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350部分

草清-第350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外记注官不哆嗦了,眼角升起泪光,“陛下纳谏之心诚诚,日月可昭。”
本是坐着的,这一感动,跟着梁载琛一同拜下了,拜过之后,还在本本上刷刷写下一行字:“陛下闻过即改,正君心以待国是……”
目送这两个腐儒告退,李肆的嘴角骤然垮下,你们要君圣臣贤,我就演给你们看吧,反正政治人物该如何表演,前世他看得太多了。
若是一般的华夏帝王,整个人生都在这个狭小的舞台上演出,可他李肆却不是,这仅仅只是一处舞台。
“陛下,大中门外已聚了上万民众,按陛下之前所言,该是出面的时候了。”
一个年轻人在身侧轻声道,李肆呼了口气,从天王到皇帝,看起来只是一步,变化却是天翻地覆,现在他的日程已经排得满满的,竟没有多少自在时间了。
昨日被老婆们提醒,朱雨悠已经回了家,现在身边人是这个杨适。老李庄人,二十多岁,老实憨厚,在白城书院读了几年,学问不深,但做事细致勤勉。被李肆委任为内廷司谕,其实就是随身助理,主要工作是跟中廷交接李肆的事务流程。
“格桑,走”
李肆起身,招呼着内廷司阙格桑顿珠。
“陛下稍等,还得去找龙大哥安排护卫呢”
这个依旧一身藏服的康巴汉子高声嚷嚷着,还没多少把李肆当什么博格达汗看待的尊崇,可就是这语气才让李肆感觉熟悉,嘴角又泛起欣慰的微笑。
李肆称帝,安保体系就有了一番大调理。内廷司阙是随身宿卫,由格桑顿珠统领,人数也就五六十人,其中还包括一半女卫,负责李肆和媳妇们的随身安保。担负主要护卫职责的是中廷的禁卫,由龙高山任禁卫统领,负责李肆出行的安保。
“别那么麻烦,招呼他跟上就好。”
李肆一边由侍女伺候着穿上朝服龙袍一边说着,再戴上翼善冠,出了肆草堂,跨上马车就叫走,后面龙高山和格桑顿珠急急策马跟上,沿着无涯宫侧道,片刻后就到了大中门。
天坛自祭天大典后,除了连接大中门的大道和中间那一圈外,其他地方都对外开放。偌大广场上,人来人往,朝着天堂正中那无字“天牌”叩首。让人们如此恭敬的,除了这上天之位外,还有上面供奉着的《皇英君宪》。
这份君宪的内容已经通过报纸,向英华治下所有民人传播,看着里面的内容,人们都觉恍若置身梦中。从古至今,没有哪个皇帝会这么细致、这么郑重地向天下人许诺,还宣称若是做不到,他这皇帝,连带他的子孙,都随时准备着下台。
仅仅只是这样的许诺,就足以牢牢地吸聚人心。而随着这份君宪还一同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将之前李肆身为英华天王时的《英华民宪》、《英华商宪》进行了汇总整合,包括简削之后的《皇英刑律》,仅仅是这些法令,就足以让各界民人,乃至读书人满心称颂。在他们看来,靠着这些法令,以及李肆在天王府时期的一系列仁政,就足以保证李肆的治政,朝着他的许诺稳稳前行。
所以这广场上恭敬行礼的,什么人色都有,甚至有不少一队队而来的蒙学学童。
除了拜天拜约的,还有不少聚在大中门下,这些都是朴实民人。什么稻米、鸡蛋、蔬菜瓜果和手工品堆在那些立得笔直的侍卫亲军身前,甚至还有人径直朝侍卫亲军身上披他们缝制的衣物,让原本当泥胎菩萨的将士们既是啼笑皆非,又是满心感动,更有一股浓浓的自豪在全身涤荡着。
英华治下,其他地方不论,至少广东一省,这两年来日子已经大变样。工商茂盛,农人负担减轻,文人虽各有心思,往昔的枷锁却消解了。而英华官府在医卫、救济等各方面做的事比满清时期强了若干倍,贪腐虽说不上禁绝,却也不再是朗朗白日下的勾当。已经有人在叫嚷眼下的日子就是盛世,李肆登基为帝,发出如此约定,那十数万人之前在天坛上的呼喊,可是他们真实的心声。
循着往日的传统,来宫门前进献贡物,就是他们表达拥护李肆,拥护新朝之心的行为。
除了献物,民人还聚在此处,想见得天颜,可依着他们的小民心性,又没胆子求见,就只好蹭在这里,希望能凑巧见到李肆出行。
此刻在大中门前,聚了上万民众,害得刚就任侍卫亲军统领一职的孟松江紧张得一脸发白,不仅调了两个整营,一千二百人来守护宫门,还一个劲地向于汉翼求援。再见到一袭明黄身影在十数人的簇拥下上了大中门,更是朝天长叹,心说这半年侍卫亲军统领的差事,多半会要了自己的小命。
“陛下驾到——”
大中门上的侍卫亲军齐声高喊,下方那正嗡嗡喧闹着的上万人顿时平静了,可仅仅只是片刻,再度爆发出热烈的欢呼。
李肆朝着民人们挥手,心说自己的舞台满处皆是,民众就是一个,不止是民众。
