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518部分

草清-第518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邹容这一番话,真描出了清代部族政权之实相。中国考试制度之用意,本在开放政权,选拔真才,来分配于政fǔ各部门。现在清代的部族政权,既绝无意于把政权开放,则考试只成为羁縻牢笼之一术。换言之,只让汉人们也尝到一些甜头,开放政权之一角落,作为一种妥协之条件而止。
邹容说:“至于科举清要之选,虽汉人居十之七八,然主事则多额外,翰林则益清贫,补缺难于登天,开坊类于超海。不过设法虚縻之,戢其异心。又多设各省主考学政及州县教育等职,俾以无用之人,治无用之事而已。即幸而亿万人中,有竟登至大学尚书shì郎之位者,又皆头白齿落,垂老气尽,分余沥于满人之手。然定例,汉人必由翰林出身,始堪一拜,而满人则无论出身如何,均能资兼文武,位裁将相,其中盖有深意存焉”。邹容这一说法,也说尽了考试制度在部族政权下所能占之地位。
试问汉唐宋明历代的选举与考试,是否也在刘姓政权李姓政权等之余沥下,许这辈选举与考试的合格人酌量分尝其一杯羹的呢?纵使汉唐宋明诸朝,也各有宗室外戚宦官等擅权用事的糊涂账,然此只是一时的人事**,却非制度本身上有此一分别。
可见每一制度,不当专就此制度之本身论,而该就此制度于政fǔ其余各项制度之相互关系中来看此制度所能发生之功效与其实际的影响。因此元清两代部族政权之考试制度,决不该与中国传统政治下之考试制度同类相视,这已不须再分说。在邹容以前,如道咸时代龚自珍诸人,也已早看到满族政权之居心。
只因那时尚不许汉人们公开抨击,因此如龚自珍辈,只有连带指摘中国历史上历代的考试制度,说它仅只是帝皇sī心,在羁縻玩弄()。这在我们知人论世,究该是分别论之的。
再说满洲人跑进中国,他是先打下了蒙古,才到中国的。因此他对蒙古和西藏,却特别怀柔。尤其对蒙古人,更是刻意拉拢。至于朝鲜,则因他们一向很忠诚于明室,所以满洲人对朝鲜人很歧视。
蒙古人多封贝子、贝勒、亲王之类,成为满洲之亲族。当时是满洲人第一,蒙古人第二,在下始轮到中国人。满清皇帝又特别信奉喇嘛教,像北平雍和宫,便是喇嘛庙。这是他们想借宗教来羁縻蒙古与西藏。宗教在满洲人运用下,也成为一种法术了。所以他们尽管可以同时信崇孔子又礼拜喇嘛。因为这都不是信仰,也都是法术。
他们要统治中国,唯恐自己力量不够,再拉上蒙古,蒙古原先也曾打进中国的。所以满洲人优待他们像亲兄弟般。同时又禁止他们和中国人通商。
满洲人到中国,他们的一切政策,是拿满洲部族来控制中国人。又再拉拢怀柔蒙藏来挟制汉人。
这都在上面讲过了。现在再讲他们对待汉人的办法。他们到中国来,中国人当然要反抗,反抗的领导者,当然是知识分子。于是他们开科取士,承袭了中国考试制度,表示开放政权,中国读书人依然得官做,许你们参加政治,并许做政fǔ里最高的官。但实际上则另有一套办法防制你。如每一衙门满汉夹用,外省督、抚,则多用满人,少用汉人。这样还不够,满洲人最高明的政策,是存心压迫中国知识分子,而讨好下层民众,来分解中国社会之抵抗力。
他们一面在怀柔藩属,压迫中国。一面在羁縻中国知识分子来减轻抵抗。又一面是压迫知识分子而讨好下层民众。这样三方面用心,可谓是很周到的。
康熙、雍正,也都是很能干的皇帝,经他们统治,中国无言论自由,也没有结社出版自由,而还不断有十分可怕的。
种种压迫,而知识分子无法违抗。同时正因为他们还懂得讨好民众。清代有所谓地丁摊粮的办法,只收田租,不再要丁口税。这是他们自己夸许所谓仁政的。在康熙五十年,当时全国人口统计,共二千四百六十二万口,从这年起,清廷下诏永不加丁赋——即人口税,而人口则还是调查,五年一编审,但丁赋永不再加了。
实际上,这一规定,并算不得是仁政。因从中国历史讲,两税制度,早把丁税摊运入地租,后来还要农民服差役,或者出免疫钱,这是后来的不对。王荆公制定了免疫钱,过些时,人民又要当差了,所以明朝才又提出一条鞭法来,再拿差役归入于地租。
满洲人跑进中国,一切都照明制,田赋额也照万历年间的则例征收,那么差役已经摊在田租里,而此下还是照样要差役。到了康熙时,再来一次地断一,这还是照着中国历史的惰xìng在演进,朝三暮四,最多恢复了明代万历时旧额,其实非此而不能。
这哪好算得是仁政?何况地断一后,实际上赋税还是在增所以这一办法,很快就失其讨好民众的作用。而且就基本说,人口税加进地税,将来人口愈增,就形chéng人民对国家不负责。直到现在,中国一般人民,除非有田地房屋,否则对国家就像不要负什么责任似的,这实在也不算是好制度。总之清代在制度上,实在也没有几项值得我们今天之再称道。
我常说,历史上没有历久不坏的制度。何况是法术,仅凭sī心,临时造作,哪能长久?
