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625部分

草清-第625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茹喜凑在弘历耳边,吐息似乎快熏熟了弘历的耳廓。
“主奴之分,这才是我大清的大义,循着这大义分利,皇上你才能坐稳江山。你父皇为何是那般下场,就因为他没搞明白这桩义利之辨啊。”
弘历偏开头道:“你说得没错,朕这半年,也一直在想。父皇恪行满汉一家本该人人齐心,为何会有那样的恶局?现在看来,原来是利未澄清之过啊。”
茹喜两眼闪着光亮:“想要挣脱你叔皇帝的摆布,就得在这大清国里重新造你的龙椅,让你的龙椅不再靠你叔皇帝就能坐稳。你想想看,谁才是你真正的铁杆?”
弘历欲言又止这个问题他自然想得很深沉了,不是没答案,只是没自信,不觉得那答案就是正确的。
“满人,依旧只有满人是你的铁杆,几十万满人的铁杆庄稼,都握在你手里,除了他们,你还能靠谁呢?满汉什么时候真能一家?你三哥的想法其实没错,只是他太急了……”
“学你叔皇帝兴工商,这倒是没错,可你得记好了,就像是分饼,你得让咱们满人吃大头,只用粉屑去喂汉人,让他们不起来作乱就好。你想要国富兵强,就得把你父皇那满汉一家的东西尽数丢掉。”
弘历脸上渐起红晕,茹喜所言,句句都是他的心声。
“茹……茹喜,你与叔皇帝……”
他心中还揣着浓浓的疑虑,忐忑地试探道。
耳边的气息变冷了。弘历更没看到,在他背后,茹喜的眼瞳也紧紧缩起。
李肆离她还有两三尺,可这已是她这辈子最靠近李肆的距离·一股涌动自心底深处喷出,冲得身体都在微微抽搐。她不知哪里来的胆子,猛然揭开披风,两手分开衣袍,露出保养得极好的身躯,一把扑了过去,抱住李肆的腿·高声哭喊着。
仅仅只是如此,从未有过的幸福感就让她浑身颤抖不止,恍惚中,李肆似乎挥手止住了四娘,就这么让她抱着,那一刻,她觉得快乐得快要爆炸了。
“我的女人?我可舍不得把我的女人丢在异国,更舍不得我的女人沾染权势……”
李肆的淡淡言语·如冰刀之雨降下,瞬间戳穿她的身体,狠狠插进她的心房。
“当年你刚从石禄出来时·我曾给过你机会,但是你放弃了,自那之后,你就不再是个女人。茹喜,你需要的不是男人,而…”
李肆接着的话更如万钧巨锤,将她一下砸倒在地。
“一根节杖,还带着刺,内外都能用。”
该得的砥柱崩塌,恐慌压过了屈辱·她趴在地上,再无半分力气,任由女卫给她套上衣服,拖出帐外,依瞎听到帐中的对话。
“四娘,陪我去洗澡·恶心死了……”
“你这昏君……”
第二天,她立在广安门的门楼上,目送大军南去,还不时瞟着门楼上的火炮,点燃那火炮,轰死某个人的念头几乎快撑裂了身心。
可惜,那火炮早已被封了火门,周围王公重臣的乞怜目光让她找回了一丝自我。而当弘历和允事事问计,那个汉臣吴襄更如叩头蛤蟆一般,献媚进谄,以示效忠时,她重获新生。
如李肆所言,她得到了那根带刺的节杖,那种感觉的确让她觉得飘飘欲仙。
从那之后,茹喜,再不是替雍正,替李肆,替天下间任何一人卖命的茹喜,她就只为自己。
压住沸腾的心绪,茹喜抱得弘历更紧了:“皇上,这天底下,再没有谁能比我更恨那李肆,你若真心当他是叔皇帝,我还不信皇上你呢……”
弘历打了个哆嗦,佯装去书案看奏折,终于挣脱了茹喜的束缚。
“那么,朕……我们该怎么做?”
你跟叔皇帝是爱是恨,关我什么事?别拉我出来挡枪。万一宫中传出消息,说我跟你怎么怎么了,惹得叔皇帝恼怒,我这个侄皇帝可没得好日子过了。
弘历下意识就是这想法,之前叔皇帝那拍在肩头的巴掌,感觉不仅没有消去,反而一日比一日沉重。
自小他就聪颖好学,对天人之事也很感兴趣,《天人三论》、《权制论》,叔皇帝的论著他都看过,越看越惊心,越想越钦佩。如果不是满人,不是大清皇帝,他都有心投奔大英,为叔皇帝征战天下作马前驱。
现在他的职责,就是守好这大清天下,老老实实听叔皇帝的话,当一个太平天子,对得起自己的列祖列宗,也就心满意足了。
当然,这都建立在《英清和平协定》真能管用的基础上,而以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屁股论,国之生死,自不会寄望于什么协定。
茹喜眯着眼睛,媚媚一笑:“皇上不是有了定计么?”
