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954部分

官居一品-第954部分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高仪虽然看上去像一位优雅的学者,但他并不是李芳那种一味的妥协退缩,他也有自己的坚持。当年,高仪由南京翰林院的掌院学士升调北京,担任礼部尚书一职。甫一接任,便做了一件令人吃惊的大事……先帝因为崇道,养了很多无用的方士,而且这些人都在太常寺挂职领取俸禄,自恃皇上恩宠,平日里为所yù为,甚至凌辱朝官,无人敢管。

高仪看不过眼,调查取证后,便给嘉靖皇帝上了一本,要求太常寺裁汰冗员四十八人,并开列了应被裁汰的名单附后。他所指出的‘冗员’,几乎全是嘉靖皇帝身边的方士。这是一个谁也不敢捅的马蜂窝,偏偏被这个有名的‘好好先生’给捅了。一时间大家都对高仪刮目相看,也都为他捏了一把汗。看到这份奏折,嘉靖皇帝的确震怒非常,但他也只当高仪是个书呆子,倒没有怎么特别为难他。只是后来,那些方士恨他多事,买通了当权大臣,将其赶回了南京。

这样一位外圆内方的大学士,自然深受朝野爱戴,其影响力不容小觑。事实上,自高仪入阁后,高拱就在以同年的身份拉拢他。连张居正,在明知道他是沈默推荐入阁的情况下,却仍对他显出相当的尊重和热情。要问如今的内阁四人中,有哪一个可以与另外三人,保持良好的关系、顺畅的沟通的话,非他莫属了。

其实高仪原本不打算理会那些令人作呕的政治斗争,然而自隆庆登基三年以来,片刻不停的你争我夺,已经让这位彻底的温和派也失去了耐心,他必须要站出来说些什么,为平息政坛的纷争做一些努力。

然而当他将自己最担心的问题,小心翼翼的抛出来时,却得到了沈默如此干脆的答复,以至于这位老者要想一想,这到底是不是他的真实心意。

但很快,高仪就从震惊中恢复过来,因为道理很简单,沈默不可能拿这种事情开玩笑。但还是要解释一下的,于是他搁下手中的茶杯,轻声道:“您可能误会了,我并不是新郑的说客,只是想问一问,您下一步的打算是什么。”

“侧身让开,目送高拱登上辅宝座。”阳光洒在沈默英俊的脸上,让他整个人都显得懒洋洋的,语气都变得如闲聊一般。

“为什么?”高仪不解道。

“因为他比我合适。”沈默微笑道。

“在我看来,您有着比他更全面的素质。”高仪用了敬称:“虽然很多大人物不清楚,但我在老家养病的三年,曾经用心考察过您在江浙一带的布局,不得不承认,创新布局方面,大明没有比您更jīng通的了。”

“jīng于一隅不等于擅于一国。”沈默淡淡道:“更何况,我没有解决任何矛盾,只是尽量的去缓和……”说着自嘲的笑笑道:“原本以为,蜜月期至少会持续五十年,谁知道东南展的太快,各种矛盾也愈加激烈,这才十年时间,就已经有爆的苗头了。”

高仪并不太了解,沈默所指的苗头是什么,但想一想,皱眉道:“如果真有矛盾要激的话,您岂不是更应该当这个辅?”

“不……”沈默端起茶壶,给高仪斟茶道:“妥协和让步,永远解决不了矛盾,当激化到一定程度时,只能用强权去消灭。”顿一下,微微自嘲道:“而我,显然不想做这把刀。”

“也是,这些事情并不适合您做,”高仪道:“但是不当辅就不能做主,如果高阁老在某些事情,做得出了那些大家族的底线,您该如何自处?”

“所以我把您老请出山了……”沈默笑眯眯道:“相信您能帮我这个忙……”

“我……”高仪苦笑起来,他内心不得不佩服沈默的算计。他和高拱是多年的朋友,有很深的感情,所以内阁有他的存在,可以在沈默和高拱起争执的时候,起到很好的缓冲灭火作用。但他更知道,自己对高拱的影响力,其实没有外人想象的那么大,不得不提醒沈默道:“高新郑认定的事儿,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我的作用恐怕微乎其微。”

“没关系,”沈默端起茶盏轻啜一口道:“只要高新郑明白,他的权力来自哪里,就不会跟我过不去。”

‘权力来自哪来……’高仪眯眼暗思片刻,轻声道:“皇帝?”

