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草清 >

第294部分

草清-第294部分

小说: 草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肆提到了他的天主大道:“英华立国檄文里就说过,人立于天地,所承大道为何?即是相安相利,共得福祉。此道之下,方有践行之论,尔等所学孔孟之言,程朱之理,高于此道乎?难道不是践行此道的细论?”
举子们沉默,当然是,但他们不愿公开表态。
李肆再道:“早前即有言,孔孟之道,根基在于血脉宗法,由父子、夫妻、兄弟之血脉人伦及于一国,扩之诸事。然宋明即有论,此乃古儒,上古乃至三代,都是封建之国,而后始皇帝起,化为郡县,这根基早已变化。孔孟之言,若无董仲舒诸人新造为官儒,又何能举内圣外王之旗,行儒法一家之政?”
这话说得诛心,但外儒内法的根底,读透书的举子们却不得不承认。
眼见李肆要将孔孟之道借儒法一家踏于足下,郑燮挺身而出。
“正是君王不顺天应道,以皇权恶法逞私欲,钳人心,才使得仁义不行,天下乃有率兽食人之乱。若是历代君王以仁为本,诚心修德,我华夏岂有绵延祸患?”
这反驳是老套路了,不是我孔孟之道不行,而是没人真心行道。
李肆呵呵一笑:“尔等也视法家为恶?”
郑燮带着众举子朗声道:“然”
儒家讲道德文章,当然不愿承认法家是老搭档,至少面上是不认的。对未入仕的举子们来说,法家那套的根源可不在他们儒家身上,而是从皇权,从宫廷,从朝堂和官府里流下来的。那是权之私欲,是孔孟大道受了权钱邪魔所惑的侵蚀。
李肆摇头:“可一国终须有法,嗯,你们会说此法非法家,那么一国之军是该行法家呢,还是该行孔孟之道?”
见举子们沉默,李肆继续道:“孔孟耻杨朱,那么商货流通,是该用算盘呢,还是以道德?尔等都是饱学之士,不必孤来重讲义利之辨吧?”
接着李肆道:“英慈院救治伤病,又是依的什么道?医者眼里,人人皆一,这不就是墨翟之道么?而工匠造物,依着的又是格物致理,这是什么道?更是天道尔等要论奇技yin巧,上古时若无有巢氏、燧人氏、伏羲和神农浸yin这格物之事,我等今日不都还是茹毛饮血,口吐兽言?”
有举子不甘地道:“上古先贤求的是民人饱暖相安,此外再多,圣人言,饱暖思yin欲,那工匠之事,怎么就不是奇技yin巧?”
李肆嗤笑:“你来应试,是为饱暖么?”
那举子连连摇头。
李肆问:“既已饱暖,何不就在家中传宗接代,来应试做什么?”
那举子怔住,憋了好一阵,涨红着脸道:“学生又不是猪学生心怀天下,求的是一展所学,为民造福”
不等李肆开口,其他举子都笑了,你不是猪,那就当别人是猪么?你有冠冕堂皇的大理想,别人就不能有小心思,想过得更好?
这小插曲过后,李肆总结道:“上天施于人之大道,即便是圣人,也难以一蔽全。尔等肯定是在想,这英华一国,要行的天主道是斥孔孟,兴杨朱,这可是大错特错英华所行天主大道,容下了孔孟杨朱、老庄墨翟,乃天人相应的大道……”
李肆举掌对天:“天主大道,这及天的一条,就是上天本在我们头上有一个老天善恶上天在辨,功罪上天在论”
这是华夏人的共识,俗语有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从士子到民人,都是这般认识。而此说也如董仲舒尊儒一般,将上天摆在主宰人世的至高地位,举子们都默默点头。
“上天有大道,不仅及于人,也及于万物。而此道我辈凡人只能漫漫追索,可执一脉,可得一鳞,却无人可极尽此道。”
这是道家之说,举子们心想,这就是要将孔孟之道从神坛上赶下来。但又一转念,隐觉有什么文章,那君王呢?立了上天,再立无人有权威之道,君王之权,又由何来?
接着李肆转掌,指向自己。
“此道及于人,有血脉之道,立学之道,有工商之道,军政之道,道道纷杂,要怎样才能相济相成?就得另有一道,调谐阴阳,仲裁黑白,绝各道之害,扬各道之利。这一道就是君王道,我李肆……持此道而治国,持此道而王天下。”
静寂了好一阵,举子们一片哗然,李肆这一论出口,含着太多内容,举子们却是先领会到了两桩。
第一,李肆并不是要废孔孟之道,只是要这一道从治政的位置上下去。
第二,李肆所说的“君王”,就是一个居间仲裁调停之人,不再是统宰一切的圣人。
郑燮两眼圆瞪,失声道:“自此之后,再无君父?”
李肆含笑点头,那是肯定的,要把孔孟之儒赶下去,皇帝也就没办法再成“当世师表”、“在世完人”,更没办法依着儒家血脉宗法之理,成为天下人的大家长,成为“君父”。
“这家伙,还是把事情当作一桩生意来看啊,他要孔孟之道不再掌国,自己也交出君父,这不就是一场交易么?”
段雨悠心有所感,无比感慨地想着。