请代人想讨好民众,这打算并不坏。但他们又存心压迫知识分子。他们只需要有服服帖帖的官,不许有正正大大的人。结果造成了政治上的奴xìng、平庸、敷衍、**、没精神。政治**了,纵想讨好民众,民众也得不到实惠。
到乾隆时,满族官僚日愈放肆,政治加速**,那时中国知识分子的反抗意识已消沉,但下层民众所受的痛苦却积渐忍不住了。于是民变四起,屡仆屡兴。最有名的就是所谓川楚教匪,满洲朝廷费了很大气力才把它压平()。但病根依然存在,一些也没有减。所以此后满清政fǔ即使不遇到中西交通,没有西洋势力侵入,不久也仍得要垮台。
现在我们将讲到太平天国灭亡后的变法和革命。当时主张革命的是孙中山,主张变法的是康有为。
康有为的理论,也不能说他全不对。他说一个国家只要能立宪,皇帝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当时英国有皇帝,德国、日本、意大利也都有皇帝,我们不必定要革命废皇帝,我们尽可一意推行宪法,让满洲人仍做皇帝也要得。
但康有为只知道皇帝无害于立宪,却不知道满清皇帝的后面是一个部族政权在撑腰。部族政权是决不容有所谓立宪的。孙中山先生主张革命,一定要推翻皇帝,康有为的变法就变成了保皇,似乎又像非要皇帝不可了。
康有为实在没有看清楚,他以为只要光绪皇帝听他话,变法就变得成,这是他的大错误。这个错误也就是错误在他没有像西洋人般懂得政治上的所谓主权的观念。他不懂得当时的中国政治,是满洲部族主权的政治。掌握主权的是满洲人,哪里是像他所谓的皇帝**呢?他误认为中国传统政治只是皇帝**,故而以为只要皇帝听我话,便可由皇帝**一变而为皇帝立宪。
后来康梁失败了,梁启超曾慨然说:两千年中国历史只是没有正式的革命。他这句话也不错。但他不知道在中国传统政治下,实不需要革命。而在他们当时,则真非革命不可啊。
不革命,便无法推翻满清的部族政权。梁启超也如康有为,误把中国秦汉以来的传统政治看成为帝王**,帝王**只是一种政治制度,所以只要变法,改革此制度即够。
他不晓得在他当时,这一制度之后面,还有一个力量在拥护,在咫尺。不是皇帝一人就可以**,皇帝背后有他们的部族——满洲人在拥护这皇帝,才始能**。现在光绪皇帝既跳不出满洲人的这一圈,如何能改革这制度?若要把满洲部族这集团打破了,就非革命不可。说到政fǔ背后拥有的一个力量,这便是今天**所讲的立惩背景()。
至于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政权,无论汉、唐、宋、明,却并无sī权力,sī立场,sī背景,它的立场背景便是全国人民,便是全社会。所以遇到政治**,只要换一批人,把制度**了的略略修改,就仍可继续下。于是中国历史上便只有造反,而更无革命了。
任何一朝代,既没有一种sī的力量在支撑,它**了,天下便乱。而实无一个阻碍我们拨乱返治的真力量。现在则有此一个力量在阻碍我们非把此力量打倒不可。这个非打倒不可的情势,就逼成了革命。所以唐、宋兴起不能称为是革命,只是人事变动,最多只能称为是变法。可是清代末年,就非革命不可了。
他这两百多年的政权,和汉唐宋明不同。套西方的话头,可以说当时一切主权在满洲人。打倒满洲人,就是打倒这政治上的一种特权。我们不能说汉代的一切主权在刘家,唐代的一切主权在李家。
中国传统政治,自汉以来,很少这种特权之存在。这我在上面讲述汉唐政治制度时,已详细分析证明过。现在则政权落到一个特殊集团的手里,这便是满洲部族。