“还有我。”云淡风轻中,沈默说出了让人笑的狂言,但高仪知道,他说的是真的。

分割

基本找到感觉了,明天开始,全力更新。

第八三七章 隆庆新政(中) T

第八三七章 隆庆新政 (中)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作为内阁辅,高拱负责的是吏治改革方面。吏治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制度,吏治败坏是政治败坏的产物,而它的败坏,又反过来催化了政治的败坏。不仅会招致吏治**、官场黑暗,而且使大明朝陷入了边事废弛,财政困难,民众困穷,社会动1uan的窘境。

对于大明吏治的根本问题,高拱在《除八弊疏》中,已经有了深刻的阐述,然而要进行改革,还必须将其具体化,然后对症下yao,高拱在一系列奏疏中,便一一列出:

其弊一,选官不问其才,升官只论资格。这是用人制度上最大的弊端。原先太祖时期,选官唯用其贤,毋问其资格。然而宣德后,渐渐以资格为论。高拱的《议处科目人才以兴治道疏》中,说州县正官以上的官员,进士具其七,‘其系进士出身者,则众尚之,甚至以罪为功。其系举人者,则众薄之,甚至以功为罪。’事实上,科甲官普遍存在着眼高手低,不通政事的mao病,只会虚文应上,急政沽名而已,而真正能行实政、及于民者,却寥寥无几。反而那些举人出身的科贡官,因为长期从事事务xìng工作,对民生政务要更加熟悉,也更适合担负牧民之责。

然而,本朝对于进士官和科贡官,存在着严重的区别对待。举荐、升迁这些优待,全都是进士官的专利;而吃苦受累背黑锅,则是科贡官的待遇,且毫无前途可言。这样非但压抑了大量人才,不利于激励各级官吏勤于政事,为国效力,也助长了科甲出身的官吏的胡作非为。

其弊二,考核失实,赏罚混1uan。本朝原有十分完善严格的考核、赏罚制度。然而自成化以来,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一是把这考核纠劾作为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的工具。二是毁誉失实,赏罚无章。高拱不仅在奏疏中,揭露了各省抚按官有法不依,任意轻重的状况,还指出官官相护,‘对大jian大恶者不敢问而佯作不知,甚至称其高品,纵豺狼以当道,觅狐鼠以塞责。’三是惩汰官吏不从实际出,循以定额,‘数十年来,考察惩汰之数竟有定额,以是袭为故常。其数既足,虽有不肖,姑置不论;其数不足,虽无其人,强索以充。’

其弊三,鄙薄边官及盐、马之官。高拱指出,派往蓟、辽、山、陕等边方的官员,‘非杂流则迁谪,非迁谪则才力不堪之人,盖以劣处之也。’对盐马官基本情况,他也作了分析,说‘近年以来,实之甚轻,就算是卿使正官,也皆以考不称职,有物议者充之。’

其弊四,以权谋私,不择手段。高拱在奏疏中,述及现今的官场状况说:‘今人做官,只于猎取高官féi缺,一片软然成风,低头闭目,奔趋巧媚,以为善官。’为了以权谋私,相互倾轧,至于官吏贪污,更是比比皆是,习以成风。

其弊五,玩忽职守,有令不行。由于吏治**,用人无道,赏罚无章,居官者多不专心职守,致仕法度废弛,政令不行。朝廷诏旨,抄到各部,视为故纸,禁之不止,令之不从。各部间文移往来,历时数月着屡见不鲜。