第二卷 第三百六十九章 真理三纲
泡书吧 更新时间:201221 0:00:01 本章字数:4359

第三百六十九章 真理三纲
【这两章很难写,估计很多人也不喜,但这是书的立意,英朝思想根底,也不得不写,如此不讨好的事,匪头不得不干,此章过后,将是其他方向了。只希望看厌了的读者,还能接下去看后续情节。】
天主道这一论的冲击,让举子们心弦剧震,却不像要踢飞孔孟那般抵触。明清交际时,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等一辈人,已经在讲虚君之治。但在外一面,有满清入关,打断了这思潮,在内一面,这几人之学说,未能深究成理,终究只是飘渺之言。
现在按照满清纪元,已快是康熙五十六年,黄顾王等人之说虽有淡薄,却还留着余韵。此时的读书人,多多少少接触过一些,都只觉是遥不可及之学理,永难践行。
却不想李肆丢出这天主道,一脚将孔孟道统踹下朝堂,一脚也将君王踹下遥不可及的云巅,竟是再牵起了那三人之说的尾音。而与之不同的是,李肆不是要虚君,而只是“矮君”,他要君王跟着孔孟一起矮下去,由此敞开空间,迎入其他的道。这一说竟是自洽一理,让黄王顾那番虚君之论有了实在的落处。
这个表态让举子们心中蠢蠢欲动,董仲舒立起上天,大讲天人感应,也是含着让士子制衡皇权的用意,却曲折蜿蜒,遮遮掩掩。而李肆只把君王立为世间仲裁之尊,这样的君王,必然就要倚道而行,而他所倚的君王道,大家都有了发言权。
说得直白些,他们士子们能更理直气壮地高举道统,将孔孟道变为君王道,当然,这个过程本身就得受李肆那君王道的仲裁,光靠之前什么“圣人言如斯,当世即该如斯”的蛮横,那可是不行的。
“华为美,美乃循道而显,夏为大,海纳百川方为大,刚才三族歌舞,大家都看得明白,各族有各族风情,此理及于一国,士农工商,衣食住行,国政军事,都各有自己的一番讲究,也须得各自的道去领,由此才能相济相成。”
李肆此言,让举子们都开始为孔孟道低头去找起地盘来,同时也都在想,这跟之后中了会试,进了翰林院,到底该干什么可有密切关系。
“天主道有三论,一是上天,二是诸道与君王,三就是天人之伦。包括普天之下,人人皆一、上天许人自利、上天期人自利而不相害,这就是孔孟老庄、杨朱墨翟所讲的大同之治我英华立国,为的就是万民福祉,为的是大同之治,这英华一国,也就是华夏人之国是你,是他,是我,大家一同的国”
李肆手掌转下指地,再道出这一论,英华的天主道,终于清晰地展现轮廓。这不是一门学问,这是一个共识,顶着同一片天,脚踩同一片地,君王执中守正,国人各索其道。治国上没有君君臣臣了,什么事得守那事上本有的道。
和众举子一样,郑燮的内心也被这天主道带起的荡动塞得满满的,但他却靠着急切和不甘挤出了一丝空间,出声问道:“天王还未言,我孔孟道,到底将如何自立?”
嗡嗡议论声顿止,大家也都在寻思这问题呢。
李肆朗声道:“孔孟之仁,乃人心根底。治国非止治人心,所以才要孔孟之道与诸道并行,而就治人心一事,非孔孟道不行”
刚才是一震一摔,现在又是一捧了。
“兴教化,广仁德,修身齐家,乃至以德考官,以仁谏君,孔孟之道,下要行到乡野之处,上也要及于君王耳心,读孔孟书的人,要做的事可太多了。”
李肆举起了“德”字,说的是,孔孟之道就别来治国了,统统去治人心,道德世界是你们的。
有一句话叫“过犹不及”,亲亲尊尊,基于血脉宗法之礼扩散而出的孔孟之道,有着它自身适用的范畴,那就是道德领域。但是道德被扯来糊国政之墙,就变成了官儒。在汉人王朝时代,即便跟法家结合,终究还受着实用主义的限制,危害还未深入骨髓。而到了满清,外族一压,儒法相织,这多跨出来的一步,不仅拖着国政坠入腐臭深渊,还让原本的道德失了本色。满清犬儒社会的种种光怪陆离,那就是再鲜活不过的现实写照。
