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官居一品 >

第1018部分

官居一品-第1018部分

小说: 官居一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称把我说糊涂了。”黄台吉这才道:“你到底站在哪一边?”

“我说过,自己是为了台吉而来”,炮崇德淡淡道:“当然要为你设身处地了。”

“…………”黄台吉盯着他道:“不要兜圈子了,你们汉人那套惹人心烦,有屁快放、有话直说吧!”

“那好”,饱崇德不以为意的笑笑道:“我就直说,我是给晋吉指条明路来了。”

“什么明路?”黄台吉眯起眼道。

“请屏退左右。”跑崇德神秘兮兮道。

“嗯……,…”黄台吉吐出一口闷气,摆摆手让其余人都退出去。

“现在可以讲了吧?”帐中再无别人,黄台吉低晏道。

“可以………鲍崇德压低声音道:“不妨跟台吉交个底,你父汗要到京城常住几年,汉蒙一日不实现和平,他便一日不可能回来。至于未来和平后回不回来,就看台吉的意思了……”,”,“你这话什么意思?”四下无人,黄台吉也不跟他装腔作势只是一脸探究的问道。

“依在下愚见”,炮崇德低声道:“一个活着的,不在草原的俺答汗,其实对台吉最为有利。”看黄台吉在默想,他便解释道:“我知道蒙古最重武功血统只能排在第二,台吉希望成为你父亲那样的大汗,必须要拿出你父亲那样的武功。但是世易时移,你父亲当年的局面,是大仇未报,四方未定他举长戈,击西海,灭卜孩儿于戈壁:又东征西讨二十年逼得汗庭东迁,才打下大大的疆域然后才有各部来归,建立今日的局面。”话锋一转道:“但是台吉现在面对的局面,看起来比你父亲要好,实际上却困难一万倍,如今大明军力日盛,不再可以轻辱,草原上又连年灾害,部民们衣食不济:放眼四周,却要么是你的兄弟,要么是兀良哈这样惹不起的势力,台吉可谓走进退两难,靠武力无法破局,“”,一番话全说到他心坎上去了,黄台吉不由暗暗点头,是呀,日子太艰难了,就连父汗也已经兜不住,所以才几次三番的向朝廷请求封贡,自己的勇武谋略不及父汗一半,又如何能维系下去呢?

“正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柳暗huā明又一村”见火候快到,炮崇德不紧不慢道:“现在有一条新路摆在台吉面前,可谓天赐良机。

“什么新路?”

“你们不是一直想封贡吗。”炮崇德道:“现在正是个机会。我家大人是难得的和平派,如果你们愿意的话,可以请朝廷封俺答汗为大明顺义王,只是你等需先上表臣服…………”一抬手,挡住黄台吉的话头,他继续道:“我知道这不体面,但现在一切有你父汗兜着,你是为了孝道,不然朝廷就要把你父汗凌迟处死,你那几个兄弟要是不答应,就是有意要逼你父汗去死。”顿一下道:“至少伊克哈屯会支持你,有了她手里的五万大军,还有库库和屯,你那些兄弟又安敢不臣?”

黄台吉的表情数变,最终定格为一脸阴沉:“你要我成为第一个被要挟的蒙古大汗?”

“一切都是有代价的。”炮崇德喝一口马**,不紧不慢道一只要报酬足够丰厚,何必去顾及虚名呢?”

“我能得到什么?”黄台吉咬牙道:“我是说朝廷能给我什么!”,“你父汗……哦不,父王既然居住北京,那么他朝贡的权力,就归你。”炮崇德道:“另外朝廷会发给你官服印信”委任你为土默特草原的唯一土司,同样有朝贡之权,每年的赏赐比照你父汗例,这样够优厚了吧?”,“…………”黄台吉寻思许久方道:“在京城的互市规模太小,我要求朝廷开边,常设马市。”前面说过,朝贡之后,会在京城会同馆开设互市,但那毕竟路途太远,买卖的规模有限”蒙古部落上百万人,根本就是杯水车薪。所以大明开放边境,允许蒙古人〖自〗由贸易,才是解决他们生计困难的真正方法。

