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重生于康熙末年 >

第1138部分

重生于康熙末年-第1138部分

小说: 重生于康熙末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此,天佑还要开口亲送,却见曹颊在十六阿哥背后,轻轻地摇了摇头。

十六阿哥虽指了春霞,可春霞守着妩矩,并没有直接应下,而是望向曹颙。

见曹颙点头,春霞才老实地挑了帘子,温顺地引着十六阿哥出去。

天佑没送到前院,却也送到梧桐苑门口。

看着两人渐远的背影,还有风中隐隐传来十六阿哥的说笑声,天佑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

等回到上房,曹颙已经阖眼躺下。

天佑虽满心疑惑,也不愿扰父亲休息,近前将父亲的被角掖好,才悄悄地退到外间。

想了又想,这样熬有些浪费时间,他便出去吩咐小丫靠去葵院取了两本书过来。

他就在东屋看书,心里盘算着恒生估摸什么时候到昌平庄子。

即便是快马,毕竟距离不断,估摸这个时候能到庄子就不错。

天佑看了看窗外,已经是黄昏时分。

昌平那边几位长辈,想要今日折返是来不及,最早也要等到明早返程,明天中午能回府。

天佑心中很是愧疚,若是他仔细些,早发现父亲不舒服,也能早些往庄子那边送信,不至于几位长辈隔夜回来……

正如天佑猜刻的一样,李氏与初瑜却是是次日一早就离了昌平庄子回城。

这婆媳两人回去,密太妃当然也不好再住下去。

她心里也惦记曹颙,想要随李氏婆媳回曹府探视,可想到自己身份所限,坐卧都要惊动许多人,曹家现下上下想来都忙着。哪里还好惊动他们招待。

这般想着,密太妃进城后就同李氏几个告别,直接回了贝勒府。

随着李氏、初瑜婆媳回归,曹颙卧病的消息休养的消息也传了出去。

同曹颙这个户部尚书因疾休养的消息传出来的,还有一挑消息更劲爆,那就是兵部尚书告老,山西总督伊都立调回京升兵部尚书……

泪啊,早起去南城拜年,中午又出京去了趟河北,坐了半天车,晚上才到家,小九真是累得不行。

对对手指,所以更新又晚了,对不起大家。不过明天开始就没啥过年活动,应该能恢复正常更新了。
第一千三百零九章 新尚书
伊都立升任兵部尚书,不仅曹颙意外,连十三阿哥与十六阿哥都吃了一惊。 

虽说外放这两年,他先是巡抚,后挂了总督衔,可政绩平平,实没什么可称赞的。若说长处,大概就是不贪墨不钻营又正值壮年。 

其实,到了督抚这个品级,只要不太贪心,官场上的人情孝敬也能攒下一副丰厚家底。 

那些依旧不满足,继续伸手的,无非是野心与贪心两条。 

野心是指想要用金银做敲门砖在官场上再进一步,贪心的则是想着自己不缺,儿孙、曾孙呢? 