“你那叔皇帝为平江南,正举岭南之力,搞南北相融。变法、移民,都是大耗金钱之事。看报上说,今年大英国库要亏空五百万两,明年估计要到一千万两。要在五年后,江南才能转亏为盈。为此他一国正裁汰大军,同时卸责卸权于地方,求的就是抹平亏空。”
“是啊,今年大英国库就是六七千万两的盘子,可家大业大,哪里都得用钱,这一点皇上你自己也深有体会。”
“没错,贾屠夫到了四川,可他不是为取西安来的,我看你叔皇帝是用他来镇服陕甘那些回民。西安城高壁厚,人心就算不在我大清,也不在他大英,还有傅尔丹和岳钟琪的十来万大军,没那么好打。再看安西都督府的设置,就知道你叔皇帝是奔西域去的,至少三五年内,不会对西安动手。”
“你那叔皇帝的心思很清楚,从来都是如此,先绝外患,安内政,再来啃食我们大清。毕竟我大清已是刀俎上的鱼肉,任其宰割。即便你叔皇帝出尔反尔,不让你当太平天子,我们至少也还有七年时间。”
茹喜侃侃而谈,将大清眼下的处境分析得一清二楚。
“所以,不要像你三哥那样急,学着你那叔皇帝,先调理好大清的大义。
弘历思忖片刻,沉沉点头。
五月春光灿烂,养心殿主殿,宗室重臣的脸上也绽着明媚的笑颜。英华一国的国政脉络渐渐清晰,《英清和平协定》已落到实处,让大清国这些忐忑了大半年的中流砥柱终于安了心。
“昭雪睿亲王、豫亲王!”
军机大臣,户部尚书吴襄的嗓音正回荡在大殿里,这话更将众人的心气推到了新的高点。
睿亲王多尔衮为大清得华夏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没有多尔衮这位摄政王,大清就得不了中原。死后顺治曾尊称为“义皇帝”,甚至还给了“成宗”这个庙号,不皇而皇。可惜康熙即位后,苏克萨哈等重臣出面诋毁,多尔衮不仅失了尊荣,丢了铁帽子王位,还被逐出宗室。
时隔数十年,当年多尔衮与皇室之恩怨已经淡去,留在满人心中的,是一位功盖千秋的大英雄。而豫亲王多铎则是多尔衮的铁杆臂助,虽未涉政事,却为大清四方征战,战李闯,收江南,北征喀尔喀蒙古反乱诸部,战功最显。当年贬黜多尔衮,多铎也受了牵连,丢掉了铁帽子王。
为这两位满人大英雄平反,意义不言而喻,那就是重塑满人精魂,以示满人同心。





第二卷 第七百六十二章 大义和生意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2912 23:44:18 本章字数:5300

“八位铁帽子王,配享太庙!”
吴襄更进一步,将其他六位铁帽子王也全提了出来,殿上轰然附和,一股热浪喷薄而起。
“好、好吴爱卿议得好,深合朕心,朕以为”
弘历在龙椅上按部就班,吴襄所言,是他跟茹喜早已议定,跟恂亲王允也通过气的结论。
“怡亲王也是皇考所立,不该跟其他铁帽子王有差,一并配享太庙为好。”
话音刚落,一人扑跪在地上,脑袋叩得咚咚作响,是现任怡亲王弘晓,“奴才怎能受得这样的大恩?皇上此时若是赐死奴才,奴才也欢喜得紧…”
不知是太过高兴还是太过惶恐,弘晓都有些胡言乱语了。
“我大清乃满汉一体,满人不齐心,汉人又怎能齐心呢?”
殿上还有张廷玉、蒋廷锡等汉臣,弘历的话说得份外委婉,汉臣都默然以对,看向吴襄的目光复杂异常。
这是个汉人呢,抬了满旗的汉人,由他出头来推着大清重立满主汉奴的大义,不知道是警告汉人,还是讥讽汉人,总之这味道很是怪异…
不管汉臣怎么想,宗室和满臣已齐齐下跪,逼得汉臣也不得不下跪,一起高呼吾皇圣明。
弘历接着拿出一本书,一本已散于大清乡野,读书人都人手一本的书,《大义觉迷录》。
“皇考以满汉一家为志,希翼我大清能护得华夏道统,守人世伦常。可这世上小人横行,奸贼恣意,竟曲皇考本意,以满汉一家之论,污蔑满人主天下,以族论政,迫压汉人·徒令人心大乱。”
“朕不忍皇考善心被如此污蔑涂抹,朕意已定,收缴《大义觉迷录》,以及所有与曾静案相关的书卷·但有私藏,交有司重责,绝不轻怠!”