“这个么……”,炮崇德沉吟起来。

“只要朝廷答应开边互市”,黄台吉以为他很为难,赶紧加码道:“我可以保证效忠朝廷,不仅约束部众绝不骚扰大明,还愿意率军征讨不臣的部落,保证大明再不为边患发愁!”,看到黄台吉这副急吼吼的样子”炮崇德笑了。王崇古实在是摸准了蒙古人的脉象……其实元朝灭亡已经有二百年,虽然蒙古人仍然把打回中原挂在嘴上,但事实上,他们早没了祖先的勇武和魄力,大多数蒙古人,包括蒙古贵族,只想着混吃等死或者醉生梦死罢了。可是他们的经济结构实在太单一”物资实在太匮乏,必须要依赖中原的物资供给才能比较舒服的生活下去“……单靠自己也能活下去,但那样太艰苦,这种祖先习以为常的艰苦,现在的蒙古人已经受不了了。他们夏天想穿棉布丝绸的衣服”吃完肉以后想喝茶解腻,不想吃用皮袋煮的半生肉……

所以他们需要明朝的物资输入,这就是在元朝灭亡后,两族迅速和解,并相安无事了百多年的原因所在。但明朝对他们提供的牛羊马匹,并不是必须”尤其是天下承平后,更是不需要这么多良种畜力,这使双方对贸易的依赖性严重不对等”原本互惠互利的贸易,也就被明朝当成可以要挟对方的手段”动辄以关闭互市相威胁。

当蒙古出现达延汗、俺答汗这样的英主,统一了一盘散沙的各部落后,对明朝的威胁自然的夹增,他们发现老老实实做生意,总是会被明朝的奸商欺负,还是用抢的比较划算。几次抢劫之后,双方彻底交恶,互市自然关闭,以后蒙古人要什么,就只能靠抢了。

但过了十几年好日子后,他们发现抢劫的收益日渐枯萎,付出的代价却逐渐增人……而且明朝边军频繁的烧草、捣巢,都对各部落的生产和财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使他们意识到,再抢劫下去,只能让日子越来越难过,必须要换一种思路了。

所以俺答才会二十年如一日的请求封贡,这不是他自己突发奇想,而是蒙古全族的呼声,毕竟为了几块茶砖、几口铁锅,就得拼死拼活的日子,谁都有过够的一天。但他们的热脸却贴上了冷屁股一当时俺答的交涉对象,世宗嘉靖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对此深恶痛绝,认为所谓封贡互市,是跟宋朝讲和岁贡一样的辱国之举。

其实明朝的边臣边将们,向来是赞同封贡的,因为马背上的民族来去如风,又有广阔的草原和大漠作为机动,就算以洪武永乐之盛,也无法将其消灭,反而使其愈加凶顽能战,对边关的危害也就越大。王崇古是老边关,自然直到其中的厉害,在他看来,通贡互市不仅不会损害国家的体面,还会使朝廷以极小的代价,约束住蒙古人的行为,使其收敛凶性,逐渐驯服。

但他也知道,只有在实力对等的前提下,才会有长久的贸易。而对于封贡互市来说,最大的障碍从来都不来自蒙古人,而是来自北京,来自那些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大臣们。

大明的官员,为什么对蒙古的态度如此强硬?说起来,这里面有一些历史渊源……就是每个朝代总会总结前朝亡国的教训,继而奉为百世不易之铁则。比如本朝总结故宋,就认为求和纳贡是亡国之根源。久而久之,便在士大夫中形成了一个情结,那就是对外只能开战,不舱妥协。谁也不愿意被指为误国。

可是,不教胡马度阴山,固然豪气痛快,但那是要付出惨重代价的!汉朝以文景之治,休养生息几代人,才有了汉武大帝的举国之战。那是真正的举国之战,虽然最后取得了彻底的胜利,但汉朝并未取得任何好处,反而被战事拖垮了财政,激化了矛盾,国事又盛转衰……所以一个理智的政府,时时刻刻都是要算账的,打仗到底划不划算,还有没有更划小算的方法解决,这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而不是被所谓的自尊支配,一味的盲目强硬。

只是讲道理好用的话,这世上也就没有战争了。嗯要改变他们的观点是不可能的,只能想办法使他们闭嘴。

首先就是改变双方的攻守态势,自隆庆以来,明朝便砺兵秣马,最终举全国之力发动了复套之战,并取得辉煌的战果,使朝中官员认识到,现在是我强敌弱,主动权在我手里…………按照沈默的布置,应该先与内附的部落展开互市,继而吸引更多的部落内附,潜移默化的解决这个问题。但现在,俺答突然被俘,让王崇古看到了快速解决的机会…………毕竟朝廷风云变幻,谁也不敢说几年后自己会是怎样,一百年太长,只争朝夕,有些事还是当断则断,不要留给后人遗憾。!~!

