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367部分

草清-第367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径直上书大言国是,掀起一场新风波了。”
又一个苍老声音响起,严三娘想了好一阵,才想起这是门下右侍中杨冲斗,这老头道:“陛下立新国,开华夏新气象,一番动荡自是免不了的,之前是在国政和朝堂上,现在这番景象,只是余势及于乡野。虽说不足为虑,但本朝法网细密,官府也下到了乡里。善政自是泽民更深,可官府若有情弊,也害民更深。若是不在吏治上下足功夫,怕绵绵祸事,接踵而至。”
李肆道:“杨老说得好,借着这股势头,不仅要让都察院真正进入角色,还要让新闻司导引报纸朝吏治上挖。同时呢,叔叔你该引着贤党在县乡公局上下功夫,贤党不也是倡乡约的么,这番局面,就该推着公局出来多承担一些。
“至于入籍之事,虽非地价推高的主因,也值得重视。一方面要调理广东各县的政策,另一方面,周边各省的官府下乡之事也可以尝试启动,至少是放出风声,缓解一下广东局势。而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这一阶段,就得看开闸行动了。”
严三娘不好再“偷听”下去,就到了别处休息,待得这临时国务会议结束,众人散去,她才又进到置政厅。
“娘子好气色,就是练拳别太使劲,当心肚子里的孩子……”
见到严三娘一脸红扑扑的,李肆嗔怪道。安九秀年初诞下了第二位公主,现在满朝目光都投向再度怀孕的严三娘,指望她能诞下第一个皇子。
严三娘没好气地道:“你啊,还是少担心点妾身肚子,多担心点自家江山吧”
把报纸朝书案上一丢,严三娘道:“看吧,这才是圣道元年呢,都有人学你造反了。”
见严三娘柳眉紧蹙,李肆心中浸着暖意,也不顾升职为肆草堂文书的六车小丫头就在身边,将严三娘揽入怀中,低声问道:“是真担心夫君的江山呢,还是担心夫君忘了昔日对娘子的承诺?”
用手轻轻抚过李肆额间的皱纹,多年前,在李庄听涛楼下,李肆允诺让这个世界再无苦难的情形涌上心间,严三娘笑着微微摇头:“妾身早不是那时的无知小女子了,若再回到那时,你可再哄骗不了妾身。这天下世事,哪有绝无苦难的,只能是一点点变好。”
然后她调皮地拉拉李肆的喧子:“若不是见这世间在你手上正在变好,妾身早就带着女儿云游四海,再不理你这暴君了。”
接着她脸颊上涌起忧色和不满:“可这番麻烦,不像是在沙场上对阵鞑子兵,阿肆啊,你喜欢一个人担着这些烦恼,什么事都不跟我们说,到底是要怎么化解?”
李肆摇头:“化解?这番情形,本就是计划中的……”
见着严三娘眉头挑了起来,赶紧笑道:“是不是在想你家夫君我,真是个不顾农人生死,只想着为工商谋利的暴君?”
严三娘嗔怪地白了他一眼,催促着他赶紧老实交代。见她没有深究这句话,李肆心道,他的确要顾农人生死,但跟工商之利相较,农人却是担着生死,到底他维护哪一面,不言而喻……
广东地价暴涨,不过是历史必然。在他前世历史里,广东地价在百年内也在暴涨。南海番禹顺德等县,地价在雍正年间最高不过十来两,而到了嘉庆年月,上等田甚至有八十八两的亩价,扣除通货膨胀因素,也有数倍涨幅,这是工商兴旺后的必然趋势。
除开必然趋势外,还有李肆刻意的推波助澜。一方面他借相对成熟的商路,不断打压粮价,一面借入籍、过契等事,纵容甚至鼓励工商将银子转入土地。这是一番清洗,求的是消灭广东一省的粮食产业,推着农人向经济作物转型。有湖南、广西、广南、暹罗,乃至正在开发中的南洋稻米庄园支撑,广东不需要再自产粮食。土地和人口都要从低水平的经济层面摆脱出来,为迎接工业时代而作准备。
另一方面更关键,这也是工业还未腾飞时的无奈之举。这几年下来,工商通畅,豪商满地,他们也必然要去买田置产。眼下工业方面还没有获得技术上的突破,无法吸纳众多资本,也只能让工商去吃农田。不让他们吃,他们就会去鼓捣金融。去年所发的国债,现在已经在地下形成了一个证券市场,若是没有土地这个出口,银子都扑到证券上,接着的期货、股票一类新鲜玩意,绝对会被这帮富得满身发痒的商人们鼓捣出来。
