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838部分

草清-第838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光佐颓然无语,不仅浑身失了力气,甚至还失了所有心气,心中就念叨着,自己该早知有这一日啊,怎么就没想到呢?英华有论,犬儒之国,最利异族。他这个朝鲜王国,都是一帮子坚持“道统纲常”的理儒,他怎能指望这些臣子守住国家?瞧,满人夺国,文的左右议政,武的五卫府各将军,竟然争先恐后地抱了新主子的腿,把他给卖了,把朝鲜卖了。
英华之论,诚不欺我……
心气跌到谷底,再向上挣扎了一丝,侄子李光忠呢?虽说两万朝鲜兵跟着武卫军在鞍山拼没了,可李光忠还握着几千精锐火器军,说不定还有机会。
正想到这,又一声喝响起:“请诛李光佐以谢天下!”
“李光忠!?”
李光佐瞪眼了眼睛,愤怒地咆哮出声,他侄子刚从人群中走出来,也是一身大清官员打扮,胸口补子绣着代表一品武官的麒麟。
“叔父,我现在叫李唯忠!我也不是鲜人了,万岁爷抬我入了旗,我现在是正黄旗副都统……”
李光忠……不,李唯忠冷冷说着,每个字都如刀子般剐着李光佐的心口。
“你们不得好死!你们满人没一个人能得好下场!”
李光佐被拖了下去,心知自己绝无生路,他凄厉地呼号着。即便人已消失了好一阵,这呼号还在殿堂里回荡着。
看看惺帝连带宗亲们都一脸土色,李光佐的话显然戳中了他们的忧惧,高起道:“放心,圣道无心入朝鲜,咱们只要韬光隐晦,几十年安宁还是有的。”
阿桂也道:“朝鲜地狭,只要善加经营,就算有难,我们也有周旋之机。”
宗亲和满鲜臣子们欣慰地点头,惺帝永琪更拍掌道:“高卿和阿桂真是朕的廉颇和蔺相如啊,大清有你们二位扶持,定有东山再起的时候!”
高起和阿桂相视一笑,满是默契。
高起再道:“之前在盛京已经去国了,若是我们再举大清旗号。难免不会刺激到圣道,在这里,我们最好换个旗号。”
允禄和衍璜等人也都点头。这也是不得已。
阿桂显然早有腹稿,沉声道:“再叫满洲也容易让圣道和南蛮总是惦记着咱们,就算不举大军。也要各方打压,这满洲之名,最好也别彰显。”
惺帝和宗亲重臣们纷纷道,就依二位的意思办。
“这样吧,咱们写在手上,看看是不是英雄所见略同。”
“如此甚好,高某于此也有所思。”
定国号可是无上荣耀,阿桂和高起不愿一人独占。两人写在手掌上,再靠臂一摊,那一瞬间,两人都欣慰地笑了。
“建州朝鲜”,虽多达四个字,虽以“建州”替代“满洲”,还要加上朝鲜。可这四个字不仅对内安抚鲜人,让他们觉得这也是自己的国家。对外也能自矮姿态,向圣道和英华表白自己要重拾当年对大明华夏恭顺的建州女真渊源,绝无冒犯华夏之心。
高起道:“定此国名,是求满人族存。而八旗……九旗制,乃至满洲祖制,不容更改!”
阿桂道:“没了汉军绿旗,就再加个朝鲜绿旗吧!”
众人抚掌道:“善!”
圣道二十四年,九九重阳日,朝鲜王国覆灭,建州朝鲜新生,原大清道光皇帝永琪登基为建州朝鲜皇帝,年号“永和”。
东京未央宫,李肆稳坐龙椅,静静看着下方一口水缸,还有水缸上那颗人头。人头上那双眼睛正放射着变幻不定的光采,死死盯住了他。
“你的功业已经攀到了顶点,从现在开始,你已在走下坡路了。你推转了人世,时势急进,百倍于旧世,你的大英,也许百年之后就会消亡!而你的子孙,也会在徒劳的抗争中,被时势碾得粉碎!”
许久后,茹喜冷声说着。到了这般境地,她还不愿死,就只想着再见李肆一面。而她也如愿以偿了,李肆好奇心很重,拒绝不了这种在多年宿敌前炫耀胜利,展示优越感的诱惑。
当她面对李肆时,原本满心充盈的哀苦、渴盼等等积了二十来年,身为女人一面的情感却骤然消失了,只剩下一股炽热的战斗之气,此时她眼里的李肆,就是她这一辈子的对手。即便她事业已败,身躯已残,也阻碍不了她以毒舌侵蚀李肆的帝王之心。
李肆却毫不理会这些话,悠悠道:“我曾经给过你机会……”
茹喜一愣,二十四年前,无涯宫那一幕又浮现在她脑海里,那是她刻骨铭心的记忆。
李肆再道:“你以为你能担负起一族人的命运,结果呢,你错了。”
接着微微一笑:“有你这个前车之鉴,我怎么会重蹈覆辙呢?”
