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神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龙啸大明 >

第265部分

龙啸大明-第265部分

小说: 龙啸大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家寨连同周边十七个村子总计有二千六百多户,人口约一万两千多人。耕地约有十六万亩,其中超过半数都被马家霸占,而农民大多都是佃农,真正拥有自己土地的农户,不到一千户,而拥有三十亩地以上的,还不到三百户。绝大多数拥有土地的农户也都在十亩以下。

按朱元璋制定的标准,明代一亩地是按一步宽,二百四十步长计算,明制以五尺为一步,按工部尺,一尺为三十一厘米,因此折算成公制,一亩就是五百六十平方米,和现代的一亩六百六十六平方米相差不远,因此在正常情况下,三十亩地足够养活一个四到六口之家。

商毅在制定分配土地方案上,设制上限数额的目的,是为促进农村分家曾户,一方面是扩大税收和劳动力来源,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出现几世同堂的大家族,因为一旦分家独立门户,那么家族的凝聚力就会大大减小,可以有效的防止某些家庭因为人员众多而逐渐形成庞大的家族势力。而只给结婚的家庭分配土地,是为了防止农民为获得的土地而假离婚。在钻空子方面,中国人例来都是十分精明的。

但从总体来看,按这样的分配方案,绝大多数农民都能或多或少的获得一些利益。因此农民对商毅的土地分配制度十分拥护,连带着自然也支持人民公社制度了。

而后来的两点新税收规定,则实打实的让百姓受益了。中国古代制定的税收都并不高,一般都在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之间,最高的也就是十税一,这也是农民能够承担得起的。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却往往变了调。一是一些侵占了大量土地的大户不交田税,而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税收,不得不把他们应交的那一倍份都转嫁到普通的农民身上,那怕是纯粹的无田佃农,也要分摊一笔,当然是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且在正税之外,还时不时有加征、加耗,有时这些费用甚至都超过了正税,而这些费用豪门大户同样也可以不管,地方政府也不敢向他们收取,最终还是落到普通农民的头上,结果就成了一笔沉重的负担。而且这还不算租种地主的田地需要交纳的地租。

另外在交税的过程中,因为中国古代都是收实物税,就是张居政改革的一条鞭法,也是以粮折银。结果地方政府、下层的胥吏还要从中上下其手、雁过拨毛,什么火耗、拆色、堆尖踢斛等等手段,中饱私囊。又使农民额支付出了许多费用。所谓苛捐杂税,就是指这些所况。

而所谓差役,其实就是地方上的一些公共工程,如修城墙、建桥、筑堤、辅地等,都让农民做免费的义务工,当然在为地方官员干点私活,自然也就是再所难免的了。而农民做这些事情,不仅拿不到一点报酬,相反还会误了自己的农活时间。因此的差役对农民来说,是另一个沉重的负担。

因此在中国古代,减税历来都会被视为是最大的德政,因为免除农民的税收,实际就是保障了农民的绝大部份收益。而且中国古代的农民起义,无一例外都会打出“免税”的口号来。如果研究李自成的发展史,就会发现,李自成真正开始成势,正是从他打出三年免征的旗帜开始。而天朝太祖在打江山的时候、斗地主分田地,本质也是在减轻农民的付担。

尽管从长远来看,收取农业税是必然的,因为在现在这种社会生产力落后的时候,没有那一种税种能够替代农业税。要知道在另一时空里,一直到了二十一世纪,天朝才完全取消了农业税。但在短期内,商毅现在要嬴得百姓的拥护和支持,也只能通过免税这个办法,否则就是分给百姓再多的田地,依旧收取重税,一样没用。至于财政收入,还是尽量要另想办法,盐村就是一个。同时商毅也留了一个后手,不是还有一部公有土地吗?其实公有土地三分之二的收入都归了政府所有,这也不少了。

另外目前商毅有许多建筑项目,因此也需要大量人力,光靠俘虏也不够,因此对农民分派差役也是再所难免,这也是商毅看重人民公社的最大地方。只能用工资的形式,对农民给予适当的补偿,但这也比过去白用工的差役制度要好得多了。