第八六一章 无题(下)

第八六一章无题

王崇古在写给内阁的信中,俺答被俘,我年夜明就完全占据心理优势,这时候再提出封贡,就不会有人认为是丧权辱国了,宜早作决断,以免纵此良机。

内阁的批复只有十六个字:‘事机所在,间不容发,尊见既定,断而行之!’潜台词是,想怎么办就怎么办,朝廷这边有我们顶着,没必要担忧。

于是王崇古派出鲍崇德,与黄台吉告竣协议,由黄台吉和伊克哈屯联名上书,向朝廷暗示臣服……这对几位台吉和伊克哈屯而言,其实不是什么难事,因为俺答虽然建国称王,却没有因此不认可察哈尔的汗廷。既然他们还认察哈尔的年夜可汗为主,再认可明朝是他们的主人,也不会有太年夜问题。也许会有一些不舒服,不过无妨事,虽然主人换了个名字,但依然管不着他们什么,并且还有封贡开市的好处在后面,值得了。究竟结果人对面子这玩意儿,实在不像汉人那么看重。

然后王崇古负责给他们一家子请封诰,双便利开启互市谈判。并约定,自即日起,宣年夜、三边兵器不兴,若有人挑起边衅,则双方共诛之。兵戈,有什么好处呢?虏掠的好处是手下的,不是头领的;失败的危险,却是头领的,不是手下的。那么为什么要冒极年夜的危险,替手下争取一些与己无关的好处呢?归根结底,人的一切主张,都是替自己筹算的。

明朝还允许对方派出代表探视俺答,待和谈成功后,还可派人持久服侍。为暗示诚意,方面会将萧芹等白莲妖孽捕送年夜明,甚至可以拆毁板升,驱逐汉人南归。对后一点,王崇古暗示没必要了,只要承诺我们在那里设汉官管理就成……因为求贡心切,人也承诺了。

因为伊克哈屯恨极了萧芹诱惑俺答对孙媳不轨,才引出这些无妄之灾,所以早就以商议如何解救年夜汗的由头,把萧芹等一干白莲骨干诱至库库和屯,全都绑了起来。现在送给明朝,也不过是转手之劳罢了。

不过在明朝看来,这却是重年夜的胜利,马上将他们由年夜同转送北京。隆庆皇帝亲自在午门楼受俘,祭天,告太庙以后才把他们凌迟处死,最后传首九边!

现在人上疏称臣了,把汉奸也送来了……这是近百年未有的低姿态,足以暗示他们的诚意了。按事情应该很顺利,明朝不该再为难他们了。

但正如王崇古所料,封贡议和的困难,不在鞑靼而在朝廷。正在王崇古巧妙利用俺答这张牌,想要边关消弭兵器的时候,朝廷方面的议论却一齐策动。他们认为封贡是软弱的表示,开市更是不对的。他们记得仇鸾开马市的故事,他们要做杨继盛,坚决否决这种右倾投降主义!他们也提起世宗最后曾经禁开马市,最后的最后,他们要主张封贡的人,担保百年之内,边疆不至生事!

然而他们却忘去现在不是世宗肃皇帝的时代,高拱不是严嵩,王崇古不是仇鸾。至于担保百年以内,不至生事,那更是纯属扯淡,别百年之后,就是十年之后的事情,谁能包管呢?

高拱是内阁首辅,未便表白态度,这次站出来的是张居正,这位年夜学士真的激动了,他写信对王崇古:‘封贡事乃制虏安边年夜机年夜略,时人以嫉妒之心,持庸众之议,计目前之害,忘久远之利,遂欲摇乱而阻坏之。国家以高爵厚禄,畜养此辈,真犬马之不如也!仆受国厚恩,死无以报,况处降纳叛,既以身任之,今日之事,敢复他诿!待年夜疏至,仍当极力赞成,但许贡之后,当更有一番措画。江南既去,公需极力规画,庶可免事后之虑耳。’

那时沈默已经离任,前线的责任都落到王崇古身上,在言官们众议纷坛的时候,崇古也感觉棘手,可是张居正代表内阁力挺,使他顶住压力,上疏言封贡八事。

内阁方面,高拱、张居正、张四维都暗示赞同,高仪不否决。但朝中议论汹涌,要求诛杀俺答者不在少数,甚至有人弹劾王崇古通敌,要求将他也绳之于法。

又是张居正上疏隆庆,代表内阁表白了态度,他:‘今之议者皆谓讲和软弱,马市起衅,为此言者,不唯不忠,盖亦不智甚矣!夫所谓和者,谓两敌相角,智丑力均,自度未足以胜之,故不得已而求和,如汉之和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