“下午两点,陛下还要在普仁殿召见新封武官点要开御门听政会,晚上七点接见云南、贵州、湖南、江西和福建五省的安抚使和招讨使……”
“明天的行程是东莞和佛山,视察东莞机械和佛山钢铁,还有佛山制造局。途中要在青浦停留,与中书厅、工商署和工商总会一起讨论工商事的政务流程。”
“第三日是先视察黄埔讲武学堂,再启程去新安,准备视察香港海军讲武学堂……”
李肆一边笑着挥手,一边听杨适汇报着日程安排,他的舞台太大,那些腐儒若是以为靠着什么君王礼法就能再造君父,真是有些白日做梦了。
可再想想这些日程,李肆的笑容就僵硬起来,挥手的动作也机械了,这日子,该怎么活……





第二卷 第四百四十章 没太监,乃圣君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236 22:44:28 本章字数:4034

第四百四十章 没太监,乃圣君
不尽快将这英朝权政结构搭起来,李肆就真没办法活了。
作了几天准备,再花几天分别回应军政工商民各界人心,称帝半月后,李肆终于在普仁殿再度召开御前会议,此次会议被称为“皇英国政大议”,这一次会议调理了英华国政根基,从国政体制上阐述了李肆该怎么兑现《皇英君宪》。
后世史书上说当日秋高气爽,文武百官紧密地团结在以皇帝陛下为核心的大英王朝领导层周围,高举天主道理论和“三代之治”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皇英国宪》,进一步加强华夏圣道之治的建设,为构建皇帝陛下所描述的大同盛世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回归事实的话,这一天很乱,因为李肆一下烧了三把火。
首先是调理皇帝本人和英朝一国的关系,在《皇英国宪》里,李肆已经承诺,不以一国奉养一君,君国再非一体。原本很多人,甚至三贤党之流都不觉得李肆会在这上面较真。唐太宗还有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历代明君也都说过类似的话,可不过都是用袖子遮嘴,免得吃相太难看的姿态而已。
却没想到,李肆是认真的。
首先他就明确,现在国家分内、中、外三廷,内廷为皇室,外廷为国朝,中廷接内外,内廷之事与国政再无关系。这话意味着两点,一是皇室内库和国库将是两个隔绝的体系,皇帝再不能将天下当作一己之私,随意伸手。这点三贤党乃至圣儒党都是欣然接受,需要考虑的是怎么落实。但另一点却意味着,皇帝的私事也跟国家再没关系。
这点读书人都不干了,甚至范晋刘兴纯等心腹嫡系都觉难以接受。大家都说,虽然君国不再一体,可皇帝终究是一国之尊,是这一国的脑袋,一国的脸面,公私也不能这般泾渭分明。皇帝讨老婆,生儿子,都跟帝王传承有关,若是全然隔绝于外,这国体也难稳下去。
然后李肆就说,那好,我让点步,但是皇室奉养,国家也必须承担一些,众人才醒悟过来,原来李肆是在退两步进一步,跟他们谈生意呢。
拿出谈生意的架势来,事情落到实处,这“谈判”就能见到进展了。随后大家达成共识,皇室自然要享受诸多特权,国库还要在各处予以专门补贴,具体一项项确定,皇帝虽不能随意划拉国库银子到内库,但也不能腰包空空。
至于皇室宗亲的待遇,明时宗室的教训犹在眼前,反而是宋时宗室,规模既有控制,宗室又能参与政事,只是不能当阁臣而已,宗亲与国相处比较和谐,大家都同意以宋制为基础进行完善。
再说到嫡位传承,争议就出来了,李肆摆出强硬姿态,宣称绝不由外廷朝臣掺和,惹得不少文臣慷慨陈词,甚至还有人准备在殿上撒泼打滚,好换一顿廷杖。英华新朝的第一顿廷杖,几乎所有文臣都抢着想挨,这可是青史留名之事。
可惜,李肆没给他们机会,板子有,只是用来叉人的,谁拿出一副诤臣的模样来玩肉谏,直接叉出去,取消朝会资格就行了。
华夏的事就是这么扯蛋,李肆还没儿子,众人就开始争了。也不是争该立谁,而是争这事该谁说了算。
在众人喧嚣的反对声浪中品出了“反动势力”的强大,甚至连心腹嫡系都包括在内,李肆只好让托儿李朱绶上台,拿出了早准备好的备选方案,那就是不学北面康麻子那般不立储,在世之时,至少会把太子是谁确定好。
想到李肆还没儿子,此事还不是迫在眉睫,外廷文武觉得时间还长,现在有这阶段性的胜利也就够了,终于不再鼓噪。
之后再说到后妃事,要立谁为后这事,李肆早有定计,众人自然不敢置啄具体人选,只是催促李肆尽快办事。但后妃事却延伸出另一桩大事,那就是……太监。
“宫闱无阉人,恐不合前例……”
即便是之前唾沫星子喷得满天飞的文臣,也都只敢委婉地提醒。李肆从没用过太监,现在称了帝,再不用可不行,到时宫闱男女混杂,成何体统?