现在分到了土地,税也免了,自然也不用再向地主交租,而且在收购粮食时,也没有那么多额外的支付,差役也有收入,因此百姓们为这两条新的税赋差役制度欢呼,也就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了。而且也令不少外村来看热闹的百姓也十分眼热,恨不能自己的村子也加入这个人民公社。

各项规度都定下来之后,接下来就要进行各村村委会和各社员组的建立,和重新仗量分配土地的工作。因为现在以经临近新年,开年之后,马上就要开始春耕,因此百姓们都希望能在春耕开始之前完成土地丈量和重新分配。但土地丈量和重新分配可不是小事,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跟本无法完成。

因此商毅又宣布,春耕开始之后各户依然按现有的土地进行耕种,不要误了农时。土地丈量和重新分配尽力在明年三月时全部结束。等到了土地丈量和重新分配的时候,尽量分配己经耕种的土地。百姓们对这一点也没有什么意见,毕竟能够分配到土地,己经是很满意了。反正大家都在耕种,就算春耕的情况不好,到了三月也能补救。何况是不交税了,怕什么?

当然时间紧迫,现在就要开展工作,首先就从这马家村开始,因为马家村是这一带地区的核心,又是公社的驻地,而且也是目前这些村子中唯一一个户籍也超过了三百户的地区,不需要与其他村子进行合并重组,因此也商家军的工作重点地区,按照商毅的想法,要把马家村办成一个示范,为开年之后,其他村子的改造提供一个样版。

经过了三天的工作,马家村的第一任村委会也经村民选举产生,马良被村民们选为村长,其他副村长、文书、生产队、民兵组、妇女组、牲口组等和各社民小组的组长也都产生,而马大路也因为那一天在批斗大会上的突出表现,加上他的本职,被选上农具牲口组的组长。而且村民们对妇女组并没有抵制的情绪,因为在农村,妇女都算一个主要的劳动力。

而且商毅还决定,开年之后,在马家村开办农民讲习所,所有村委会成员,社员小组组长都要参加。农民讲习所其实就是干部培训班。在另一时空里太祖打江山的年代中经常使用:就是培养靠拢组织的积极分子,通过培养提高他们的觉悟,增强组织性纪律性,并学会工作的方法,从中培养出自己基层的骨干力量。

马家村的村委会产生之后,商毅接见了村委会的全体人员开会,先将众人勉励一番,然后又鼓动大家齐心协力,建设好人民公社,同时商毅又和马良单独谈了一次话,表扬了他前一段时间的表示,并鼓励他好好干,努力在农民讲习所里学习,当好这个村长,带领着乡亲们过上好生活等等。

随后,商毅将李定国和他所在的营留下,一面筹建人民公社,一面和村委会一起,付责丈量土地和重新分配的事情。其他人都回到杭州,继续处理公务,而商毅则赶到盐场,去视察那里的情况。

第二卷 落日篇 第一七六章 盐场(上)

海盐远在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就已置县,因“海滨广斥,盐田相望”而得名。

在历史上,盐业生产,一直都是海盐县的基本产业之一,早在秦汉时期,制盐业已相当发达,两千多年以来,一直东南沿海著名的产盐中心之一。不过在商毅穿越之前,海盐县因为县境的海岸线内移,海水含盐成分淡化,因此在1981年底,停止了产盐,彻底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盐业生产。但在这个时空里,海盐县依然是一个产盐大县,毎年产盐高达数十万石,几乎供应着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的食盐需求。

盐是人维持生存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同时和粮食一样,在商品经济落后的古代社会,也是一种可以充当流通交换的物资。因此商毅早就把目光盯上了产盐业。既然海盐县里这么一个丰富的资源,商毅自然就不会放过,既然马家寨控制了二个盐村,那么打下了马家寨之后,商毅自然就要把这二个盐村控制在自己手里,进而控制整个海盐甚致是嘉兴府的产盐业。从而也做为一项自己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

宋代时,海盐县设有鲍郎、海沙、芦沥三个盐场。不过在明代,芦沥盐场划归为平湖县所有,海盐县只剩下鲍郎、海沙两个盐场,而被马家寨控制的二个盐村,都属于海沙盐场。因此将马家寨的事情处理完之后,商毅立刻带人,赶到海沙盐场的乍浦西村,视查这里的海盐生产情况。