若我们把政治主权和政治制度分开说,就形成了两派主张,一派是康有为,他主张要变法,不要革命,他是看了制度没有看主权。另一派是章太炎,他主张只需革命,不需变法,他是看了主权没有看制度。在这两派中间,孙中山先生认为是非革命不可的,而革命之后还得要变法。变法的最要点,则是把皇位传袭彻底废除了,根本不要一皇帝。他参照中西古今的制度,想来创建一个新制度。当然康有为、章太炎不脱是单纯的书生之见,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大政治家,他有书生的修养,对政治和社会也有深刻的观察,他认识中国,也认识西方,所以他的革命理论也不同。
以后满清是推翻了,不过连我们中国的全部历史文化也同样推翻了。这因当时人误认为满清的政治制度便完全是秦始皇以来的中国旧传统。又误认为此种制度可以一言蔽之曰帝王的**。于是因对满清政权之不满意,而影响到对全部历史传统文化不满意。





第二卷 第六百三十九章 琉球之事要掘根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2625 5:16:25 本章字数:3856

第六百三十九章
琉球之事要掘根
郑永指着那霸港外暗礁区的那条海鳌船道:“你只看到了那艘船,当年在这里沉掉的可不止一艘船。
白正理再次以瞪眼表达了自己的难以置信,琉球有这么厉害?搜索最新更新尽在
琉球人当然没这么厉害,问题是萧胜和冯敬尧还没看清形势。尚敬王将责任推卸给萨摩藩,谢罪认错,同时委婉地求告说,萨摩藩在民间蛊惑人心已久,琉球对华妻亲来抱有极大误会,因而不宜签署任何有损于琉球**完整的协议。
萧冯二人哪里明白,萨摩藩何须“蛊惑”琉球人心呢?在琉球人心里,日有本和萨摩藩跟自己就算不是一家人,也有血缘关系,跟萨摩藩的争斗,不过是不愿居于萨摩藩之下而已,而琉球跟华夏可不是一家人。
当年萨摩藩入侵琉球,军队虽有抵抗,可民间却只视为政权更迭,并不视为外族入主。在李肆前世,到萨摩藩正式吞并琉球,乃至后续琉球被并入日有本领土,以及二战后美国将琉球转交日有本,出声反对的都是一些华人后裔,琉球社会风平浪静。
新到的郑永和冯一定,以及伏波军官兵,更是搞不清状况,心中那股天朝上国情结还没丢掉,总认为“琉球人与华夏一衣带水,是忠诚的藩国子民”,跟英华为敌的只是忠于萨摩藩的“一小撮亲日分子”。
援兵到了,计划也更新了。严格说,萧胜和冯敬尧也不算太过自大,新计划还是分化瓦解的路子。拉拢华裔琉球人,将打击面缩小到表面上的亲日派。当然,最关键的还是握住琉球王室。
圣道五年八月以海军一力担纲的琉球之战迸发,英华方面出动了两艘战列舰、四艘巡洋舰和二十来艘护卫舰,加上伏波军左师三千人,以泰山压顶之势,重攻琉球,主攻方向还在那霸港。
琉球军迸发了极大的爱国热情,他们用从首里城搬来的老式火炮英勇抗击,几条英华海军运输船不熟悉那霸水文为躲避炮火,在暗礁区搁浅。当然,这都算成了琉球军的战果。
琉球军能做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炮火很快被压制、摧毁,伏波军自久米岛进入那霸港,控制了整座港口,而对上民人惊惧而愤恨的目光,大家都没有足够的认识。
就单纯的军事而言直到攻陷首里城时,对伏波军还只是强度不超过演习的热身运有动。琉球王室和政府逃到北面今归仁要塞,汇聚军队,负隅顽抗,在萧胜和冯敬尧看来,也不过是穷途末路的挣扎。他们已在等待琉球王的谢罪表同时准备好了条件更为苛刻的新条约。
今归仁要塞地形险要,但在一百多年前抗击萨摩藩入侵时没发挥出应有作用,不仅因为守军士气低靡,逃散了大半,还因为防御设备落后,比如没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