人心如此,欲壑难填。 

倒在督抚任上的地方大员,绝不是一个两个。 

伊尔根觉罗氏是满洲大姓,伊都立又出身家族嫡系,家资富饶:母亲是八旗贵女,嫁妆丰厚。伊都立是富贵乡里养大的,又不缺银子,自然不屑像其他地方官那样刮地皮。 

他连襟是十三阿哥,是总理王大臣,除了皇上,朝堂上第一人。 

这使得伊都立没必要像其他督抚那样,安排族人子弟在京中钻营,呼应地方,除了更好的了解朝廷动态外,也有防范小人谗言之意。 

至于他与十三阿哥之间,不仅是连襟,还做了亲家,让他怀着攀附心思去巴结十三阿哥,他也放不下身段。 

毕竟,论尊卑的话,从身份上说十三阿哥是尊,伊都立是卑;从亲戚辈分上说,他的辈分在十三阿哥前。 

虽说伊都立政务平平,可也算勤勉,没有出过什么纰漏,加上不贪墨、不钻营这两条又得了圣心,早已被雍正留意上。 

这回用伊都立取代曹颙升任兵部尚书,雍正也是经过一番思虑。 

他晓得十三阿哥的性子,最是想着避嫌这些。 

若是同他商议,他定会以伊都立考评平平为名,另举人选。因此,雍正便直接下了旨意给张廷玉,直接将伊都立升调消息公之于众。 

十三阿哥意外虽意外,可也无可奈何。 

皇上金口玉言,既是御旨都下了”也没有更改的余地。 

他有些为曹颙惋惜,又隐隐地有种猜测。 

早先皇上定下曹颙为兵部尚书的意思已经确凿,若说有什么原因会引起这番变动,那就是曹颙的患病卧床。 

十三阿哥有自己的消息来源,曹颙的病症与处方对他来说并不是秘密。 

旁人不知道,他却是晓得,自己这个皇帝哥哥若是厌了哪个的时候绝情的怕人,要是对哪个上心的时候也是待人掏心掏肺。 

只是不知这番体恤,是因曹颙的缘故,还是因看在李氏情面的缘故…… 

内务府衙署,十六阿哥坐在那里,也是一会儿皱眉,一会儿又“嘿嘿”笑两声。 

或许落在旁人眼中,曹颙因病丢了调任兵部尚书的机会是憾事,十六阿哥却不这么认为。 

曹颙的年岁在那里摆着,早两年做掌部尚书是好事,晚两年也耽搁不了什么。 

只是临时换人,是皇上嫌弃曹颙身体病弱,还是真心体恤让他安心静养,省的有碍年寿? 

前者的话,皇上变脸未免太快些,毕竟前些日子刚赐了新府给曹家;后者的话,说明曹颙圣眷稳固,即便错失其他机会,也会有其他机会。 

而这样有人情味的皇上,现下能体恤曹颙,以后也能体恤他这个做弟弟的才是…… 

十六阿哥眯了眯眼,心中已经有了决断。 

看来,往后自己也要经常病一病才好……


前些日子,他还眼气十三阿哥食亲王双俸,可自打得了恩典,得意迎神回府,十六阿哥便也知晓了什么是烈火油烹。 

这个风头出的有些大。 

十六阿哥本不是爱招摇之人,终于从飘飘然转为警醒。 

他虽素来明泽保身,可实际上手握宗人府、内务府两处,对于宗室王公来说,他的风光绝对不亚于十三阿哥。 

可从太祖高皇帝起,风光过的宗室诸王有几个好下场的? 

更不要说,皇上并不是常情之人,这些年来先是宠着哪个,随后翻脸处置的也不是一个两个。 

想着先前因皇上器重风光无限的十七阿哥,如今避府“养病”原因也不过是皇上的心意变化。 

十六阿哥委实有些怕了。 

他本不是贪心之人,如今在亲王位上,已经是暗暗侥幸。 

换做其他人,许是还有个盼头,建功立业、爵位升一升之类。 

可亲王上面,无爵可升,顶天了也就是食双亲王俸禄。 

双亲王俸禄,又哪里有那么好吃的? 

像十三阿哥那样,每天只睡两个时辰,十六阿哥自认为自己做不到…… 

鬼使神差,同一刻,曹颙所想所思,竟然同十六阿哥差不多。 

在听到伊都立升调兵部尚书那刻,曹颙心里本有些不舒服。 

怎么说呢?尽管他早先对出任兵部尚书兴趣并非十足,可晓得这个缺多半是自己的,他为了怕露怯,这些日子,也多找机会了解西北兵事。 

预备得十足,就等着调任旨意下来,没想到却换了人。 

曹颙不是圣人,焉能做到心静如水? 

不过,曹颙心中那点失落并没有维持多久,就想到皇上“临阵换将”的缘故。 

他不是自不量力之人,也就不像十三阿哥、十六阿哥那样想着皇上的情分体恤什么的。 

在他看来,皇上在他病后换人再正常不过。 

皇上本就看不上兵部尚书的老弱不堪趋势,怕耽搁了西征大事,才有心调曹颙这个壮年打理兵部。 

若是曹颙身体病弱,那皇上也就没有换他不可的必要。 

虽说这次伤寒的动静弄的有些大了,未必全都是坏事,不说旁的,起码曹颙“病弱”的印象就印在皇上与其他王公大臣心中。 

就在户部尚书任上熬着也好,现下是雍正五年,等再过个三、两年,天佑再大些,自己也可以借着“病弱”的由子退下来。 

想到这些,曹颙心中阴霾一扫而尽,当天的晚饭都多用了两碗粥…… 

想通了的曹颙,不再去想公务,悠哉地开始自己的养病生活。 

虽说得了消息,到曹府探视的亲戚朋友每天都有好几茬,可多有初瑜与天佑招待,并不需要曹颙多费心。 

不过,有的客人,却是曹颙需要出面的,就如兵部侍郎傅鼐。 

他专程过来安慰曹颙。 

旁人不知道,他却是晓兵部尚书早先定的是曹颙。 

没想到,眼下有了这番变故。 

傅鼐怕曹颙心中郁结,拐弯抹角地开解着。 

虽说话并不多,可其中的善意却是挡也挡不住。 

换做其他人,自己顺利起复为兵部侍郎,旁人却因病丢了即将到手的兵部尚书,总要想着回避一二,省的惹人多心。 

几年的流放,虽将傅鼐的外形催老了,可里头的热心肠却依旧如初。 

曹颙仔细听着,点了点头,道:“姑父放心,我想得开。户部调兵部,本就不算高升,如今我身体需要休养,病好了也不宜太辛苦,与其去两眼一抹黑的兵部,还不若就在户部,毕竟做生不如做熟。” 

