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啸大明 >

第725部分

龙啸大明-第725部分

小说: 龙啸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对于多尓衮,洪承畴可是相当的感激的。

洪承畴降清,是在崇桢十五年(1642年),当时清廷还是皇太极当位,尽管为了招降洪承畴,皇太极也确实是下了一番血本,甚致不惜让庄妃以色相诱,但皇太极最主要的目地,只是把洪承畴当作一个符号,因为连洪承畴都可以降清,那么明朝还有谁靠得住呢?而在洪承畴降清之后的两年时间里,其实一直都被皇太极闲置起来,并没有受到重用。当然这也和当时皇太极还不准备大举入关,攻占北京有关。

但洪承畴真正受到清廷重用,委以大任的时候,确实是在多尔衮当政以后。因此洪承畴对多尔衮的感激之情,对其对自己的知遇之恩,确实一直不忘。在两次南征期间,洪承畴确实是相当卖力,可以说是竭尽自己的所能,为清廷,也是为多尔衮效力。后来南征失利,洪承畴也主动为多尔衮承担战败的过失,虽然被降级罢职,但依然还在为清廷谋划,建议清廷按中华军的模式,训练新军,也可以算是尽心竭力,鞠躬尽瘁了。

商毅公布了清廷的原明官员反正投降的条件之后,洪承畴也确实曾有些动心,但想了一想之后,还是打消了这一念头,因为当时清廷还未显出明显的颓势,在表面上看还能与南京相对持;而且洪承畴也自觉和其他的原明官员不同,其他人都是在明朝己灭,清廷入关,改朝换代己成定局的情况下才降清,而自己却是在大明尚存,被俘之后未能为国尽忠而降的清,洪承畴也不好意思再当第二次叛臣,另外洪承畴也估计,自己数次与中华军为敌,就是投降过去,也不见得能有好结果;最后还有一点就是多尔衮对他的知遇之恩。

但这几个月来的形势所逼,也让洪承畴确实觉得有些始料未及,不过也没动摇洪承畴的决定,反正自己也是五十开外的人了,也把什么都看开了。那么就算自己不能为大明尽终,也就为大清尽终吧。因此见多尔衮的这付样子,洪承畴也只觉心里一酸,施礼之后,不禁有些声音哽咽,道:“摄政王,国事虽紧,但你也要保重身子啊!”

多尔衮摆了摆手,道:“老洪,你这是怎么了,放心吧,我还死不了的。”

洪承畴听他提到了死字,心里更觉得凄凉,道:“摄政王,快进城吧,下官在城里早己准备好了酒宴,为您接风洗尘。”

进城之后,在帅府落座,洪承畴摆下酒宴,并且亲自做陪,并且又让早就准备好的几名开封城里最当红的歌妓,在席间吹拉弹唱,起舞祝兴。

不过这时的多尔衮显然对女色没有兴致,只顾着埋头欢酒,对这几名色艺俱佳的歌妓跟本就没用正眼看过,而洪承畴见了,也只能劝多尔衮少饮几杯,注意保重身体。

等喝了几杯酒之后,多尔衮才道:“老洪,现在的局势,不用我说,你也应该知道,你有什么好办法,就尽管说吧,别在别别扭扭的了。”

洪承畴沉默了片刻,才道:“回禀摄政王,这段时间以来,臣见大清国势艰难,也确实心忧如苂,经过冥思苦想,确实想出上中下三策,可以供摄政王参考。但如果有不道之处,还请摄政王恕罪。”

多尔衮点了点头,道:“说吧,说什么都没有关系。”

洪承畴首先挥了挥手,让歌妓们都退下,然后才道:“立刻退出北京,返回关外,以山海关为界,然后休养生息,等待时机,再图入关京师,谋取天下,此为上策。”

多尔衮也不禁吓了一跳,没想洪承畴提出的上策居然是这一条,其实多尔衮也不是没有想过,如果在实在无法在北京立足的时候,退回关外去驻守,但那是在确实不能在北京立足的情况下的选择,而现在多尔衮认为还不到时候,因此道:“现在就退走,是不是太早了一点。我们现在还有实力与中华军一战。”

洪承畴摇了摇头,道:“摄政王,正是因为我们还有与中华军一战之力,才应该及时抽身退出关外,才有足够的资本拒守关外,与商毅相抗衡,保住辽东之地和大清的宗室,以图卷士重来,一但这一战再败了,就算我们再退出关外,只怕也难以抵抗中华军的进攻。因此臣才以为此乃上策。”

顿了一顿,洪承畴又道:“一但我们退出关外,商毅必然会占领北京,登基称王,那么商毅的下一个目标,必然是南方的三个南明朝廷,或者是四川的吴三桂,这一番争斗,多则五年,少则三载,我大清不仅能够得出一些喘息之机,而且可以侍机而动,或出关攻击商毅,令其腹背受敌,或严守山海关,以拒中华军,或可借机与商毅议和,只要实力尚在,那么可攻可守,可进可退。皆由我大清掌握。”

多尓衮沉默了半响,才道:“那么中策呢?”