从私利上说,这类似“道德下乡”的趋势,举子们是不乐意的。从他们所学孔孟之道的公利上说,他们却不得不承认,孔孟之道,在这英华的周旋之地,可比满清治下大了许多。
“至于诸位,英华未来,还等着大家尽展所能呢。横渠先生有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是他对读书人所愿,而在这英华,更有去处,待着诸位去践行”
李肆继续画饼,但这饼却是清晰可见,将成事实的。
“白城学院有四楼,立心楼是探究天人大道的学究之路,立命楼则是以学以德入工商农稼,助民人谋富贵,继学楼则是广采华夏数千年绝弃之学,兴文立史,太平楼则是探究君王道的治政之路。这四楼正广开大门,等着诸位入内。”
眼见夜色已深,士子们也都人心似醉,这么多东西一时难以消化,李肆就不再多言,虚虚拱手道:“英华一国,还仅是小小天地,若是不愿受这般前程,孤无怨言,若是愿与孤携手而进,在此孤代治下千万民人,向诸位谢过”
这一拱手,举子们顿时惊醒,下意识地都哗啦又跪下了。李肆再不要君父,不等于人臣之礼也废了,他在台上一礼,怎么也得三拜九叩来回……
“孤既不是君父,前朝大礼自该简从了,一拜即可。”
李肆受了一拜后,挥袖下了台,进到帐中,一张沉凝肃穆的脸顿时垮了,抹着额头上的汗道:“可比盘石玉跳大鼓还累……”
段雨悠噗哧一笑,却又转头朝场中看去,正见那郑燮朝帐中拱手,像是敬谢李肆对孔孟之道的“引流”。
英华永历元年十二月二十一,会试顺利举行。英华永历二年元月初十,殿试在黄埔无涯宫至正殿举行。五科总计三百多人分别得了一二三甲,进士科状元叫唐孙镐,此人是绍兴师爷世家出身。江南祸起时,随着亲族来这广东避祸,早早就入了天王府,在尚书厅下供职。此次由他得了状元,出身在江南,又早从龙,算是调和英华治下各方读书人的折中之选。【1】
恩科状元郑燮一身大红冠服,朝亲手递上“状元封诏”的李肆跪拜而下,看着李肆那明黄龙袍上的双身团龙,再感受着帽翅在脑后的悠悠晃动,一股极度陌生,却又极度向往的心绪激荡不停。
“果然是全新之朝,就不知我辈士人,能在此朝里作出一番怎样的事业。”
郑燮深深叹着。
士子们原以为这场人心风波,随着李肆一声“各归各的道”而要平息,却不想殿试之后,段宏时的《真理学》出炉,引发了更深更广的思潮卷动。
“上天造人亦造物,人自利而有界,人当与造物相济相谐,曰……天为人之纲”
“天道施于世,君持道而治国,有道国兴,无道国废,曰……道为君之纲”
“华夏立国,为谋万民相利,背国者夷狄,入国者华夏,曰……国为民之纲”
孔孟道连着理学,被李肆推下朝堂,停在了人心一层。而他所持的“君王道”,士子们看白城学院太平楼薛雪所讲的课目,竟有些类似鬼谷子一类的“谋道”,也就是帝王术,都觉再没自己插手的空间。
现在《真理学》一书立起了新的三纲,顿时让士子们精神大振,段宏时这书是在说,除了教化人心,弘扬文教礼仪之外,孔孟之道沿着理学再到段宏时这“真理学”一途,还是能有挤进君王道的机会。
这本《真理学》一出,当时就被抢购一空,幸好英华境内的书坊已经经受了报纸大战的考验,不管是人才、技术和经验,都足以应付这般局面。活字版一上,无数盗版纷纷扬扬传播开来,气得段宏时吹起了胡子。
“老夫的文字,印在擦屁股的草纸上,几十文钱一本满大街卖,即便不为银子,也失了颜面。那盗版之人,赶紧杀一批,流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