凡此等等,可见嘉隆年间吏治**之梗概。

~~~~~~~~~~~~~~~~~~~~~~~~~~~~~~~~~~~~~~~~~~~

对于此,高拱制定了一整套的改革措施。

针对其弊一‘选官不问其才,升官只论资格’,对策是‘选贤用能,不论出身’。他责成吏部,对于进士官、举人官、和监生官要三途并举,只在授官时论其出身资格,步入仕途后,则一切凭政绩说话,不问其出身。并请皇帝下旨都察院并各抚按官,务必摒弃旧有思想,但系贤能、一体保荐,亦不得复有低昂。他声称,如果按此执行,则进士不得独骄,举人皆以自效,而善政必多。就算不能人人皆然,而十乡之中,少可亦有六七,则亦过半矣。善政多则民安,民安则国克富。

然后,在‘不论出身’的原则基础上广求贤能。他在署吏部事后,便责令所属司官廉访贤才,并将孰贤孰能登记造册以备用;又授策天下有司曰,还要求地方各州府大力现人才,但系贤才,则出身皆不必论,必与推荐,不得故意遗漏。

接着,对初选出来的人才加以培养。高拱说:‘朝廷用人,必先养人,若无养之于先,则用之亦充数而已。仆诚yù养于未用之先,以辨其才;乃用于既养之后,以充其任。’他的主张是,将前一步初选出来的人才,先放到各衙mén或地方任属官,使其积累经验,朝廷也好辨其贤否,根据特点,委以重任。

还要对培养好的人才,因人授职、人尽其用。高拱说,不同的人才品德、能力各不相同。就像人的五指,大小长短截然不同,却都有用处,关键是将这些人,安排到合适的职位上去……他把人才分为三档,德才兼备者为上,有德微才着为中,有才微德者为下,但都可称为人才,具有所用。他认为各部mén在使用人才时,关键是要‘量才使用,扬长避短,用其长则可尽其才,而事可成。若违其长而用其短,则鲜有不败者’。他还提出,以才气胜者,用以处理繁杂的事务,以道德胜者,用以担任科道风宪;而正印宰治之人,则非德才兼备者莫属。

而且,在对官员的处罚上,要区别大节与细微,不因有细微之过,一时一事之时失弃之不用。这也是高拱反复强调的用人政策。在他看来,人皆有过,无过之人是不存在的。那些所谓无过之人,不过是没有具体做事罢了。一旦具体做事,其过必出。

所以高拱要求对‘细微之过’持宽容态度,要看其大节,对其过失做具体分析,要求‘纠劾官员,务要详审较量,除官守大坏者照例纠处外。对于才能胜任但举措失当者,当略其微;对于德行稍瑕,但已经改正者,不问其旧过,俱要曲加保全,以图共济。至于昏庸靡弱无一可表见者,虽然cao行履历没有过错,也要核实照‘罢软’事例议黜,以免妨碍贤者上升之路。’

并且指出,因为德才兼备者毕竟是少数。如果一味的求全责备、既往必咎,使幡然悔改者无路可投,只能徒让庸儒自保者充任,朝廷又靠什么人去建立事功呢?

同时,着重选配好要害部mén的正官,以及地方守令。所谓要害部mén的正官,包括相,吏部尚书,左都御史。高拱说‘要得治天下,只在用人。用人只在三个人,一个相,一个冢宰,一个台长。相得人,则能平章天下事务,件件停当。冢宰得人,则能进贤退不肖,百官莫不称职。台长得人,则能振扬风纪,有不法者,率众台纠治之,而政体自清……然这三个人中,尤以相为要。’又说‘守令之贤否,关系到生民休戚。使天下守令得人,天下太平矣。

他还对上述官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作了论述。如宰相,其人‘必得心术正、德行纯、见识高、力量大、学问充、经练熟者,方可为之。若不试以事,徒取文艺,不拣其才,徒俟资历,则岂能遂为百官之师,平章军国重事而无舛乎?’又如州县的长官,他要求不但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从进士、举人中挑选,还要有年龄限制,‘须有jīng力者乃可为之,五十以上,不得为州县之长’。还要求具有一定的治理社会的实际经验,他说‘州县正官若以初任者为之,彼其民事既非素谙,而守身之节、爱民之仁、处事之略,漫无考证。乃即授以民社,待其败事,然后去之,而民亦受其毒矣。’要求不对初次任官者,授以州县正官之职,以免其误民贻害。

以及,要储备人才,建立主要官员的梯队。他在奏疏里述其事说:‘盖用人不在用之日,必须预为之计。官之职事不同,人之才器不一。今于紧要之官,各预择其才之宜于此者每二三人,置相近之地,待次为备。一旦有缺,即有其人,庶乎不乏。不然,则天下虽有其人而资不相及、远不可考,安得辏用乎!’其所谓的‘预为之计’,只是对紧要之官而言的。

最后,调整‘不得官于本省’的用人政策。‘自学宫外,不得官于本省’,是本朝国初以来的任官规定。高拱一面肯定这项政策的必要xìng,他说‘国家用人不得关于本省。是因为族闾所在,难于行法,身家相关,易于为jian,故必隔省而用焉,’一面又指出,这一政策只适用于省级政权,及其所辖的府、州、县机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