居然这么大,居然都讨伐到杜睿的头上去了。

李象急道:“恩师!狄师兄只是一时言语有误,还望恩师恕罪!”

狄仁杰说完,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慌忙跪倒在杜睿的面前,连声请罪:“恩师!学生言语冲撞,还望恩师降罪!”

杜睿见状,非但不怒,反而大笑了起来,将狄仁杰与李象都拉了起来,道:“为师何曾说过要责罚于你,好!好!好!”

杜睿连道了三个“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