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于康熙末年 >

第953部分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953部分

小说: 重生于康熙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闹了这一出,被父母训一顿,晓得父母并没有将科举看得太重,他心中的郁结反而散了。 
等到喝了两碗药,饱睡了一晚后,他就好了大半。 
倒是恒生与左住他们,因天佑病了,都跟着忧心,恨不得立时请假陪着他。弄得天佑这个当哥哥的,羞愧不已,只说自己好了。 
曹颙见孩子们每日去上学辛苦,想起后世的暑假。 
如今这孩子太辛苦,除了三节之外,鲜少有放假休息的时候。他想着,要不然就让孩子们请上一月假,送他们去海淀庄子避暑。 
初瑜听了,建议先问问田氏。毕竟左住、左成两个都进学,别再耽搁了课业。 
田氏虽盼着儿子出息,可也被天佑的病给唬到。不过是功名也好,利禄也罢,在当娘的心中,都比不得儿子的健康平安重要。 
因此,听初瑜说想让孩子孩休假避暑,田氏忙点头道好。 
宫里那边,则是曹颙亲自替恒生请了假。 
孩子们都送过去,也不好单留下个长生。曹颙便跟夫子说了,将家学也先转到海淀,几个小的也借此跟了过去。 
左右那边地方宽敞,也安置得下。 
如此一来,京城府邸这边,就剩下曹颙夫妇,静寂许多。 
进了五月下旬。天气越发热得狠了。 
虽说衙门里有冰盆,但是压根遏制不了暑热。曹颙实是没法子,整日里扇子不离手。 
十六阿哥有次找他,见他这样,就送了一匣子扇子给他。上面是他的亲笔题字,还盖着他的小印,到是有模有样。 
十六阿哥得意洋洋道:“写得不错吧,如今外头求爷题匾,一个字几百两银子,爷都不耐烦理。” 
名为求字,奉送“润笔”之资,实际上哪里只是为求字? 
不过是十六阿哥袭了亲王,又受新皇器重,成了实权王爷,外头想法子孝敬罢了。这其中,又以内务府那伙人最活跃。 
曹颙听了。看了他一眼,道:“不管旁人求不求,十六爷可是答应过天慧,要给她的铺子题字。” 
“爷记得,不用你这孝子爹爹提醒我。儿女都是债,什么时候长大成人了,才能叫人省心。”十六阿哥略有感触道。 
如今京城这般炎热,大家都以为,皇帝就算不北巡,也定会移驾畅春园。没想到等到现下,也没有听说皇上有要出宫的消息。 
等到五月二十四凌晨,京城再次响起了国丧的钟声,仁寿皇太后,崩于永和宫。 
曹颙是隐约记得这一段的,倒是没有太意外。 
只有初瑜,唤人掌灯后,神色有些沉重。曹颙见状,低声问道:“这是怎么了?” 
初瑜待丫鬟们出去,才轻声回道:“这些日子,有不少宫里的闲话出来都不是什么好话……不外乎皇上不孝母后,苛待手足什么的……” 
曹颙擦了把脸,道:“你理这些闲话作甚?旁人愿意说就说去,不会牵扯到岳父身上。岳父向来行事恭谨,皇上是知道的。” 
嘴里这样说着,他心中却在思索。 
九阿哥被押送到西宁,十阿哥去了喀尔喀,十四阿哥、十五阿哥两个在景陵‘守陵’剩下的就只有三阿哥与皇侄弘哲。 
三阿哥的胆子怕是吓破了,只求皇上不找他算旧账就好,哪里还敢有小动作。剩下有嫌疑的,就是理郡王弘熙。 
难道他以为抹黑皇帝,就能有机会颠覆帝个?那样的话,委实太可笑。 
满清早先是有“八王议政。的说辞,但是在意名存实亡。现下虽还有议政大臣会议,但是与会者,不仅仅是宗室王公,还有内务府总管、领侍卫内大臣、大学士、六部满尚书。 
后边这些人,都是以皇帝为马首的。 
这所谓的议政会议,不过是走个形式。最终还是要顺承皇帝的喜怒办事。 
初瑜犹豫了一下,低声道:“若是旁人说的还好,这些话却是从国舅府流出的……,” 