跟早前雍正,随后光绪上位不同,弘历是靠着三方强援得位的,因此他对龙椅没有太大的危机感,从来都雍容温和。之前半年更是沉浸于宫闱·不怎么理政,让一殿臣子都没太觉出这位年轻皇帝的帝王气概。
而眼下这一沉声宣谕,终于让众人有了感觉,龙椅上坐着的好像不再是傀儡,至少不完全是了。
“吾皇圣明!”
跟刚才为多尔衮多铎平反时的反应不同,此时却是张廷玉等汉臣真心实意地叩拜高呼,这一天他们已等得太久了。
不管大清的大义是什么,大义都该是皇帝·是朝堂定论之事,这不是乡野小民能掺和的。从古至今,没有谁像雍正那样·认真地跟天下臣民争论大义,由此将宫廷和朝堂运作清清楚楚展示给天下。
就因为雍正搞什么“大义觉迷”,让一国人心崩离,大清今日沦为南蛮侄国,雍正即便不是罪魁祸首,也是推波助澜之人。
“请诛曾静,以谢天下!”
张廷玉更高声呼道,他可没忘雍正背后,还有一个罪魁祸首。
当年曾静案起后,不管是朝堂还是民间·但凡心怀圣贤,坚守理学之人,都坚持曾静当死。可雍正为推行他满汉一家的大义,硬生生留下曾静的徒弟张熙的命,还代两人向朝野讨命,说他们不过是被南蛮蛊惑·在他的教导下已幡然自新,懂了君臣大义。
现在乾率帝重新调理大清的大义,在皮面是君臣大义,在内里则是满主汉奴,满汉一家用来糊墙,重归康熙时代的轨迹。满汉有别这无所谓,只要守住君臣大义的皮面就好。
而要将满主汉奴的君臣大义跟满汉一家的君臣大义区分开,从重处置曾静就是一个强烈的信号。这能让一国朝野都知道,今上的路数跟雍正不一样,汉人还是汉人,满人还是满人。
弘历点头道:“准奏……”
保定府一处民宅里,一个老头正奋笔疾书,一群号衣兵丁拥入,领兵者是一位四品文官。
文官幽幽道:“曾静,皇上召你去京城…”
曾静恳求道:“知府大人,容小人临摹完这一遍好么?先皇著述,曾静已摹到三百三十二遍,这一遍完,也许就能悟得先皇大道……”
知府再忍不住,鄙夷道:“大义觉迷录?你摹一万遍也没用!你以为今上召你,是去奏对满汉一家的君臣大义么?错了,今上是要诛你以谢天下的!”
他吐了口唾沫:“满汉一家……呸!那就是个迷梦!曾静,你该梦醒了!”
曾静惊得无以复加,好半天才结结巴巴地道:“先、先皇亲口赦了我的罪!”
知府哈哈一笑:“先皇免你死罪,是先皇仁心,今上诛你,是今上不忍先皇仁心被污!”
曾静眼珠子转了好几圈,都没明白这说法的道理。乾率帝,推翻他父皇的定论,要杀已赦之人,还是尊重他父皇?
见他还一副要辩难的神情,知府皱眉道:“雷霆雨露都是皇恩,还需要向受者解释吗?”。
曾静浑身都失了力气,瘫在地上,痛苦地道:“杀曾静是小事,可这君臣大义之后又到底是什么呢?没有满汉一家,又何来君臣大义呢?”
知府昂首再重复道:“这需要向尔等小民解释么?”
山东青州府,宁远大将军行辕后堂,左未生放下邸报,低低叹道:“今上终究是聪明人,已经知道,大义绝不容议,更没必要向朝野解释了。”
年羹尧已两鬓斑白,额头皱纹密布,他冷笑道:“这不是今上聪明,而是今上背后有聪明人。更加之这大清只有自保之心,无进取之志,当然也就没必要解释了。”
左未生皱眉道:“大人是说淳太妃?我倒不觉得那妇人有此眼光,她就只看着权。今上既已重造满人精气,该是要跟淳太妃一同,下手收拾我们山吧。”
年羹尧点头:“没错,我也刚收到京中消息,淳太妃推着户部跟南面协商,要开海州、徐州、天津、颍州、汝宁、南阳和西安等地为商埠,还设立了海关衙门,由户部直掌。不止如此·内务府的皇商最近也动弹得利害,今上似乎在调理内务府的利害,要建什么皇商总会
左未生笑了:“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年羹尧摆手:“与大清一国·自是如此,可与满人,与今上和淳太妃等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