他再转头看向身边的侍从,一身红衣,英气勃发,正是太子李克载:“克载,你也该想好了储位传承的事,就在这里谈谈吧。”
李克载正憎恶地看着茹喜,听到这话,诧异地圆瞪双眼:“这里!?当着她的面!?”
李肆睨视一眼那口水缸,点头道:“为什么不呢?她总是跟我对弈过这么大一场棋局,此时她已经出局,我还得继续下,让她看看我接下来的行子,这点人情还是可以照顾的。”
他再展眉笑道:“再说了,人家贵为太后,掌国多年,操弄皇权可是大行家了,给你的点子挑挑刺,那该是轻松至极。”
茹喜不知自己该说什么,只能冷笑以示轻蔑,可心中却荡着无尽狂澜。没错,当年他真给了她机会,“看在让他的侍女流了同情之泪”的份上,可以放了她和茹安。如果那时自己真答应了,现在自己还会被装在水缸里,置于他那胜利者的怜悯目光下吗?
可惜,那时她满心以为,自己有资格跟他对弈,不愿放弃。现在回首,其实从来都是他的棋子。看,现在他忽然来这一出,自己根本就跟不上他的思维,这个男人,脑子里到底装了多少智慧呢……(未完待续。。)





第十八卷 第九百八十三章 宿怨之下说传承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3226 22:51:24 本章字数:7330

李肆御驾亲征期间,李克载以太子身份“见政”,也就是跟随中廷通政使,旁听政事堂和两院议事。李肆交给他的“作业”,本早已完成了,但这段经历又让他有了新的收获,几经修改后,已是成竹在胸。
李克载的“作业”就是设计一套定储体制,刚开始谈时,还因茹喜老妖婆在场而放不开,之后才渐渐进入角色,将他一整套方案提纲挈领地作了描述。
概述而言,李克载的方案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立长,废嫡庶,二是不立幼君,顺位继承,三是引入皇储大议,作为风险保障。
刚介绍完,一边茹喜就桀桀笑了,尽管她明白李肆让她旁听不过是闲心作祟,可李克载的方案实在太过扯淡,她终于忍不住出言讥讽了。
嫡庶之分是华夏正礼,少了这一层,还怎么传承血脉?不立幼君,顺位继承,那就是鼓励皇子乃至叔侄之间夺嫡喽。至于什么皇储大议,皇位之争你死我活,还容得嘴皮子定江山?
“我英华尊奉天道,人人皆一,勿论君民,旧世妻妾之分已不再适用,嫡庶之礼也如主奴部曲之制,就应该废去了。十二年时,父皇下《分家财事诏》,十八年时,父皇与两院修订《皇英民律通例》,确认妻妾并有家产继承权,子女继承家产也不分嫡庶,自此国人纳妾者骤减,便是纳妾,也比照平妻处置,称为夫人……在我英华。嫡庶近废。”
茹喜之前可没注意到英华国中这些民生细节,听到李克载说,英华嫡庶近废。就觉不可思议,怎么可能?她完全无法想象出一个妻妾平等,子女不分嫡庶的社会。
“汉唐时。妾婢如奴,宋时妾婢不仅非奴,还有年限,有如雇工。时势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终归是渐渐平等的,嫡庶终归是要废的,终有一日。人不有贵贱之分。尔等满人入华夏,所行的主奴制正是逆势而为。天道可不是飘渺的,在此事上就能看到,上天之下人人皆一,并非是空口虚言,而是上天本就定好的大道。”
李肆借题发挥,又损了茹喜一通。
李克载的作业看似简单。实际非常艰巨。皇室定储问题的社会根基是家庭继承制,正处于新旧世交替的英华,在这方面正面临两项巨大变革,一是婚姻制,一是嫡庶制。这两个问题实际是家庭继承制的两面。
华夏古时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以妻妾之分定嫡庶之分,看这项礼法若是光着落在帝王传承上,就会忽略它的社会根基:家庭继承,实质就是财产继承。
华夏古时,越是农耕社会,越是封闭保守,越讲求嫡子继承和家产保全,以确保附着于土地上的“经济细胞”,也就是家庭,不至于分割得太零碎,变动太剧烈。其实这也是旧世礼法的根基,在此根基下,嫡庶的贵贱之分相当明显。