“前例?前到哪里的例?三代圣王有太监吗?朕观历史,周时礼乐崩塌,方有阉人……”
李肆开口就扯三代之治,满嘴腐儒味,众人都无言以对。都知这阉人非善政,可君王宫闱,不用阉人,又怎么保得清白?
“为何要用阉人?就因为历代君王,后宫佳丽三千嘛。朕早说了,朕这皇帝,再非旧日之君王,内廷当俭省如庶常之家。看朕之岳父安老爷子,家中藏娇二十多位,加上随侍女眷上百,没太监不也是管得好好的?”
李肆振振有词地说着,还扯出安金枝来打比方,众人都不自然地咳嗽出声,那是民间不准用阉人嘛,真要随便用,你看你岳父用不用?
李肆却是没理会他们,情绪越说越昂扬:“阉人断男根,乃伤天害理之事,皇帝贵为天下之尊,却倚此极恶调理家事,这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不止如此,古往今来,阉人乱国政不知芸芸几多,朕要兴三代之治,这阉人,朕就是不能用。你们听清楚了,朕……就是不要太监”
众人面面相觑,思绪凌乱,不要太监,对臣子们来说当然是大好事。太监历来就是皇帝用来制衡朝臣的工具,秦汉唐宋明,代代都有太监乱政。不说其他事,就以不要太监这一事而言,李肆真能做到,那已经超越华夏历代君王,足以称圣了。
可问题是,宫闱到底该怎么管呢?
臣子们喘了一会粗气,都不再多嘴了,反正是你说的不要,到时宫闱出了丑事,咱们可是有言在先的……
李肆沉声道:“朕金口玉言,绝非儿戏,我英华,禁阉人绝太监”
瞧着众人只当三分真的脸色,李肆心说,你们就好好看着吧,这太监,我李肆是绝不要的……至于宫闱的管理,我这辈子也不想跟安老丈人比。要将这皇帝改造为圣王之君,就得先从自己宫闱下刀,把自己小dd管好,把后~宫管好。
为了增强说服力,免得臣子们都觉得自己是在开玩笑,李肆召来内廷总管,让她给朝臣里解释清楚。
内廷总管是位五十多岁的朴实寡妇,也是老刘村的人,叫刘冯氏。穿了一身五品诰命的服饰上殿,瞧着满目朱紫,本有些慌张,可再见到一身龙袍的李肆,顿时平静下来。她是日日都能见着皇帝,还如往常街坊邻里那般随口招呼的,这点阵仗有什么好怕。
听到一殿大老爷们都觉得没有阉人,皇帝宫闱就难保清白,刘冯氏怒了。
“算上后面要进宫的两位娘娘,陛下身边就五位娘娘,再加上她们身边各有的一两个通房大丫头,也不过十来个姑娘。就算日后再多些,能多过一百?这能有什么脏污事?”
“其他女子?其他丫鬟女卫,那都是良家人,到时间了就要出宫许配的。她们跟禁卫,或者是侍卫亲军那些酗看对了眼,那还是陛下都说好的喜事。”
“嘿,你们都是有家的,三妻四妾的大老爷们,家中没个几十百来号女子,那算是大老爷的家么?大老爷们可用不了阉人,难道也都管不住自家后院?”
听得这总管婆子像是在说普通富贵人家一般地说着皇帝宫闱,众人都觉头疼,有人忍不住出声提醒,只要在皇帝宫闱里,即便就是个小丫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