金融必然要兴盛,但绝不是现在,绝不是连工业体系都没拔起来的现在。所以李肆在这方面卡得很死,用银行、投资公司和票行等各方力量把堤坝筑得高高的。
除此之外,还有诸多问题,也可以靠地价推高这个手段来进行化解,比如现在广东治下,官府下乡和县乡公局推动的最大阻力来自地方宗族,这些宗族把持着大量土地,还是儒党最中坚的支持力量。英华扫荡了清廷在广东的管制,却还没在乡村间深入,这些宗族虽然无法在英华国政上凝聚为强有力的反动力量,却在地方政务上占着举足轻重的份量。
最明显的是顺德县,全县有四成土地都是族田由此吸纳的人口和资本,就难以转入国家体系里。在这种格局下,朝廷法令,官府管治,都无法真正贯穿到底层。
推高地价,推动宗族力量在资本诱引下,先从土地上退开,这也是梳理广东内政的必然一步。
原本也不是完全将资本导入土地,以黄埔城为模板,李肆也掀起了一股城区翻建的热潮,但毕竟此时的华夏,在房地产上面的商业模式远不成熟,收益期太长,相关法规保障也没跟上,只有少数资本流到这个方向。
因此此时的广东,就如彭先仲所列数据那般,崛起的资本没有渲泄之处,只好返身咬在自己的尾巴上,咬着土地不放。
如此剧烈的动荡,副作用也是相当明显。即便李肆和英华朝廷,连带地方官府都在粮价和日用百物上尽力保稳,安定社会底层,但庞大资本投注于土地,必然导致农人失田,然后这些失田之人,无法顺畅转到其他层面谋生的话,就出现了种种问题。再加上一些人难以适应社会变化,也被拖入到这股涡流中,让乱象进一步扩大。从农人转为工人,却连续引发事端的邓小田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对了……邓小田那事,似乎有个什么钟老爷?”
李肆依稀记起汇报曲江事件的奏章里有这么一个人,但念头很快就转开了,没那么凑巧吧。
严三娘有些难以接受:“你是说,这就像一场战争,有人死伤,总是难以避免?这不是跟你唾弃的什么大仁小仁论一个调调么?”
李肆叹气:“娘子,就像在战场上,不管是谁死,你的每一个决定,必然会有无数人因此而死。国政之事,虽不像战争,直接决定生死,可依然要面临取舍。这不是大仁小仁,不是因大仁而必须丢弃小仁。每一个人我都不会放弃,但每个人分到的机会必然没办法平等,同时也不是每一个人都愿意自己伸手,为君者,必然要面对这样的处境,同时承担所有结果。”
严三娘楞楞点头,虽然不是全明白了,却听出了李肆有些无奈,但却绝不会逃避退缩的决心。
她问:“那么,总不能任这地价继续暴涨吧……”
李肆笑道:“当然不会,这般涨势,也出乎我的预料,所以有些事情就不得不提前办了。”
历史进程,绝无人可以如拉铁线一般自如进退,原本李肆计划里有一年半时间来进行转头。让资本咬在土地上不过是权宜之计,是没有渲泄出口的暂居地。英华真正要转型,最终必须要将资本从土地上拔起,甚至比之前明清旧时还要淡漠。
“再涨下去,就会引来越来越多的土地投机客,他们不是以田为业,而是左手进右手出,赚个差价,到那时候,层出不穷的花样就会落到农人身上,然后让千万农人沦落为佃户。现在已经有一些鼻子灵光的豪商,在暗中鼓捣什么田牙会,这可是危险的征兆,我才不得不召集大员,紧急部署开闸行动。”
李肆再次说到开闸行动,严三娘好奇追问。
“明天你家夫君就得有一场表演,到时你可以在一边看,不过有言在先,那只是表演……”
李肆这么说着,严三娘杏眼圆瞪,充满期待。





第二卷 第四百六十一章 一份大餐摆在眼前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2317 16:13:44 本章字数:5943

第四百六十一章 一份大餐摆在眼前
“那帮龟儿子,抢了家里头的鸡鸭,连狗都不放过,还……还……”
“还怎么?径直了说,朝廷替你做主”