“国舅府?隆科多还不至老糊涂吧?”曹颙听了,不由皱眉。 
隆科多就算再张狂,也不至于得了便宜还卖乖,为太后说话。 
“是白国舅府上。”初瑜道。 
曹颙这才想起,如今还有个国舅府,说的是太后亲弟,雍正的亲舅舅一等公白启。 
“话都传到你耳中,那定瞒不过皇上,且等着看吧。”曹颙道。 
夫妻两个说着闲话,收拾妥当,乐春也带人送上早饭。 
曹颙匆匆用了早饭,便穿戴了出门。初瑜这边,则是要等着天明候旨,听从礼部的安排。 
因阴天的缘故,外头漆黑一片,远远地有灯毙, 
等曹颙到宫门外时,这边已经是灯火通明、人影晃动。 
虽说后丧与帝丧,同属国丧,但是帝丧涉及皇位更替、朝臣兴衰,大家都战战兢兢;若是皇后薨,大家还能琢磨琢磨,后宫哪里娘娘能当权,自家有有没有适龄的姑娘进宫,对储位影响什么的。 
可现下是太后丧,还是与皇上不合的太后丧,听到丧音过来奔丧的王公大臣,则轻省多了。 
明明是困得很,打着哈欠,眼里水汪汪的。却是怕落在旁人眼中,失了恭敬。要知道,自打满清开国。这几代皇帝都爱在丧事上迁怒人。一场大丧事下来,就有不少官员被摘了顶戴。 
现下这起子人,却是变现得够热闹。他们或是扯出手绢,或是押着袖子,往眼睛上揉。而后,眼泪就流个痛快,嘴里却念叨着,太后娘娘如何仁慈,云云。 
曹颙见状,低头看看自己袖子。 
等到寅末卯初,东方渐白,王公大臣也到的差不多。 
礼部与内务府官员,带着小吏。已经运来白布罩衣,侍候着众人换服。少一时,宫门口便是一片白茫茫。 
从敲响丧钟到现下,已经两个时辰,还不见有如何致哀理丧的旨意下来”, 
永和宫,正寝。 
太后躺在哪里,眉头微蹙,像是极力在忍耐什么。她的额角,乌青一片,看着很是怕人。 
皇后脸色苍白,手中拿着个粉盒,站在杭边,小心翼翼地往太后脸上的伤处涂粉。不知是不是紧张,手中一哆嗦,粉拍落在太后胸前, 
雍正站在那里,就这样看着,神情比哭还难看。他紧紧地握了拳头,将牙齿咬得直响。 
确认太后薨的那刻,他甚至是心存窃喜的,所以迫不及待地命人敲了丧钟。可丧钟过后,他就站在这里,看着炕上躺着这个女人,心中说不出到底是什么味道。 
太后虽是凌晨薨的,可是她是在昨晚就行始闹腾的。 
雍正本在养心殿忙着看奏折,心里想着是何处当麦收,不知今年年景如何;何处该修渠,又从哪里生银钱什么的。 
这个国家,因吏治松弛腐败,已经十疮百孔。他这个皇帝,还没有开始帝王的享受,就先像个糊纸匠似的,东贴一块,西补一块,忙得脚打后脑勺。 
没想到,太后竟破天慌地使人来请。 
今天内务府新到贡桃,是太后喜欢吃的,雍正便使人送到永和宫。难道是这个缘故?他带了几分疑惑,些许期待,到了永和宫。 
毕竟是母子,即便僵持成这样,他也多少寻着一丝丝希翼。 
没想到,太后一见他,就是怒不可支的模样。 
见到雍正,她也不多话,劈头骂道:“好恨的心,你真要害了老十四不成?你已经抢了他的皇位,还要谋他的性命?” 
她没有避人,这寝殿上侍候的宫女内侍就有好几个。 
雍正停在那里,看着眼前状若癫狂的太后,脸色一些子变得铁青。 
“抢”?什么叫“抢”? 
并日有景陵都统的折子递过来,说是十五阿哥感染时疫,是否从京里延请太医,请皇帝定夺。 
雍正虽不喜欢十五阿哥。到底要看在密太妃与十六阿二人的面上,便没有耽搁,传令太医院,选了两个好大夫速速出京去景陵给十五阿哥看病。 
看来是太后得了消息,又不真切,只当出事的是十四阿哥,这才不管不怒地发作起来。 
见雍正如此神情,太后越发愤怒,喝道:“你若是还认我这个额娘,就马上下令接十四回京”。 
雍正淡淡地道:“若是朕不答应接老十四回京,太后就不认朕了?” 
太后恨恨道:“你容不下老十四,就将我一道圈!” 