曹颙神色至诚,眼神无伪,傅鼐看得一愣,摸着胡子道:“想的开就好,想的开就好……” 

直到从曹府出来,傅鼐都有些恍惚。 

他想起自己调任盛京侍郎时的事情,暗暗佩服曹颙,这般荣辱不惊,曹颙还真是继承了曹寅的品格…… 

* 

同京城曹颙的荣辱不惊相比,接到圣旨的伊都立简直是欣喜若狂。 

早先没出京时,羡慕这个,羡慕那个,一心觉得地方上自在。 

可真到了地方上,又想京城想的不行。 

毕竟他是土生土长的京城人。 

不只是他,上到老太太、兆佳氏,下到孩子们,都是不是地念叨起京城的生活。 

旁人还好说,老太太到底上了年岁,伊都立也不愿老人家因为想京城再想得病下。 

若他是别的官,还能使在在京里走动走动,调回京城;可他是一省父母,去留全凭皇上心意,哪里是想要挪一步就挪一步的? 

他心中已经有了决断,写信给长子,让他年后到山西来一趟,将老太太接回京城。 

即便他不能朝夕侍奉,可在长孙身边,又回到熟悉的学士府,老太太的心情也会好些。 

孩子们想要回去的,也可以随老太太回去,妻子那边,却是不好轻离。 

没想到这个时候,竟意外接到调自己回京的圣旨,而且还是升任兵部尚书,伊都立如何能不欣喜若狂。 

二品升从一品本就是喜事,补的是兵部更是喜上加喜。 

外放山西前,他就在兵部做侍郎,对那里也算相熟。 

即便素来淡定从容的老太太,听了儿子调任回京的消息,也不由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 

兆佳氏的欣喜,则是溢于言表。 

最高兴的则是伊都立的侧室杨氏,她生的两个女儿,都要参加选秀。两个女孩儿都肖母,容貌上上,她们姊妹都要参加选秀,即便不匹配贵人,自主婚配,父亲官职高了,她们婚配也就会更好。 

想到女儿,杨氏不由愤愤。 

长女因由兆佳氏抚养的缘故,打小待她这个姨娘格外疏离。 

幸好又有了小女儿,最终留在她身边长大…… 

* 

汗,家中来客人,待了许久,更新又晚了。
第一千三百一十章 失控
真是病来如山倒,即便曹颙觉得自己身体确实无大碍;可这场伤寒可彻底使得她躺下来

这半个月中,京城官场有好几件大事发生。

首先是太和殿刻试天下武举,其次就是致仕老臣田从典在离京第二日病故与良乡,第三件事就是皇上有旨,旗员外放为官者,不准带十八岁以上子弟随任;现随任者,则撤回该旗。

穷文富武,武进士之途向来是八旗子弟晋身之路。

汉人中了武进士,不过走到地方做干总;若是满蒙、汉军子弟中了武进士,上三旗者可入侍卫处,下五旗者也能入护军营、先锋营当差。

因此,关注的人即便不比文举多,也委实不少。

没想到等到武进士出来,皇上却更改了历年妩矩,上三旗武进士尽管依旧进了侍卫处,可以没有经验为由,只是蓝钥侍卫开始历练。

补一二三等侍卫,是三、四、五品,还有机会入内班,当值御前;蓝钥只是六品,且不入内班。

对满蒙武进士前途影响,不是一星半点。

这下子,影响的不是一家两家,可也没有人敢上折子去质问雍正什么,只是私下里唠叨不满是少不得的。

而田从典老大人致仕,又是赐宴、又是赐联,而后离京时,也有百官相送,何其风光。

谁能想到,这才风光两日,出京不足百里,老大人就一命呜呼。

皇上这边,遣内阁学士一、侍读学士一前往良乡为其治丧,散秩大臣一、侍卫六奠茶洱,并赐祭葬、谥文端。

如此一来,田从典也算死后哀荣。

可是哀荣毕竟是哀荣,暗中唏嘘的汉大臣不是只个两个。

旗员还好,致仕后依旧在京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