洪承畴也只好苦笑了一声,虽然多尔衮为人精明,而且也不乏权谋之术,但目光确实太过狭窄,只能看见眼前的这一小块天地,而不能发现更广阔的区域,清廷的局势弄成这个样子,固然是因为商毅太厉害了,但多尔衮几次施政不当,只注意维护满州贵族的眼前部落利益,而忽略了大清做为一个实质国家的长远利益,也不无关系,因此也只好道:“中策就是放弃河南,退守河间、保定、太原一线,收缩战线,再与中华军一战,若胜,则可拱卫京师,保住河北、山西之地,若败,则可借京师城防,挡住中华军,使其他军队从容北撤关外,如此还能够保存一部份力量。”

多尓衮想了想,这一计显然也不可行,因为这一下子等于是把整个河南省、陕西省、以及山西省大部和北直隶的一倍份全都放弃了。虽然说可以收缩战线,但清廷实际拥有的关内地盘只剩下山西小部、北京的大部份地区,跟本就不能箅是一个国家了,而北京几乎就成为第一前线,差不多就成了当年北宋与辽国对持的局面。这果的结果,还不如把清廷出关外,只留下一员大将驻守北京。

因此多尔衮又摇了摇头,道:“老洪,那么下策又是如何呢?”

第五卷 飞天篇 第六十九章 中原三策(下)

洪承畴暗暗叹了一口气,知道这个方案也被多尔衮给否决掉了,因此又道:“弃守徐州,退守归德、以大名、开封、洛阳地区为核心,与中华军在中原决一死战,此仍下策,胜则可保中原不失,天下呈南北分治;若败……”洪承畴顿了一顿,没有再说下去了。

多尔衮当然知道洪承畴的意思,如果中原一战败了,大清自然也就面临着亡国之危,当然这话洪承畴没法说出口来,但这个方案确实是正合多尔衮的心意,因为现在清军在中原一带集结的兵力超过了五十万,其中新军的兵力也超过了六万,而且四川的吴三桂也派兵参与,日本和朝鲜也都承诺出兵。因此多尔衮认为,以现在清军的实力完全有能力在中原战场上和中华军一战。而且多尔衮的战略思想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范围内,主张的是不放弃一城一地,寸土必争。

另外多尔衮也未必不知道,中原一战,清廷虽然有一战之力,但获胜的机率,绝对不会高过中华军,而退回关外,或者放弃中原,至少也能够多维持一段时间,但多尔衮还是放弃洪承畴的上中两策,也是有不得以的苦衷。

现在清廷入关己有六年多的时间了,这时已经俨然以天下之主而自居,而且关外的满人基本都搬到了北京及周边地区居住,经过了这几年的圈地、投充之后,几乎所有的八旗贵族都在北京及周边地区建立了一份自己的产业,而且比自己在关外的产业扩大了数倍,数十倍,有不少人甚致把关外的产业都卖了,全部用来在北京及周边地区置地购业,因此就这么灰溜溜的退回关外去,那么这几年辛苦经营的产业将会全部付之东流,因此不到万不得以的时候,八旗贵族都不会甘心退回关外去的。

当然以目前多尔衮的权势地位,可以强行下令,让清廷退回到关外去,或者是放弃中原之地,但这么一来,多尔衮必然会失去绝大多数的八旗贵族支持,将会在朝中彻底失去立足之地。

现在的清廷,在本质上依然还是部落政治,尽多尔衮权倾朝野,但也必须得到大部份八旗贵族的支持和拥立,才能保持住自己的权势。虽然经过了两次南征的失利之后,由其是发生了北京暴乱、北方频频举旗反正的事情之后,多尔衮在清廷的声望已经下降了许多,有不少以前支持多尓衮的八旗贵族都对他十分质疑和不满,只是一来多尔衮在维护八旗利益这方面,还是做得非常好;二来能够危胁到多尔衮的人,都早被他整下去了,现在的清廷暂时还没有人能挑战多尓衮的地位;三来目前的局势危急,也只有多尔衮才能免强撑得住场面,因此八旗贵族才不得不依然听命于多尔衮,那怕是多尔衮曾经告病辞职,但最后还是不得不把他请出来,让他顶在前面去为大清遮风挡雨。