广西思明府思陵县板邦山一座山间小村里,听口音该是四川人的年轻农妇吞吞吐吐,状极悲苦,枢密院军礼司郎中袁应纲两眼放光,满怀期待地催促着农妇。
“还把人家的肚兜都抢起跑唠哇”
农妇掩面,袁应纲脸色一僵,翻着白眼就出了屋子,身后农妇却是放开了,满嘴念着那可是上好的苏绣,她娘传下来的宝贝。
思陵县尉强忍住笑,朝这位正五品大员拱手道:“交趾人和国人在这板邦山下隘口来往甚密,姻亲故旧南北相连,都是熟人。虽偶有掠夺,却极少伤人命坏名节之事。”
两人一边说一边朝村子外走,两个枢密院的文办带着几个巡警在后跟着。县尉一身箭袖劲装,就戴着网巾,看脑门上还只是一层青茬,就知道是投效英华不久,他接着道:“安抚和府尊谕令聚兵备变,下官并不觉交趾人有何异动,袁郎中,您此来查探,是为……”
袁应纲哼了一声:“交趾人没怎么为难国人,可不等于交趾国就对我上国恭顺守礼。那郑主早前跟鞑清云贵总督来往,之后又跟云南提督马会伯来往,对我上国图谋不轨,其心可诛”
县尉却还是没搞明白这位军礼司老爷跑到这国门之地,挨家挨户走访,为的是哪般。听袁应纲说到郑家,不以为然地道:“藩国无知,不识我英华天威,总还觉得我英华就如当年的吴三桂。即便北面换了雍正皇帝,郑家都还把满清奉为上国,可到现在,郑家人也一直没敢闹出什么动静。”
袁应纲皱眉:“真没动静?那可是……麻烦啊。”
县尉疑惑,袁应纲叹气:“这帮交趾猴子,胆子真的那么小吗?就只是劫掠、伤人、欺行霸市,这可……”
声音压低,转为县尉听到的自语:“这可不够出师之名……”
说话间迈上一处小山头,袁应纲忽然皱眉:“这里还是我中国之土?”
县尉点头:“当然,康熙四十九年,两边起了争执,就在前方山头勒石为界,立那界石的坑还是我亲手挖的,喏,就在那,大概两里外。”
县尉手臂举到一半,脑袋却跟着袁应纲的手臂转了过去,袁应纲问:“那为何这里还有一块界石?”
看向背后数十步外的山坡下,一块界石赫然立着,周围的坑土还是新鲜的。
“中国人,你们越境了,还不赶紧滚回去”
强调怪异的呼喝响起,片刻后,数十名戴着斗笠的兵丁将袁应纲等人围住。
“嘿嘿……好大的胆子,敢在我上国天官面前撒野还有啊,这界石是怎么回事?不想活了么把你们陈大目叫来”
县尉显然熟悉对方来历,更为对方如此肆无忌惮的行径而暴怒如雷。
“陈大目走了,现在是阮大目管事,他说了,界石就该在那里……”
对方不知出于什么心理,显得格外蛮横。
县尉朝这帮交趾兵丁咆哮了好一阵,得来的却是如林梭镖围逼,他不得不对袁应纲低声道:“袁郎中,咱们还是先撤为好。”
袁应纲哈哈一笑,显得极为开心:“先派人回去通报,至于我么……”
他朝那帮兵娥道:“本官脚踏之处,就是我中国之土,有种把我抓了去,抓了去”
那帮兵丁可没被他这官威震住,利索地就围上来绑住,县尉跟部下大惊,正要拔刀举枪,却被袁应纲吼住。
袁应纲看住这帮交趾兵丁,笑得格外狰狞:“你们犯了一个大错……”
黄埔无涯宫大中门外西侧,马车密密麻麻挤满了“停车场”。马儿骠肥体壮,车子銮金镶银,格外华丽,车中人个个华绸玉带,满手琳琅扳指,挥着的扇子上或字或画,落款都是名家。
这些人下了马车,相互热烈地打着招呼,一同朝大中门行去,其间一对父子模样的人物,更惹来无数人侧目和招呼。大盐商沈世笙沈复仰父子,在广东工商界可是鼎鼎大名。父亲继续操持盐业,儿子则在基建、作坊、车船等各个新行当钻营,既占了稳,又抢了新,家业蒸蒸日上。
“父亲,继续把银子按在田产上,那可是一桩大错”
沈复仰一边应付着众人,一边低声对父亲说着,他事业也忙,已经很少能跟父亲当面交流。
沈世笙皱眉道:“李官家此次摆千商宴,也该是为了广东地价之事,可依着李官家的行事,怎么也不会为难咱们,你是在担心什么?”
沈复仰道:“官家当然不是要为难咱们,儿子是担心会失掉机会。父亲把流水银子转了十几万到田产上,到时候眼瞧着机会送上门,咱们银子还不够使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