海盐县的盐业生产组织分场、团、灶三级。场是管理机构,也就是俗称的盐衙门,官员称盐场大使,隶属地方的提举司管。团是盐民集居之地,各灶户聚于一团之内,并设关防其漏私,故沿海不少地名以“团”命名。灶就是灶户,设灶煮盐的人家,灶丁即烧盐者。

商毅来到乍浦西村就是一个盐团,团头正好也姓严,叫严受益,他也参加过马家寨的批斗大会,而且还上台揭发了马家父子强占乍浦西村的盐团,压窄灶户的事情,还打了马贺强一巴掌,心里觉得非常痛快,对商毅也充满了感激,因此听说商毅的大架到了,赶忙带着人出来迎接。

双方见面之后,互相客气了几句,商毅才问起盐场的事情。

严受益也十分详细的向商毅作了介绍。原来海沙盐场的范围极大,一共有十二个团,乍浦西村有两个团,海沙盐场每年的出盐量极大,至少都在五万引以上,有时还能达到六七万引,而严受益所带的这个团有盐丁五百多人,一年可以出盐四千引到五千引。而海沙盐场的盐额是三万六千七百五十引,摊到严受益所带的这个盐团,是三千零六十引。也就是说乍浦西村的这个盐团毎年至少可以多产一千引以上。

“引”是产盐单位,一引拆合三百斤。而且按明朝的规定,盐场是采取折色缴纳的制度。也就是说盐丁们并不需要直接向官府缴纳额定的盐,而是将盐折成米或者银子。按规矩是每一引折合米一石,后来又把折米改称了折银:先把盐折合成米,再按米价折合成银子。

盐税折色缴纳,对盐丁们来说有一定的好处:盐业生产不再受官府的监督控制,只要按时缴纳了盐课,其地时间就是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既可以发展副业,也可以多产盐。因为盐是不愁销路,因此多出盐之后,自然会有商人上门要来购买,而且收购价格往往要比官府的折色还要高一点,如果赶上了好行情,那么盐丁的日子其实还能过得不错,如果有人不想干晒盐的活,用经商或者垦荒的收入来缴盐课银的也可以。

现在浙江地区的一石米都在在二两白银以上,因此这个盐团每年多产的盐都可以价值二千两白银。因此从理认上来说,一个盐丁一年下来以挣到二三十两白银,在农村来说,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收入,至少可以达到小康的生活水平了。

但商毅却看到乍浦西村的房屋都十分破旧,而严受益和其他的盐丁一个个都面带莱色,衣服破旧,和其他村子相比,并没有什么两样。这确实有些出乎商毅的意料了,因此商毅也将这个问题来问严受益。

那知严受益听完之后,苦笑了一声,道:“大人有所不知,早个五六年,我们乍浦西村也不是这个样子,那时日子虽然说是苦了一点,官府的加派多了一些,但大伙儿也能将就着过得去,一年下来多少还能有些余银。但三年前马家强占了我们村,代接了盐课,就全变了。我们产出的盐只能由马家来收购处理,刚开始一引盐他们还给一两五钱银子,后来降到一两,而今年只给八钱,而且听说明年马家只打算给五钱,因此这日子也没法再过下去了。伙计们在晒盐之余,只能自己垦田种些粮食,还能果腹。但马家知道以后,硬说地也是他们家的,要交租子,不瞒大人说,今年起就有人开始逃跑,己经跑了好几十人,如果不是大人打倒了马家,开年之后逃跑的人还要多。”

商毅听完之后,也点了点头,沉思了一会儿,才道:“那么其他的地方呢?那样没有被马家强占的盐团情况怎么样,是不是要比你们好得多?”

严受益道:“实不瞒大人说,虽然是好些,但也好不到那里去。海沙盐场一共有十二团,有九个都被别的大户包了盐课,只不过给得要比马家稍好一点,也不过就是一两到一两五钱之间。另外还有三个被盐场大使刘培经包了,情形也和其他的团差不多。”

商毅知道现在浙江的米价都在二两五钱左右,那么毎引盐的收购价根本不足以交纳盐课,盐灶其实也是被压迫的对像,看来产盐虽然赚钱,但也不过是富了那些盐商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