母子之间,从最早的疏离到抗拒,到现下的猜忌与厌恶。 
雍正被国事搅得焦头烂额,难得兴致冲冲地来了趟太后宫,却是这样一个结果。 
他终是累了,意兴阑珊道:“太后若是无其他事,朕就先回去。” 
太后担心幼子,哪里肯放人,侧身站在他前面,咬牙道:“算我求你,放了老十四回京!”说话间,竟是要对雍正跪下去。 
以母拜子,这是哪里的道理?雍正要是受了,怕天上就要响滚雷。 
他移步避开,太后却是执着,还要往他前面跪。 
雍正实是没法子,顾不上生气,忙伸手扶起太后。 
太后却不领情,使劲地推开四阿哥,没想到没有推开雍正,反而自己向后到去,连椅子带人一起摔到地上。太后立时昏厥过去,额头却是添了新伤。因流血过多,半天后太后受不得,断了生息 

第十三卷 雍之始 第一千零五十章 “弑母”(下) 

李氏是在正用早饭的时候,听到大后薨了的消息 
她惊得不行,却也不敢耽搁,直接使请了兆佳氏过来,请她照看天佑、天宝这些孩子们,而后就急匆匆地登上了马车与她一块回来的。还有妞妞与天慧。 
一路上,碰到不少王公大臣家的马车。 
都是在海淀这边避暑,得知国丧消息回京的。 
李氏并没有用御赐的车架,还用着伯夫人仪制的马车。一路上。除了被旁人让了几次路外,曹府也给别的府的马车避让过两次。 
不过,对方听说是曹府李氏太夫人的马车,就不肯先行。 
在官道上僵持了一盏茶的功夫,眼看就要堵了路。李氏实是没法,只能使婆子过去跟那位贝勒夫人道谢。而后才先行一步。 
因路上赶得紧,回到府时,不过巳初(早上九点)。 
初瑜已经品级装扮,在府里候着。见婆婆回来,服侍装扮好,婆媳两个才一同出得门来,到宫门外候旨。 
妞妞与天慧,则是得了吩咐,代替初瑜暂理家务。 
等到午时,礼部已经请了圣旨回来。戌时(晚上七点)大行皇太后大给,皇后及贵妃、妃、皇子等俱成服。亲王以下文武大小官员,王妃、公主以下八旗二品以上官员命妇,俱齐集举哀。 
虽说还有三、四个时辰,但是也没有哪个敢说先回家歇一觉再等着。 
时值酷暑,又穿着大礼服,年轻的还好,不过是多流些汗。上了年纪的,却是遭罪。摇摇晃晃的,就有些站不稳。 
在众诰命中,李氏的年纪并不算长,饶是如此,也有些挨不住。幸好出门前,初瑜预备了两个荷包。请李氏笼在袖中。一个装的是梅子,一个装的是薄荷糖,都是生津之物。 
熬到酉初,有礼官官员引着,将众诰命引到永和宫外。 
哀乐了了,随着金乌西坠,天色也渐渐幽暗下来,倒是生出几分凉爽之意来。 
永和殿前,从台阶到永和宫门口,都站满了人,却是人人皆屏气凝神。不敢有丝毫懈怠。 
除了低沉的礼乐外,就只有皇帝的哀哭声。 
等到戌时大睑礼成,众人却是连喘口气的功夫都没有,便又“恭送”大行皇太后的粹宫前往慈宁宫。 
这一日,雍正下了四道恩旨。 
设茶水于阴凉处,听大臣诰命们取饮,年老步履迟误者并不深究。稽察官员也不必过严。 
外藩公主、郡主、蒙古王公等人,不必速来虔偈,省得人马中暑,依旧按照早先的旨意,八月前抵京陛见即可。 
贝子允禵著晋封为郡王。 
舅祖岳色,皇批向欲加恩,今仰体慈怀,著授为骑都尉,准袭一次。 
这四条旨意,都是以太后慈爱的名义颁下的,但是也让不少人看出点旁的意思来。 
“剔寸的是岳色,不是白启那一支?”雅尔江阿饮尽一盏酸梅汤,挑眉问道。 
他对面。坐着几个宗室王爷。大家在永和殿前排了一下午班,都有些熬不住,寻了侍卫处的一处值房稍事休息。 
他提起白启,有人才想起今日大殓时哪里不对。那就是太后兄弟。恩袭了一等公的白启没来。 
提及此人,大家都有些看不上眼。 
同门第显赫的隆科多不同,白启出身内务府包衣,早先不过是皇家的奴才。 
皇太后虽是今上生母,可是出身低微。她小选入宫,原是宫女子。承幸后封贵人,接连生了皇子后才封嫔封妃。还是孝懿皇后生前,怕养子受生母出身所累,恳请先皇将皇太后这一支从满洲正黄旗旗下抬入正黄旗。 
消息灵通的,却是晓得,昨日太后“弥病”前,白启这位“国舅爷”曾进宫给太后请安。 
不过大家都晓得,哪里话能说。哪些话不能说,不过是打个哈哈过去。 
只有雅尔江阿,前户阵子曾与白启有些摩擦,心中正厌了他,正想着看他的热闹,便叫了小太监过来,吩咐他去打听打听那位国舅老爷怎么没来。 
少一时,就见小太监回转。 
原来,白启报了病,没有进宫举丧…… 
曹颙回到府家时,已经是子初(晚上十一点)。 
看到兰院上房已经熄灯,曹颙就直接回了梧桐苑。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