但随着工商发展,这种体制渐渐有了改变,很明显的例子就是两宋时期,贵贱之分淡漠,家业变动也越来越频繁,家庭继承的古老传统受到明显冲击。宋代女子参与家产继承的权利比唐时进步了许多,嫡庶观也削弱了很多,妻妾之分虽还牢不可破,可妾已非过往奴婢角色,地位有了很大提升。
这种变革趋势被蒙古人打破,朱明回归农本,浸于理儒,原本向上攀行的家庭继承制被打了回去,重新来过。再到满清,国家权力核心就是主奴制的一个异族群体,社会个体和家庭成员的关系更谈不上向平等方向演进。
英华崛起,重新接上宋时发展脉络,就出现了李克载所说的这种趋势:嫡庶不分,妾变平妻,所有家庭成员都有权参与财产继承,这个趋势的最大影响,就是男人娶妾再不敢那么随心所欲,娶一个就意味着要分一份家产。
年迈的安国丈安老爷子正为他的家产急心上火,他一旦归西,一大家子妻妾儿女就要把他的安氏商业帝国拆得七零八落……
当然,这个趋势也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无名无份的“外妾”开始大量涌现,所谓“外妾”,其实就是李肆前世位面里的二奶【1】。
英华国中女权主义正在崛起,包括李香玉在内的女权主义者们开始推动“一夫一妻无妾制”,她们手握天道之下人人皆一的大义,她们的倡议能彻底解决嫡庶之分的纠纷,西学派所介绍的欧洲各国婚姻制也在给她们撑腰,这股声浪正渐渐兴起。
但李肆清楚,男女平等的一夫一妻制不可能太快到来,甚至百年之内都难成型。原因也很简单,男尊传统太强大。男尊传统是由社会生产力决定的,在工业革命,尤其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社会生产大潮将人类不分男女,尽数卷进去前,男权社会至少还要持续很久。
在华夏,更有皇帝这个坏榜样存在,一日皇帝不能一夫一妻,国家就不可能真正推行这项制度。就算皇帝有心一夫一妻,也是在拿皇权传承赌博,为国体所不容,因此这不是制度问题,法律问题,而是整个社会系统的大问题。只有男女平等在文化观念到社会实际,乃至财产根基等各个领域内实现后,才有谈得上一夫一妻制【2】。
平等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环环衍进,先有男人之间的人人平等,再有男女平等。先有族群内的人人平等,再有不同族群间的民族平等。先有相同文明层次内的个体平等,之后才有不同文明层次间的个体平等。没有上一环,就没下一环。
要跨过其中一环,超前地搞一夫一妻制,结果会怎样?会是“外妾”现象越演越烈。二奶肯定无权参与财产继承,可她们的儿女呢?到时又会重走老路,本在消解的嫡庶之分再度凸显出来。而贵贱之分也会重回历史舞台。
变革就意味着过渡,处于这个过渡时代,皇权传承没了嫡庶之分。改为立长,也有太多麻烦。李克载所谈的三个要点,后两个要点都是防范立长会留下的隐患。
“真就没嫡庶之分了!?若是有藩国外邦妃嫔所生子女,那不还是庶?不说这个,立长也算一条路,可不立幼君,叔侄间又有争储之患,若再出了哀家这样的人物。你们这大英皇室可就热闹了!”
茹喜心中叫着别说话,就让他们立起这等千疮百孔的皇位传承,让这大英最多三世而终,可嘴里还是忍不住挑着刺。似乎在李肆面前争胜这事,都比整个大英覆灭来得解气。
“你?你能成满清太后,还不是借着父皇之力?”
李克载也颇有乃父之风,毫不留情地刺了茹喜一句。接着再道:“嫡庶只是针对国人之间而言。外人当然还是有嫡庶……”
别说嫡庶,人人皆一这个大义,现在只对国人有效,南洋正有千万奴隶在苦难中哀嚎……
“正因要防范你这种人,所以才要成年立储。十八岁行冠礼后,才有立储资格。”
华夏传统一般是二十行冠礼,而英华现在的教育体系是六岁启蒙,三年蒙学,六年小学,三年中学,十八岁成士,以成士年龄为标志,十八岁行冠礼。
不立幼君,成年才为储,是确保皇权不被外戚把持,从而引发上层矛盾。但这一条在茹喜看来,格外荒谬:“就说你吧,等你在位时,你儿子才十六岁,你的兄弟也有权继位。若是你出了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