因此多尔衮也十分清楚,自己根本就没有退路,一但失势,自已决不会有善终,毕竟这些年来,自己得罪的人也不少,还有一些投机份子,他们恐怕都不会放过这个落井下石的机会,因此这一次多尔衮也没有别的选择,只能在中原和中华军决一死战。

在决定出战之前,多尔衮也做好了一个思想准备,如果这一次侥幸获胜,不仅可以保住大清,同时也还能够保住自己的地位,如果败了,那么就索性战死在战场上,也算是为大清尽了忠,总也好过回到朝中,被逼迫而死。至于自己死后大清怎么办,那就管不了了。

当然他的这一番心思洪承畴很难体会得到,而多尔衮也没办法向洪承畴说明白,也只好就这么含含糊糊,否定了上策和中策,直接选定了下策。

不过既使是选择下策,也需要首先放弃徐州。这一点多尔衮到是能够接受,徐州虽然是战略要地,但现在却是孤悬于外,被中华军三面包围,因此就算是要在中原地区与中华军决战,想要强守徐州,显然是现实的,相反放弃徐州,退守到归德、大名府一线,还可以收缩战线,使各军之间的空隙更小,也有利于发挥清军兵力众多的优势,寻找适当的战机,与中华军决战。

另外徐州毕竟只是一个城池,当然远不能和中原,甚致是京师相比,就算是弃守,也不会引起多大的反应,因此多尔衮也决定,就把弃守徐州,作为中原大战的开始。

大的战略方案虽然决定下来,但也不是说马上就放弃徐州,一来是因为现在双方并没有进入交战状态,而是各自都在进行着战前的准备,同时清军还有几路人马都没有赶到战场,因此还需要在徐州坚守一段时间。

另外徐州毕竟也是军事重镇,如果冒然不战弃守,也容易挫动全军的士气,而且其他众将说不定也会生出避战之心,能放弃徐州,当然也就能够放弃其他地方,万一造成了连锁反应,各路人马都不战而退,全局溃败,那可就不好了。

因此多尔衮也不敢轻易的做出这个决定来。而是招集随军的郑亲王济尔哈朗、承泽亲王硕塞、多罗郡王瓦克达、叶臣、伊拜图、罗讬、阿济格尼堪等人一齐商议,放弃徐州的计划。

果然,当多尔衮刚一提出放弃时,立刻遭到了不少人的反对,毕竟打都没打,就放弃了徐州,也太说不过去了。

承泽亲王硕塞就坚决主张寸土不能放弃,一定要坚守往徐州,与中华军力拼到底,致于徐州三面被围的事实,硕塞到也并没有否认,但他的主张却是就应该向徐州增派兵力,以徐州为核心,向中华军发动进攻,解除徐州三面被围的危机。

当然硕塞的主张从兵法上来说,并不是没有道理的,而且也更为积极主动,另一方面徐州虽然被中华军三面包围,但并非到了岌岌可危的地步,东面还有邳州、宿迁、南面有宿州、萧县、北面还有沛县、沣县,实际上还有相当大的一块地区。而且自从南征失利之后,清廷就一直加强徐州的防御,修建了大量的防御工事,因此如果加强徐州的兵力,也并不是不能守住徐州。不过这样一来,就等于是把清军的战线向前推进,在徐州地区就和中华军决一死战。

当然在徐州与中华军决战,一来是战线拉得太长,而且又是三面受敌,显然是对清军更为不利,但如果是在几年以前,对明军作战,清军或许还能依靠自己强悍的战斗力取胜,但面对的是中华军,除了硕塞以外,无论是多尔衮,还是其他人,也都不认为清军与中华军在徐州决战,会取得胜利。

郑亲王济尔哈朗则认为,徐州是战略要地,虽然现在的局势是不得不弃,但如果就这么放弃了,确实容易挫伤军心士气,至少也应该在徐州抵抗一下,坚守几天,然后再撤退,这样就说得过去了。而且清廷在徐州经营了二年,城防十分坚固,而且勒克徳浑部还有一支新军神勇营,因此完全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